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7.有關教師進行同儕觀課,「解釋論」較關注下列哪一項重點?
(A)觀課時必須邀請校外專家並提供學生回饋統計資訊
(B)觀課者要理解被觀課教師的教學意識及班級獨特性
(C)觀課者應避免主觀價值判斷以遵守客觀的教學觀察指標
(D)觀課者主要關注社會結構再製所造成教育機會不均等的現象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592972
統計:A(20),B(405),C(230),D(28),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解釋論

用户評論

【用戶】Vivian Liu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解釋論學派以微觀、非實證的研究為主。其主要特微括下述幾項基本概念: 1. 日常活動:解釋論學派的研究模式,通常以日常活動為研究對象。由學校與班級日常活動的探討,進一步了解整個教育活動的特質。 2. 主動性:強調師生思想與行為的「主動性」。強調他們在某種程度上能「決定」自己的角色,並能「創造」彼此交互作用的過程與型態。 3. 意義:要了解日常活動,須先掌握住人們所賦予其行為的意義。例如:研究者要了解教師教學的「目的」與學生學習的「意向」,師生對教學或課程「重要性」的看法,或者師生參與某種教學活動的「理由」。 4. 互動與磋商:意指交互作用的動態過程。即師生之間不斷交換意見,彼此增進了解,逐漸達成共識,但並不...

【用戶】女少糸秀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一)解釋論學派主要特徵 :以微觀、非實證的研究為主。其主要特微括下述幾項基本概念: 1. 日常活動:解釋論學派的研究模式,通常以日常活動為研究對象。2. 主動性:強調師生思想與行為的「主動性」。強調他們在某種程度上能「決定」自己的角色,並能「創造」彼此交互作用的過程與型態。 3. 意義:要了解日常活動,須先掌握住人們所賦予其行為的意義。例如:研究者要了解教師教學的「目的」與學生學習的「意向」,師生對教學或課程「重要性」的看法,或者師生參與某種教學活動的「理由」。 4. 互動與磋商:意指交互作用的動態過程。即師生之間不斷交換意見,彼此增進了解,逐漸達成共識,但並不表示兩者具有相同的權力(影響力)。 5. 主觀性...

【用戶】妳很棒!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A解釋論跟統計無關B同理的了解=理解,關鍵字在理解C採主觀性,並非避免主觀D社會結構造成不均等,應為衝突理論

【用戶】Pan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我自己詮釋的,有其他見解歡迎複製修改詮釋學:傳達與了解他人訊息的科學。hermeneutics一詞源於希臘神話中的天使Hermes,負責傳遞並「詮釋」宙斯的訊息【基本理念】 1. 歷史性→我的背景影響我怎麼想強調事務發展的歷史特質各種事物的發展都受過去影響而構成。「先前判斷」各種背景的詮釋者構成自己的視野。2. 主體性→我的主體意識決定我要怎麼解釋重視詮釋者的主體意識強調詮釋者詮釋的過程與個性。3. 脈絡性→我從事件的整個脈絡搞清楚整個事件的客觀意義必須掌握的事物的客觀意義,要獲得客觀的方法便是將事物置入其發展脈絡中理解。4. 掌握意義→主觀意識和客觀意義的結合詮釋的對象是「事物的行為表現」或 「特徵之意義」掌握。詮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