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97. 孔子對報德報怨之態度是(A)以德報怨(B)以怨報怨(C)以直報怨(D)以上皆非。

【評論內容】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有人問:「以恩德報答仇恨,如何呢?」

孔子說:「那將如何報答恩惠呢?不如以公正無私報答仇恨,以恩德報答恩德。」

【評論主題】89.孔子以為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已達(A)知(B)仁(C)聖(D)勇 的境界。

【評論內容】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子貢說:「如果有這樣一個人,他能廣泛地施恩德於人民,又能救助大眾,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吧?」孔子說:「哪裡只是仁而已,那一定是聖的境界了!堯舜恐怕還擔心做不到呢!所謂仁,自己想要能夠立身行道,也幫助他人立身行道;自己想要能夠通達正道,也幫助他人通達正道。能夠就自身做比喻,而推及到他人,可以說是行仁的方法了。」

1. 博施:廣施恩惠。

2. 濟眾:救助眾人。

3. 何事於仁:猶言何止於仁。

  事:止也。

4. 其猶病諸:大概還會感到缺憾吧!其,表推測語...

【評論主題】74. 子曰:剛毅木訥,近(A)知(B)勇(C)仁(D)智。

【評論內容】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孔子說:「意志剛強而不屈撓,行為果斷而不游移,性情質樸而敦厚,言語遲鈍而謹慎。這四種性行,都接近於仁道。」

1. 剛:意志剛強而不屈撓。

2. 毅:行為果斷而不游移。

3. 木:性情質樸而敦厚。

4. 訥:音ㄋㄜˋ,言語遲鈍而謹慎。

【評論主題】64.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A)利(B)史(C)仁(D)禮。

【評論內容】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說:「一個人內在的樸質勝過外在的文采,那就像個鄙陋的鄉野之人;如果外在的文采勝過內在的樸質,那就像個掌文書的官吏,習於事務而誠意不足。樸質和文采調適均衡,那才稱得上是個君子。」

1. 質:本質。指內在或先天的本質。

2. 文:文采。指外加或後天的文采。

3. 野:鄉野之人。指樸質如鄉野之人。

4. 史:掌文書的官員。指文采斐然,有如掌文書的官員;其人外表文雅,詞采華飾,然或有真誠不足之失。

5. 文質彬彬:樸質與文采調適均衡。彬彬,調配勻稱的樣子。

【評論主題】55.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A)民德歸厚矣(B)民有恥且格(C)民免而無恥(D)難矣哉。

【評論內容】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說:「用法制政令來引導人民,用刑罰整飭齊一人民的行動,人民只求避免觸犯法令刑罰,但卻沒有羞恥心;如果用道德去引導人民,用禮義去整飭齊一人民的行動,人民不但有羞恥心,而且能到達善的境界。」

(末句依魏何晏集解可譯為:「人民不但有羞恥心,而且能改邪歸正。」)

1. 道之以政:用法制政令來引導人民。道,音ㄉㄠˇ,通「導」,引導、教導。之,指人民。以,用。政,法制政令。

2. 齊之以刑:用刑罰來整飭人民,使之行為齊一。齊,整飭令其齊一。

3. 民免而無恥:人民只求避免觸犯法令,但無羞恥之心。

4. 德:道德。

5. 禮:禮義。

6. 有恥且格:人民不僅有羞恥之心,而且能達到淳美的境地。格,正。

【評論主題】53. 有子曰:信近於義,(A)言可復也(B)遠恥辱也(C)亦可宗也(D)言可宗也。

【評論內容】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評論主題】27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句中「鑠」之解釋何者正確:(A)鑠、美也(B)鑠、消損也(C)同「爍」、明亮也(D)閃爍。

【評論內容】

仁義禮智,並非由外人強加於我的,是我本來就有的。

鑠:美、光明。

【評論主題】6 洛夫寫於 1985 年的〈剔牙〉詩句如下:「中午/全世界的人都在剔牙/以潔白的牙籤/安詳地在/剔他們/潔白的牙齒 衣索匹亞的一群兀鷹/從一堆屍體中/飛起/排排蹲在/疏朗的枯樹上/也在剔牙/以一根根

