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在鄭用鑑〈慎齋記〉一文中,其言:「話與容止二者,威儀之大端,話言之出,茍不慎焉,能無玷而生尤耶?」 以下何者有誤?
(A)「話與容止」指說話與儀態舉止
(B)「威儀」是指莊重而令人尊敬的儀態
(C)「無玷而生尤」是指無缺失而滿足
(D)全句說明言行謹慎之重要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非常簡單0.910763
統計:A(32),B(87),C(2327),D(109),E(0)

用户評論

【用戶】Nick Hung

【年級】小四下

【評論內容】本文選自 《靜遠堂文鈔 》,屬於雜記類古文,主要是申明謹慎行事的道理,這包含談吐和儀態舉止的修持。作者在文中表示,人如果不能夠謹慎小心,做事不拘細節,或逾越分際,或狂妄放肆,都會讓自己的行為產生缺失,而招來禍害。事實上,這樣的情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例如考試答題,如果不能謹慎專注,經常會因粗心而犯錯,如果面對的是重要考試,就可能影響一生的際遇。又如求職找工作,如果不注重談吐和儀態,隨意為之,給人輕佻浮華之感,那也不易成功。總之,在任何時候扮演任何角色,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謹慎思考、仔細因應,以沉穩莊重的心情來面對,才能把握每一處細節,避免缺失的產生。

【用戶】謝孟臻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鄭用鑑 1789—1867字明卿,號藻亭,又號人光,鄉賢鄭崇和之姪,係開台進士鄭用錫之堂弟,乾隆五十四年閏五月二十二日(1789年7月16日)生。少隨父居後壠,後遷竹塹,建宅北門外水田街。道光五年(1825)選拔貢生第一名,為北臺首位「拔元」。翌年朝考取錄,以教職選用。唯因雙親年老,二弟早夭,遂還鄉侍奉,不復圖進取,主講明志書院三十餘年,栽培後進不少。佐兄用錫兼修淡水廳志稿,倡修文廟、文祠、明倫堂。咸豐三年(1853)以運津米勞,加內閣中書銜。同治元年(1862)舉孝廉方正。六年四月二十一日(1867年5月24日)卒,年七十九。光緒二年(1876)奉准入祀鄉賢祠。著有《易經易讀》、《靜遠堂詩文集》。(林偉洲)

【用戶】108美術正式必上必勝

【年級】大四下

【評論內容】無玷(ㄉㄧㄢˋ)而生尤:無過失而心生怨恨

【用戶】Nick Hung

【年級】小四下

【評論內容】本文選自 《靜遠堂文鈔 》,屬於雜記類古文,主要是申明謹慎行事的道理,這包含談吐和儀態舉止的修持。作者在文中表示,人如果不能夠謹慎小心,做事不拘細節,或逾越分際,或狂妄放肆,都會讓自己的行為產生缺失,而招來禍害。事實上,這樣的情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例如考試答題,如果不能謹慎專注,經常會因粗心而犯錯,如果面對的是重要考試,就可能影響一生的際遇。又如求職找工作,如果不注重談吐和儀態,隨意為之,給人輕佻浮華之感,那也不易成功。總之,在任何時候扮演任何角色,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謹慎思考、仔細因應,以沉穩莊重的心情來面對,才能把握每一處細節,避免缺失的產生。

【用戶】謝孟臻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鄭用鑑 1789—1867字明卿,號藻亭,又號人光,鄉賢鄭崇和之姪,係開台進士鄭用錫之堂弟,乾隆五十四年閏五月二十二日(1789年7月16日)生。少隨父居後壠,後遷竹塹,建宅北門外水田街。道光五年(1825)選拔貢生第一名,為北臺首位「拔元」。翌年朝考取錄,以教職選用。唯因雙親年老,二弟早夭,遂還鄉侍奉,不復圖進取,主講明志書院三十餘年,栽培後進不少。佐兄用錫兼修淡水廳志稿,倡修文廟、文祠、明倫堂。咸豐三年(1853)以運津米勞,加內閣中書銜。同治元年(1862)舉孝廉方正。六年四月二十一日(1867年5月24日)卒,年七十九。光緒二年(1876)奉准入祀鄉賢祠。著有《易經易讀》、《靜遠堂詩文集》。(林偉洲)

