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4-36 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 34-36 題。 甲、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論語.子路》)乙、 韓子曰:「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二者皆譏,而學士多稱於世云。至如以術取宰相、卿、大夫,輔翼其世主,功名俱著於《春秋》,固無可言者。及若季次、原憲,閭巷人也,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茍合當世,當世亦笑之。故季次、原憲,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死而已四百餘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史記.遊俠列傳》)
【題組】34. 關於甲文的敘述,正確的是:
(A) 孔子認為只有「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者才符合「士」的身分
(B) 孔子衡量「士」的標準是依據品德,與「『士』農工商四民者」的定義不同
(C) 孔子認為僅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則無異於「斗筲之人」,不足稱「士」
(D) 子貢向孔子請教的問題是修養個人德行的方法,亦透露出不願出仕的態度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521
書單:沒有書單,新增

用户評論

【用戶】蝦皮:教育學程考題彙編(教

【年級】

【評論內容】X(A) 孔子認為X只有X「行己有恥,使★★★...

【用戶】中和李雪琴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乙文翻譯韓非子說:“儒者利用文獻來擾亂國家的法度,而游俠使用暴力來違犯國家的禁令。”這兩種人都曾受到譏評,然而儒者還是多受到世人的稱道。至于那些用權術取得宰相、卿、大夫等高官的人,輔佐當世的君主,其功名都記載在史書上了,本來就不必多說什么。至于像季次、原憲二人,均為民間百姓,他們一心讀書,具有獨善其身、不隨波逐流的君子節操,堅持正義,不與世俗茍合,而當時的人們也譏笑他們。所以季次、原憲終生都住在家徒四壁的蓬室之中,就連布衣粗食也得不到滿足。他們逝世已有四百余年了,但他們的弟子卻依然不斷地紀念他們。現在的游俠,他們的行為雖然不合乎當時的國家法令,但他們說話一定守信用,辦事求結果,答應人家的事一定兌現,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去解救別人的危難。做到了使危難的人獲生,施暴的人喪命,卻從來不夸耀自己的本領。以稱道自己對他人的恩德為恥。為此,他們也有值得稱頌的地方。

【用戶】中和李雪琴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甲文翻譯子貢問:「怎樣才能算個真正的士呢?」孔子說:「做事時,要有羞恥之心;出國訪問時,不辱使命。可算士了。「請問次一等的呢?「同宗族的人稱贊他孝順,同鄉的人稱贊他尊敬師長。「請問再次一等的呢?「說到做到,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當然是小人!但也可以算最次的士了。「現在的領導怎樣?「噫,這些鼠目寸光的人,算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