【評論內容】

中午 全世界的人都在剔牙 以潔白的牙籤 安祥地在 剔他們 潔白的牙齒   依索匹亞的一群兀鷹 從一群屍體中 飛起 排排蹲在 疏朗的枯枝上 也在剔牙 以一根根瘦小的 肋骨

第一段以直白的口吻描寫餐後剔牙的畫面,用全世界這個概括敘述出我們一般的生活日常,文中提到「全世界的人」用「潔白的牙籤」、剔「潔白的牙齒」,雖未明確指出「全世界的人」場景時間為何,但讀者可以明白在此指的正是衣食無虞的那群人。

第二段畫面一轉到了「依索匹亞」和第一段未「全世界的人」成為對比,「依索匹亞」給人一個貧窮、饑餓的印象,象徵著「全世界」之外充滿災難的國家,在這個國家裡也有剔牙的動作,但不是用「潔白的牙籤」,而是「一群兀鷹」用「肋骨」在剔牙,...

【評論主題】「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閭里之俠皆宗之。稍壯,折節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晚乃遯於光、黃間,曰岐亭。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

【評論內容】

主旨:說明方山子爲棄顯聞富樂,獨來窮山中的異人。

內容爲記敘文。用字準確而含蓄,字裏行間飽受感情.寫出作者想見已久而又不期而遇的喜悅之情.渲染了隱士的特徵.。

方山子實乃自悲不遇(暗示手法) 。有志於用世,卻不得賞識任用,仕進無門,退隱以明志。

藉此流露出同爲“懷才不遇”的感慨。

方山子棄榮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貧賤的行動,作者結合自己當時被貶黃州的處境,於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澆自己胸中之塊壘。

寫方山子未嘗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說是作者在黃州心態的一種形象的折射。

【評論主題】7 天津弋人得一鴻,其雄者隨至其家,哀鳴翱翔,抵暮始去。次日,弋人早出,則鴻已至,飛號從之,既而集其足下。弋人將並捉之,見其伸頸俛仰,吐出黃金半鋌。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將以贖婦也。」遂釋雌。兩鴻徘徊

【評論內容】

天津弋人得一鴻,其雄者隨至其家,哀鳴翱翔,抵暮始去。

次日,弋人早出,則鴻已至,飛號從之, 既而集其足下。

弋人將並捉之,見其伸頸俛仰,吐出黃金半鋌。

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將以贖婦 也。」遂釋雌。

兩鴻徘徊,若有悲喜,遂雙飛而去。

弋人稱金,得二兩六錢強。

噫!禽鳥何知,而 鍾情若此!悲莫悲於生別離,物亦然耶

大意:描寫一位住在天津專門獵鳥的人,有一回他打到了一隻雌雁。便將這隻雁子帶回家去,然而卻有隻雄雁也不離不棄地跟著他飛回家,而且一整天都圍繞在房子的周圍,不肯離去。這隻在天空盤旋的雄雁,不斷地發出悲哀地鳴聲,直到天黑,才黯然離去。 第二天清早,獵人很早就出門了。他抬頭看見昨天在他家天上盤旋的那隻雄雁又飛來...

【評論主題】【題組】10.承上題,下列那一個選項的詩句也呈現了相近的境界?(A)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B)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C)且求容立錐頭地,免似漂流木偶

【評論內容】

(A)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我把房子建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卻一點也感覺不到車馬的喧鬧聲。你問我為什么能做到這樣,那是因為我的心性超然、不惹塵俗,自然就會覺得住的地方是很偏遠。

(B)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 獨自悵然拄杖還家,道路不平荊榛遍地。山澗流水清澈見底,途中歇息把足來洗。

(C)且求容立錐頭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廬心便足,敢辭湫隘與囂塵

   只想求得一個能立身的小小地方,以免像是個四處漂溜的木偶人。只要能有一間房子心裏就滿足了,不會計較低濕矮小或是喧囂多塵。

(D)日日抄書懶出門,小窗弄筆到黃昏。丫頭婢子忙勻粉,不管先生硯水渾 每天抄書懶得出門,在小窗前抄書直至黃昏。丫頭婢子忙著弄脂抹粉,才不會管我硯臺上墨水已渾濁了。

