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 老師在進行走平衡木活動時,下面哪一項不是鷹架教學?
(A)用手拉著幼兒,陪著走一段才放手
(B)告訴幼兒眼看前方、手張開並誇讚其表現
(C)告訴幼兒勇敢地走過去,就可以先去戶外玩
(D)將平衡木降低高度,再逐漸升高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非常簡單0.919406
統計:A(37),B(73),C(2042),D(69),E(0)

用户評論

【用戶】成功需要有備而來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蘇聯心理學家維高斯基(Lev S. Vygotsky, 1896~1934)對認知發展提出一種與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認知發展論不同的理論。在維高斯基的認知發展論中,最受重視的是他倡議的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所謂「近側發展區」指介於兒童自己獨自表現所能達到的能力水準,與經由別人給予協助後可能達到的能力水準,此二種水準之間的一段差距。在這種情形下,別人給予兒童的協助,包括成人的協助或的互動等社會支持,對兒童的認知發展具有促進發展的作用。根據維高斯基的這種觀點,布魯納、羅斯和吳德(Bruner, Ross & Wood)於一九七六年將兒童得自成人或同儕的這種社會支持隱喻為「鷹架支持」(scaffolding),強調在教室內的師生互動歷程中,教師宜扮演社會支持者的角色,猶如蓋房子時鷹架的作用一樣。換言之,最初兒童需要在成人或同儕的支持下學習。但是,當兒童的能力漸漸增加之後,社會支持就逐漸減少,而將學習的責任漸漸轉移到兒童自己身上

【用戶】珍珠奶茶

【年級】幼稚園下

【評論內容】強調教學者「支持及引導」的功能,故:ABD皆有引導或告訴孩童過橋的「方法」而C僅有叫孩童走過去,無提供方引導法或指示

【用戶】C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C是應用普魯克原則(老祖母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