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下列何者不是詮釋學對教育的啟示?
(A)學生的主體意識來自於先天型成
(B)學習是一種不斷擴展意識的歷程
(C)教育是件應該置入脈絡來理解
(D)掌握意義才是教育的起點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簡單0.730711
統計:A(6705),B(591),C(1181),D(699),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意識、教育本質:規範、功能、內涵、時代、Tuckman團體五階段

用户評論

【用戶】謝佳容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詮釋學取向的研究旨在處理文本或社會現象的意義,強調沒有一個超然於具體處境的立足點,所有研究都必須從研究者身處的社會文化傳統所提供的前見(pre-judice)或先前判斷(pre-judgment)作為出發點,經由部分與整體之間不斷往返的詮釋循環,逐步克服文本或社會現象的陌生性。此一循環過程突破人文社會科學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的研究範型,強調理解的發生是研究者與研究對象間的視域融合。詮釋者在詮釋的循環中還須不斷進行反思,以修正自己的先前判斷,因此對文本或社會現象的理解最終指向自我理解。(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12104300)

【用戶】甜老師

【年級】國二下

【評論內容】詮釋學對教育的啟示(A)學生的主體意識來自於後天知識及經驗(B)學習是一種不斷擴展意識的歷程 (C)教育是件應該置入脈絡來理解 (D)掌握意義才是教育的起點

【用戶】持之以恆

【年級】大二下

【評論內容】59. 傅佩榮教授用「詮釋學」談閱讀的四個理解步驟:「文本究竟說了什麼?」、「文本想要說 什麼?」、「文本能夠說什麼?」、「文本應該說什麼?」其中「文本能夠說什麼?」與閱 讀理解四個層次哪一個意義相同? (A)詮釋整合 (B)直接提取 (C)評估比較 (D)間接推論 

【用戶】謝佳容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詮釋學取向的研究旨在處理文本或社會現象的意義,強調沒有一個超然於具體處境的立足點,所有研究都必須從研究者身處的社會文化傳統所提供的前見(pre-judice)或先前判斷(pre-judgment)作為出發點,經由部分與整體之間不斷往返的詮釋循環,逐步克服文本或社會現象的陌生性。此一循環過程突破人文社會科學主觀主義.....看完整詳解

【用戶】我是新藏~

【年級】大三上

【評論內容】下列何者不是詮釋學對教育的啟示?(A)學生的主體意識來自於先天型成(應為形成)(B)學習是一種不斷擴展意識的歷程(C)教育是件應該置入脈絡來理解(D)掌握意義才是教育的起點.

【用戶】【站僕】摩檸Morning

【年級】小六下

【評論內容】原本題目:下列何者不是詮釋學對教育的啟示?(A)學生的主體意識來自於先天型成(B)學習是一種不斷擴展意識的歷程(C)教育是件應該置入脈絡來理解(D)掌握意義才是教育的起點.修改成為下列何者不是詮釋學對教育的啟示?(A)學生的主體意識來自於先天形成 (B)學習是一種不斷擴展意識的歷程(C)教育是件應該置入脈絡來理解(D)掌握意義才是教育的起點.

【用戶】謝謝阿摩111上岸

【年級】大四上

【評論內容】59. 傅佩榮教授用「詮釋學」談閱...

【用戶】我是新藏~

【年級】大三下

【評論內容】下列何者不是詮釋學對教育的啟示?(A)學生的主體意識來自於先天型成(應為形成)(B)學習是一種不斷擴展意識的歷程(C)教育是件應該置入脈絡來理解(D)掌握意義才是教育的起點.

【用戶】【站僕】摩檸Morning

【年級】國三上

【評論內容】原本題目:下列何者不是詮釋學對教育的啟示?(A)學生的主體意識來自於先天型成(B)學習是一種不斷擴展意識的歷程(C)教育是件應該置入脈絡來理解(D)掌握意義才是教育的起點.修改成為下列何者不是詮釋學對教育的啟示?(A)學生的主體意識來自於先天形成 (B)學習是一種不斷擴展意識的歷程(C)教育是件應該置入脈絡來理解(D)掌握意義才是教育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