【評論主題】5.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捨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依照

【評論內容】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

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 至,王欲捨所攜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

大意:華歆和王朗兩人一起乘船避難,有一人想要搭船,華歆立即認為這件事有困難。

王朗說:「幸好船上還寬敞,為什麼不能讓他搭乘呢?」,後來賊人追上來了,王朗想要捨棄隨帶的那個人。

華歆說:「我原先遟疑不肯答應的原因,正是為了這種情況啊!現在既然接受他的託付,難道可以因危急而把他拋下嗎?」,於是像原來一樣,帶著他避難。

世人便依據這件事來評定華歆、王朗的高下優劣。

【評論主題】97. 孔子對報德報怨之態度是(A)以德報怨(B)以怨報怨(C)以直報怨(D)以上皆非。

【評論內容】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有人問:「以恩德報答仇恨,如何呢?」

孔子說:「那將如何報答恩惠呢?不如以公正無私報答仇恨,以恩德報答恩德。」

【評論主題】94.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意謂(A)處世當知外圓內方(B)人當明辨善惡(C)人當自我肯定(D)人當隨俗披靡。

【評論內容】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孔子說:「大家都討厭他,一定要審察為何討厭他的原因;大家都喜愛他,一定要審察為何喜愛他的原因。」

1. 察:審察。

【評論主題】89.孔子以為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已達(A)知(B)仁(C)聖(D)勇 的境界。

【評論內容】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子貢說:「如果有這樣一個人,他能廣泛地施恩德於人民,又能救助大眾,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吧?」孔子說:「哪裡只是仁而已,那一定是聖的境界了!堯舜恐怕還擔心做不到呢!所謂仁,自己想要能夠立身行道,也幫助他人立身行道;自己想要能夠通達正道,也幫助他人通達正道。能夠就自身做比喻,而推及到他人,可以說是行仁的方法了。」

1. 博施:廣施恩惠。

2. 濟眾:救助眾人。

3. 何事於仁:猶言何止於仁。

  事:止也。

4. 其猶病諸:大概還會感到缺憾吧!其,表推測語...

【評論主題】88.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近思」意謂(A)目光如豆(B)見賢思齊(C)循序思考(D)思想接近。

【評論內容】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說:「能夠廣博地學習,而且堅定自己的志向;有疑問的時候,更能切實地向別人請教,並從自身最切近處去思索推究,如果能這樣下工夫,那本心上的天理自然漸存漸熟,仁道就在這裡面了。」

1. 篤志:堅定志向。

2. 切問:切實請教。

3. 近思:從自身最切近處思考。

【評論主題】48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句中「群」字意謂:(A)群體(B)樂群(C)群眾(D)結群。

【評論內容】

孔子說:「君子莊敬自處而無所爭,與人和睦相處而不營私結黨。」

群:合群。

與眾合群,不結私黨。

【評論主題】74. 子曰:剛毅木訥,近(A)知(B)勇(C)仁(D)智。

【評論內容】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孔子說:「意志剛強而不屈撓,行為果斷而不游移,性情質樸而敦厚,言語遲鈍而謹慎。這四種性行,都接近於仁道。」

1. 剛:意志剛強而不屈撓。

2. 毅:行為果斷而不游移。

3. 木:性情質樸而敦厚。

4. 訥:音ㄋㄜˋ,言語遲鈍而謹慎。

【評論主題】45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有關上文之解釋何者正確:(A)文,熟習禮法(B)野,不馴(C)史,學識淵博(D)野,粗鄙如野人。

【評論內容】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雍也)

「質勝文則野」 是說只重文章的內容而忽視形式,就沒有文采,文章會粗俗空洞,不生動不感人。「文勝質則史」是說只重文章而忽視內容,就只有華麗詞藻內容空虛浮乏。只有文質並茂,內容和形式完美統一,才是「君子」作文的最高境界。 

