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74.辛老師喜歡採取分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甚至評分也是以小組的表現作決定。然而小組中總會有人不那麼盡力,卻可享受成果,以致於影響小組的整體表現。此一現象稱之為何?
(A)社會抑制
(B)社會賦閒
(C)團體迷思
(D)去個人化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566929
統計:A(291),B(3168),C(978),D(296),E(1)

用户評論

【用戶】馬自達

【年級】小六上

【評論內容】團體規模的增加與個體績效成反比,這就是所謂的社會賦閒,指個人在團體中工作時所付出的努力比自己單獨工作時少。而造成社會賦閒結果的原因?一是歸咎於別人未盡全力,因此為求公平起見,減少自己的努力;另一解釋是責任分散,當個體認為自身的努力與貢獻無法被衡量或認定時,個人的績效就會降低。而團體規模的研究獲致兩項結論:1.一班人對團體成員的人數,多偏好奇數的數字;2.五或七人的團體,融合了、大小團體的優點,能有相當好的績效,而成員數目為偶數者,無法解決投票時的瓶頸。

【用戶】Lala Hsu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有這種人

【用戶】Shiyon Lui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個人在團體中受到群眾的影響,失去自己原有的個性,表現出與團體成員一致的行為,這種現象稱為「去個人化」。

【用戶】許-1

【年級】大三上

【評論內容】感覺去個人化跟團體迷思有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