問題詳情

25.教育部為了宣揚「孝道」,將每年八月的第四個周日訂為「祖父母節」,希望藉此強化祖孫間的親情互動。這種將「孝道」與日常生活行為連結的方式,較接近下列哪一種倫理學的訴求?
(A)德行論
(B)義務論
(C)效益論
(D)正義論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非常簡單0.911118
統計:A(6007),B(367),C(192),D(27),E(0)

用户評論

【用戶】RedSky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A)德行論─德行倫理學,屬於「規範倫理學」:「德行是一種習慣養成的氣質傾向」。代表人物-亞里斯多德。德行論者強調「實踐智慧」的養成,知道在怎樣的情況下,如何判斷是非善惡,以追求卓越和諧關係。(B)義務論─形式主義倫理學、主內派、動機論,屬於「規範倫理學」:對的行為在於遵守道德原則--代表人物-康德、孟子。相較於效益主義判定行為對錯的原則,義務論的主張正好相反。義務論不管行為的結果是怎樣,只在乎行動本身是否符合某些「特性」或「規則」。換言之,義務論較關心的行動的「動機」(motives),而非行動的「結果」。(C)效益論─主外派、功利指義、快樂主義、結果論:對的行為在於最大化其結果—代表人物:彌爾(Mill)、邊沁(Ben...

【用戶】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義務論:動機德行論:行德=習慣養成  (德行論=習慣習慣習慣) 知德=慎思明辨效益論:結果德行論=幸福論=實踐論=亞里斯多德  強調養成習慣 好品德 好品行Rawls羅爾斯 正義論=無知之幕=初始地位的中立

【用戶】侯納豆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A)德行論=幸福論=實踐論=亞里斯多德  強調養成習慣 好品德 好品行=慎思明辨:習慣─德行倫理學,屬於「規範倫理學」:「德行是一種習慣養成的氣質傾向」。代表人物-亞里斯多德。德行論者強調「實踐智慧」的養成,知道在怎樣的情況下,如何判斷是非善惡,以追求卓越和諧關係。(B)義務論:動機─形式主義倫理學、主內派、動機論,屬於「規範倫理學」:對的行為在於遵守道德原則--代表人物-康德、孟子。相較於效益主義判定行為對錯的原則,義務論的主張正好相反。義務論不管行為的結果是怎樣,只在乎行動本身是否符合某些「特性」或「規則」。換言之,義務論較關心的行動的「動機」(motives),而非行動的「結果」。(C)效益論:結果─主外派、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