【評論主題】70. 以下何者正確(A)知者不懼(B)仁者不憂(C)勇者不惑(D)智者不憂。

【評論內容】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說:「君子體現道德的人格特質有三種,我自問都沒能達到:仁愛的人不憂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恐懼。」子貢聽了後便說:「這是老師謙虛的說法罷了。」

1. 道:由、從,動詞。

2. 仁者不憂:仁者凡事依理而行,心無愧疚,故不憂愁。

3. 知者不惑:知者能明察事理,故不疑惑。知,通「智」。

4. 勇者不懼:勇者堅毅果敢,故不恐懼。

5. 自道:自言。子貢指此為孔子自謙之言。

【評論主題】39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句中「免」之解釋為(A)同「勉」,勸勉(B)避免(C)同「勉」勉強(D)勉勵。

【評論內容】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

孔子說:「以政令來管理,以刑法來約束,百姓雖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為恥;以道德來引導,以禮法來約束,百姓不僅遵紀守法,而且引以為榮。」

【評論主題】69.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A)斷(B)我(C)神(D)鬼。

【評論內容】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戒除四件事:不任意猜測,不主觀武斷,不固執己見,不自私為我。

1. 絕:戒除。

2. 毋意:不任意猜測。毋,不,下三句同。意,通「臆」。

3. 毋必:不主觀武斷。必,必然、一定如此。

4. 毋固:不固執己見。固,固執。

5. 毋我:不自私為我。我,自私。

【評論主題】37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有關上文之解釋何者正確:(A)惡,不好(B)惡,厭惡(C)足,足夠(D)衣,穿著。

【評論內容】

惡衣惡食:是泛稱生活極清苦,穿破衣,吃粗茶淡

要做一位有道德修養的仁人君子,如果還以粗糙的的衣服和簡陋的飲食為恥辱,那就不值得和他談論了。

【評論主題】64.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A)利(B)史(C)仁(D)禮。

【評論內容】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說:「一個人內在的樸質勝過外在的文采,那就像個鄙陋的鄉野之人;如果外在的文采勝過內在的樸質,那就像個掌文書的官吏,習於事務而誠意不足。樸質和文采調適均衡,那才稱得上是個君子。」

1. 質:本質。指內在或先天的本質。

2. 文:文采。指外加或後天的文采。

3. 野:鄉野之人。指樸質如鄉野之人。

4. 史:掌文書的官員。指文采斐然,有如掌文書的官員;其人外表文雅,詞采華飾,然或有真誠不足之失。

5. 文質彬彬:樸質與文采調適均衡。彬彬,調配勻稱的樣子。

【評論主題】38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有關上文之解釋何者正確:(A)不恥不若人,不像他人並不覺得可恥(B)不恥不若人,不及他人,並不覺得可恥(C)何若人有,那像別人所擁有的(D)何若人,像別人。

【評論內容】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盡心上(七)》

孟子說:「羞恥心對於人太重要了!那些玩弄機心,以取巧變詐的巧妙方法來欺人害人的人,羞恥心在他是用不上的。不以修養不如他人為可恥,還有什麼能夠比得上他人呢?」

【評論主題】33「賢賢易色,事君能致其身」有關上文之解釋何者正確:(A)「賢賢」,非常賢能(B)「易色」,易、替換也,是謂替代好色之心(C)「致其身」,致同「至」、推己及人(D)事君,服侍君子。

【評論內容】

子夏(1)曰:「賢賢(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學而第一》)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生於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後,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2)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的意思。第二個「賢」為名詞,是「賢者」的意思,賢賢即尊重賢者。 (3)易:有兩種解釋;一是「改變」的意思,此句即為尊重賢者而改變好色之心;二是「輕視」的意思,即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 (4)致其身:致,意為「獻納」、「盡力」。這是說把生命奉獻給君主。

【評論主題】100.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意謂士當(A)安貧又能樂道(B)貧窮不足與論道(C)衣食粗劣(D)以上皆是。

【評論內容】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說:「讀書人立志追求正道,卻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為羞恥,就不值得和他議論正道了。」