【用戶】108美術正式必上必勝

【年級】大四下

【評論內容】無玷(ㄉㄧㄢˋ)而生尤:無過失而心生怨恨

【用戶】Nick Hung

【年級】小四下

【評論內容】本文選自 《靜遠堂文鈔 》,屬於雜記類古文,主要是申明謹慎行事的道理,這包含談吐和儀態舉止的修持。作者在文中表示,人如果不能夠謹慎小心,做事不拘細節,或逾越分際,或狂妄放肆,都會讓自己的行為產生缺失,而招來禍害。事實上,這樣的情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例如考試答題,如果不能謹慎專注,經常會因粗心而犯錯,如果面對的是重要考試,就可能影響一生的際遇。又如求職找工作,如果不注重談吐和儀態,隨意為之,給人輕佻浮華之感,那也不易成功。總之,在任何時候扮演任何角色,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謹慎思考、仔細因應,以沉穩莊重的心情來面對,才能把握每一處細節,避免缺失的產生。

【用戶】謝孟臻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鄭用鑑 1789—1867字明卿,號藻亭,又號人光,鄉賢鄭崇和之姪,係開台進士鄭用錫之堂弟,乾隆五十四年閏五月二十二日(1789年7月16日)生。少隨父居後壠,後遷竹塹,建宅北門外水田街。道光五年(1825)選拔貢生第一名,為北臺首位「拔元」。翌年朝考取錄,以教職選用。唯因雙親年老,二弟早夭,遂還鄉侍奉,不復圖進取,主講明志書院三十餘年,栽培後進不少。佐兄用錫兼修淡水廳志稿,倡修文廟、文祠、明倫堂。咸豐三年(1853)以運津米勞,加內閣中書銜。同治元年(1862)舉孝廉方正。六年四月二十一日(1867年5月24日)卒,年七十九。光緒二年(1876)奉准入祀鄉賢祠。著有《易經易讀》、《靜遠堂詩文集》。(林偉洲)

【用戶】108美術正式必上必勝

【年級】大四下

【評論內容】無玷(ㄉㄧㄢˋ)而生尤:無過失而心生怨恨

【用戶】Nick Hung

【年級】小四下

【評論內容】本文選自 《靜遠堂文鈔 》,屬於雜記類古文,主要是申明謹慎行事的道理,這包含談吐和儀態舉止的修持。作者在文中表示,人如果不能夠謹慎小心,做事不拘細節,或逾越分際,或狂妄放肆,都會讓自己的行為產生缺失,而招來禍害。事實上,這樣的情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例如考試答題,如果不能謹慎專注,經常會因粗心而犯錯,如果面對的是重要考試,就可能影響一生的際遇。又如求職找工作,如果不注重談吐和儀態,隨意為之,給人輕佻浮華之感,那也不易成功。總之,在任何時候扮演任何角色,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謹慎思考、仔細因應,以沉穩莊重的心情來面對,才能把握每一處細節,避免缺失的產生。

【用戶】謝孟臻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鄭用鑑 1789—1867字明卿,號藻亭,又號人光,鄉賢鄭崇和之姪,係開台進士鄭用錫之堂弟,乾隆五十四年閏五月二十二日(1789年7月16日)生。少隨父居後壠,後遷竹塹,建宅北門外水田街。道光五年(1825)選拔貢生第一名,為北臺首位「拔元」。翌年朝考取錄,以教職選用。唯因雙親年老,二弟早夭,遂還鄉侍奉,不復圖進取,主講明志書院三十餘年,栽培後進不少。佐兄用錫兼修淡水廳志稿,倡修文廟、文祠、明倫堂。咸豐三年(1853)以運津米勞,加內閣中書銜。同治元年(1862)舉孝廉方正。六年四月二十一日(1867年5月24日)卒,年七十九。光緒二年(1876)奉准入祀鄉賢祠。著有《易經易讀》、《靜遠堂詩文集》。(林偉洲)