孔子謂士當安貧樂道。

1. 恥惡衣惡食:以粗劣的衣食為恥辱。

  惡:音ㄜˋ,粗劣。

2. 未足與議:不值得與他議論大道。

【評論主題】36 「子絕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句中「毋意」意謂(A)不憑空揣測(B)不堅持己意(C)不隨意行事(D)沒有意思。

【評論內容】

不主觀臆斷,不絕對肯定,不固執己見,不唯我獨尊

【評論主題】98.「斗筲之人」是指(A)器宇軒昂(B)敗德亂行(C)識量淺狹(D)謹言慎行 的人。

【評論內容】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貢問孔子:「要怎樣做才可稱為士呢?」孔子說:「對自己的行事能知恥而有所不為,出使四方諸侯之國,不辱國君所託付的使命,便可稱為士了。」

子貢問道:「敢問次一等的呢?」孔子說:「宗親中的人都稱讚他孝順父母,鄉里中的人都稱讚他尊敬長輩。」

子貢問道:「敢問次一等的呢?」孔子說:「講話必定信實,做事必定果斷,雖然意志堅定,但只是擇其自以為善而固執...

【評論主題】61. 子曰:唯(A)知(B)仁(C)勇(D)義 者,能好人,能惡人。

【評論內容】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孔子說:「只有仁者能夠公正無私地喜愛那應當喜愛的人,能夠公正無私地厭惡那應當厭惡的人。」

1. 唯:獨、只有。

2. 好:音ㄏㄠˋ,喜愛。

3. 惡:音ㄨˋ,厭惡。

【評論主題】32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句中「夭夭」意謂:(A)形容溫和愉快(B)同「沃」,形容生活豐美(C)同「飫」,比喻滿足的樣子(D)形容舒適的樣子。

【評論內容】

燕居:閑居。古代士大夫退朝而居稱為燕居。

申申如也:儀態舒緩的樣子。如,形容詞,同「然」。

夭夭如也:和樂喜悅的樣子。

【評論主題】96. 孔子對於言行的態度是(A)先行其言,而後從之(B)言忠信,行篤敬(C)聽其言,觀其行(D)以上皆是。

【評論內容】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貢問孔子怎樣才是君子。孔子說:「君子在沒說以前先做,做到了然後才說。」

1. 先行其言:在沒說以前先做。

2. 而後從之:做到了然後才說。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子張問行事通達的準則。孔子說:「言語忠誠信實,行事敦厚而謹敬,雖在文化禮俗不同的其他民族也行得通。反之,即使在自己的鄉里又豈能行得通呢?站立時,那道理彷彿呈現在眼前;坐車時,猶如與你靠著車前的橫木,唯有如此,才到處行得通了。」子張將這句話寫在衣服的大帶子上。

1. 行:行事通達的準...

【評論主題】95. 「德不孤,必有鄰。」其意類似(A)同聲相應(B)物以類聚(C)同氣相求(D)以上皆是。

【評論內容】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說:「有德行的人不會孤立,必定有人來親近他。」

【評論主題】93.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意在(A)勉人汲汲求道(B)勸人殺身成仁(C)勉人修己以安人(D)勸人不恥下問。

【評論內容】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說:「如果早晨能夠領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即使在當天晚上不幸死去,也可以毫無遺憾了!」

1. 聞道:聞知正道。

孔子自言求道的堅定決心。

【評論主題】92. 孔子論孝以為(A)父母唯其疾之憂(B)無違於禮(C)三年無改於父之道(D)以上皆是。

【評論內容】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父母(不擔心自己)只擔心子女的疾病。」

1. 孟武伯:孟懿子之子,名彘(音ㄓˋ),魯大夫,諡號武。

2. 父母唯其疾之憂:即「父母唯憂其疾」,父母只擔心子女生病。

唯:只是。

其:此指子女的。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

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向我請教孝道,我回答說:『不要違背禮節。』」

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

【評論主題】31「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有關上文之解釋何者錯誤:(A)亡,失去(B)盈,充實(C)約,窘迫(D)泰,奢華。

【評論內容】

亡:通「無」,讀音亦作「無」。

約:窮困。

泰:奢侈

【評論主題】55.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A)民德歸厚矣(B)民有恥且格(C)民免而無恥(D)難矣哉。

【評論內容】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說:「用法制政令來引導人民,用刑罰整飭齊一人民的行動,人民只求避免觸犯法令刑罰,但卻沒有羞恥心;如果用道德去引導人民,用禮義去整飭齊一人民的行動,人民不但有羞恥心,而且能到達善的境界。」

(末句依魏何晏集解可譯為:「人民不但有羞恥心,而且能改邪歸正。」)

1. 道之以政:用法制政令來引導人民。道,音ㄉㄠˇ,通「導」,引導、教導。之,指人民。以,用。政,法制政令。

2. 齊之以刑:用刑罰來整飭人民,使之行為齊一。齊,整飭令其齊一。

3. 民免而無恥:人民只求避免觸犯法令,但無羞恥之心。

4. 德:道德。

5. 禮:禮義。

6. 有恥且格:人民不僅有羞恥之心,而且能達到淳美的境地。格,正。

【評論主題】91.「色難」乃(A)察言觀色最是困難(B)和顏悅色最為難得(C)顏色很難看(D)臉色很難看。

【評論內容】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最難得的是對父母和顏悅色!有事情的時候,由子弟效勞;有酒飯的時候,讓父兄享用;難道這就算是孝了嗎?」

1.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衛國人。晚年曾執教於西河之上,為魏文侯師。

2. 色難:謂侍奉父母,最難得的是和顏悅色。

  色:表情,此指表情和顏悅色。

3.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事的時候,由子弟效勞。

  弟子:即子弟。

4. 有酒食先生饌:有酒肉美食的時候,讓父兄享用。

  先生:此指父兄。

  饌:音ㄓㄨㄢˋ,食用。

5. 曾:音ㄗㄥ,難道。

【評論主題】90. 孔子論行仁之道(A)己所不欲,勿施於人(B)其言也訒(C)居處恭,執事正,與人忠(D)以上皆是。

【評論內容】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仲弓問怎樣行仁?孔子說:「出門做事,好像去接見尊貴的賓客;役使人民,好像去承辦隆重的祭典。自己所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去施加在別人身上。在諸侯之國做事,就不會招人怨恨;在大夫之家做事,也不會招人怨恨。」仲弓說:「我雖遲鈍,願意照這些話去做。」

1. 仲弓:孔子弟子。姓冉,名雍,字仲弓,魯國人。在孔門四科中,屬於德行科的高材生。

2. 大賓:尊貴的賓客。

3. 使民如承大祭:役使人民好像承辦隆重的祭典。指態度要慎重。

  使民:役使人民;發動人民做事。

  承:承辦。

  大祭:隆重的祭祀。

...

【評論主題】53. 有子曰:信近於義,(A)言可復也(B)遠恥辱也(C)亦可宗也(D)言可宗也。

【評論內容】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評論主題】29 「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有關上文之解釋何者正確:(A)不忍,不能忍耐(B)達,推而廣之(C)達之於其所「忍」忍,殘忍(D)達,到也。

【評論內容】

每個人都有不忍心做的事,把這不忍之心推及到原來所忍心做的事上,這就是仁。

【評論主題】23 何謂「鄉愿」?(A)謹厚之人(B)逢迎流俗之人(C)仁義之人(D)德之人。

【評論內容】

討好他人、沒有立場、昧於是非的人

【評論主題】87.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一種(A)忠道(B)恕道(C)孝道(D)義理。

【評論內容】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子貢說:「如果有這樣一個人,他能廣泛地施恩德於人民,又能救助大眾,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吧?」孔子說:「哪裡只是仁而已,那一定是聖的境界了!堯舜恐怕還擔心做不到呢!所謂仁,自己想要能夠立身行道,也幫助他人立身行道;自己想要能夠通達正道,也幫助他人通達正道。能夠就自身做比喻,而推及到他人,可以說是行仁的方法了。」

1. 博施:廣施恩惠。

2. 濟眾:救助眾人。

3. 何事於仁:猶言何止於仁。

  事:止也。

4. 其猶病諸:大概還會感到缺憾吧!其,表推測語...