【用戶】108美術正式必上必勝

【年級】大四下

【評論內容】無玷(ㄉㄧㄢˋ)而生尤:無過失而心生怨恨

【用戶】Nick Hung

【年級】小四下

【評論內容】本文選自 《靜遠堂文鈔 》,屬於雜記類古文,主要是申明謹慎行事的道理,這包含談吐和儀態舉止的修持。作者在文中表示,人如果不能夠謹慎小心,做事不拘細節,或逾越分際,或狂妄放肆,都會讓自己的行為產生缺失,而招來禍害。事實上,這樣的情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例如考試答題,如果不能謹慎專注,經常會因粗心而犯錯,如果面對的是重要考試,就可能影響一生的際遇。又如求職找工作,如果不注重談吐和儀態,隨意為之,給人輕佻浮華之感,那也不易成功。總之,在任何時候扮演任何角色,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謹慎思考、仔細因應,以沉穩莊重的心情來面對,才能把握每一處細節,避免缺失的產生。

【用戶】謝孟臻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鄭用鑑 1789—1867字明卿,號藻亭,又號人光,鄉賢鄭崇和之姪,係開台進士鄭用錫之堂弟,乾隆五十四年閏五月二十二日(1789年7月16日)生。少隨父居後壠,後遷竹塹,建宅北門外水田街。道光五年(1825)選拔貢生第一名,為北臺首位「拔元」。翌年朝考取錄,以教職選用。唯因雙親年老,二弟早夭,遂還鄉侍奉,不復圖進取,主講明志書院三十餘年,栽培後進不少。佐兄用錫兼修淡水廳志稿,倡修文廟、文祠、明倫堂。咸豐三年(1853)以運津米勞,加內閣中書銜。同治元年(1862)舉孝廉方正。六年四月二十一日(1867年5月24日)卒,年七十九。光緒二年(1876)奉准入祀鄉賢祠。著有《易經易讀》、《靜遠堂詩文集》。(林偉洲)

【用戶】乳乳菜

【年級】研一上

【評論內容】無玷(ㄉㄧㄢˋ)而生尤:無過失而心生怨恨

【用戶】Nick Hung

【年級】小四下

【評論內容】本文選自 《靜遠堂文鈔 》,屬於雜記類古文,主要是申明謹慎行事的道理,這包含談吐和儀態舉止的修持。作者在文中表示,人如果不能夠謹慎小心,做事不拘細節,或逾越分際,或狂妄放肆,都會讓自己的行為產生缺失,而招來禍害。事實上,這樣的情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例如考試答題,如果不能謹慎專注,經常會因粗心而犯錯,如果面對的是重要考試,就可能影響一生的際遇。又如求職找工作,如果不注重談吐和儀態,隨意為之,給人輕佻浮華之感,那也不易成功。總之,在任何時候扮演任何角色,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謹慎思考、仔細因應,以沉穩莊重的心情來面對,才能把握每一處細節,避免缺失的產生。

【用戶】謝孟臻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鄭用鑑 1789—1867字明卿,號藻亭,又號人光,鄉賢鄭崇和之姪,係開台進士鄭用錫之堂弟,乾隆五十四年閏五月二十二日(1789年7月16日)生。少隨父居後壠,後遷竹塹,建宅北門外水田街。道光五年(1825)選拔貢生第一名,為北臺首位「拔元」。翌年朝考取錄,以教職選用。唯因雙親年老,二弟早夭,遂還鄉侍奉,不復圖進取,主講明志書院三十餘年,栽培後進不少。佐兄用錫兼修淡水廳志稿,倡修文廟、文祠、明倫堂。咸豐三年(1853)以運津米勞,加內閣中書銜。同治元年(1862)舉孝廉方正。六年四月二十一日(1867年5月24日)卒,年七十九。光緒二年(1876)奉准入祀鄉賢祠。著有《易經易讀》、《靜遠堂詩文集》。(林偉洲)

【用戶】乳乳菜

【年級】研一上

【評論內容】無玷(ㄉㄧㄢˋ)而生尤:無過失而心生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