【評論主題】27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句中「鑠」之解釋何者正確:(A)鑠、美也(B)鑠、消損也(C)同「爍」、明亮也(D)閃爍。

【評論內容】

仁義禮智,並非由外人強加於我的,是我本來就有的。

鑠:美、光明。

【評論主題】85.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不同於(A)聖人無常師(B)學而不思則罔(C)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D)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評論內容】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只是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而無所得;只是空想而不學習,就會危疑而不能定。」

1. 罔:音ㄨㄤˇ,通「惘」,迷惘。指困惑而無所得。

2. 殆:音ㄉㄞˋ,指對事物的理解危疑不定。

【評論主題】84.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在(A)勉人惜時進學(B)勉人及時行樂(C)哀傷青春不再(D)哀傷人的逝世。

【評論內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站在河邊上說:「逝去的就像這流水啊!日以繼夜沒有停止。」

 本章是孔子因川流的啟示,明道體之不息,勉人惜時進學。

(1) 川:河川,河流。(2) 逝:逝去,過往。(3) 斯:這般,在此指河水。(4) 夫:啊,表示感歎的語氣。(5) 捨:捨棄。(6) 晝夜:白天和夜晚,表示日以繼夜的意思。 

【評論主題】83. 「賢賢易色」之「賢賢」(A)二字皆為名詞(B)上字動詞,下字為名詞(C)二字皆為動詞(D)上字是名詞,下字是動詞。

【評論內容】

子夏(1)曰:「賢賢(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學而第一》)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生於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後,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2)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的意思。第二個「賢」為名詞,是「賢者」的意思,賢賢即尊重賢者。 (3)易:有兩種解釋;一是「改變」的意思,此句即為尊重賢者而改變好色之心;二是「輕視」的意思,即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4)致其身:致,意為「獻納」、「盡力」。這是說把生命奉獻給君主。

【評論主題】82. 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指的是為學的(A)方法(B)態度(C)樂趣(D)進度。

【評論內容】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習前賢傳下的知識和做人的道理,並且常常加以溫習,不是很令人欣喜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共同學習,不是很令人高興嗎?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卻不怨怒,不是個有才德的君子嗎?」

孔子示人為學的方法、樂趣及態度。

1. 學而時習之:學習前賢傳下的知識和做人的道理,並且常常加以溫習。

  而:且。

  習:溫習。

2. 不亦說乎:不是很令人欣喜嗎?

  亦:語助詞,無義。

  說:音ㄩㄝˋ,通「悅」。

3. 朋:志同道合的朋友。

4. 慍:音ㄩㄣˋ,怨怒。

5. 君子:論語中的君子,有時指「有才德者」,有時指「在上位者」。這裡指前者而言。

【評論主題】18 何謂「色厲而內荏」?(A)外表威嚴,內心柔弱(B)面惡心善(C)嚴厲而內斂(D)威武而有禮。

【評論內容】

色厲內荏:被用來形容人外表嚴厲而內心怯懦。

【評論主題】81. 「順心意行事,而不踰越法度,所謂從容中道。」即指(A)知天命之年(B)耳順之年(C)不踰矩之年(D)不惑之年。

【評論內容】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便有志於向學;到三十歲時,便能明道守禮,而能自立;到四十歲時,便能通達事理,不致疑惑;到五十歲時,便能窮理盡性,知道人生一切當然之理;到六十歲時,對所聽到的道理,都能馬上明白而不會覺得窒礙不通;到七十歲時,隨心所欲行事,也不會超越了法度規矩。」

1. 有:音ㄧㄡˋ,通「又」。

2. 志於學:一心向學。

  志: 心有所向。

3. 而立:學養有所成立。

4. 不惑:通達事理沒有疑惑。

5. 知天命:知道人生一切當然之理。

6. 耳順:耳聞其言,而心曉其理。

7. 從心所欲不踰矩:隨順心之所欲,而不踰越法度。

  從:隨。

  踰:音ㄩˊ,超越。

  矩:畫方的器具,引申為法度。

【評論主題】80. 孔子認為學「詩」有何功用(A)可以興(B)可以觀(C)可以群(D)以上皆是。

【評論內容】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孔子說:「弟子們!為什麼不學詩呢?學詩可以感發情志,考見得失,和睦樂群,抒發怨思;就近可以用來侍奉父親,在遠可以用來服事君主;還可以多認識些草木鳥獸的名實。」

1. 小子:孔子對弟子的稱呼。

2. 何莫:何不。

3. 興:感發情志。

4. 觀:考見得失。

5. 群:和睦樂群。

6. 怨:抒發怨思。

7. 邇:近。

【評論主題】79. 孔子所謂君子有三戒,不包括(A)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B)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C)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D)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

【評論內容】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應該戒慎:年輕時,血氣未固定,應該警戒,別把精力放縱在色慾上;到壯年時,血氣正旺盛,應該警戒,別意氣衝動而爭鬥;到老年時,血氣已經衰退,應該警戒,別貪得無厭。」

1. 戒:禁絕。

2. 血氣:血脈心氣,在此指身心兩方面。

3. 色:泛指色慾。

4. 鬥:爭鬥。

5. 得:貪得。

【評論主題】19 孟子曰:「殘賊之人,謂之一夫。」何謂「一夫」?(A)寡人(B)皇君(C)君王自稱(D)獨夫

【評論內容】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①,武王伐紂②,有諸?」 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臣弒其君③,可乎?」 曰:「賊④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⑤。聞誅⑥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①湯放桀:放,流放。桀,夏的末代君主。《史記·夏本紀》記載,夏代未年,「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書·仲虺之誥》云:「成湯放桀於南巢。」 ②紂:殷商的末代君主。 ③臣弒其君:因湯、武王相對於桀、紂來說是諸侯,所以宣王稱他們的行為是「臣弒其君」。 ④賊:傷害、毀棄, ⑤一夫:朱熹《集注》云:「言眾叛親離,不復以為君也,《書》曰『獨夫紂』。」 ⑥誅:《說文》:「討也。」《廣雅·...

【評論主題】78. 孔子所謂損者三樂,不包括(A)樂道人之善(B)樂佚遊(C)樂宴樂(D)樂驕樂。

【評論內容】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孔子說:「對身心有益的喜好有三種,對身心有害的喜好也有三種。喜好節制行止,使動作中規中矩;喜好稱道他人的優點;喜好多結交賢德的朋友,這些都是有益的。喜好驕傲自大,喜好遊蕩無度,喜好吃喝揮霍,這些都是有害的。」

1. 樂:音ㄧㄠˋ,愛好、喜好。

2. 節禮樂:謂言談舉止都合乎禮樂的節度。

  樂:音ㄩㄝˋ。

3. 驕樂:指驕奢放蕩、不知節制的樂趣。

  樂:音ㄌㄜˋ。

4. 佚遊:指遊蕩無度。佚,通「逸」,過度。

5. 宴樂:以吃喝為樂。宴,宴會。

【評論主題】16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意謂?(A)君子應該好名(B)宜名實相符(C)旨在勸人修德(D)病篤而無人知。

【評論內容】

孔子說:「一個君子,只恨他身後沒有好名聲傳世,為人作模范。」

※ 蓋棺論定,不為虛名,為實名也。

【評論主題】77. 以下何者非孔子益者之三友(A)友直(B)友諒(C)友善柔(D)友多聞。

【評論內容】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友直:不邪曲、沒有私心、正直耿直的朋友。友諒:守信用、誠實不欺騙的朋友。友多聞:學問廣博,見識豐富淵博的朋友。友便僻:與裝腔作勢的人為友 。友善柔:與刻意討好的人為友。 友便佞:與巧言善辯的人為友。

【評論主題】76. 以下何者非孔子對君子看法(A)以言舉人(B)求諸己(C)禮以行之(D)貞而不諒。

【評論內容】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孔子說:「君子責求自己,而小人責求他人。」

1. 求:責求。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說:「君子為人處事以義作為內在的本質,用禮去實踐它,用謙遜的言語表達它,用誠信的態度完成它。這樣才是君子!」

1. 義以為質:即「以義為質」,以義作為內在的本質。以下三句句法相同。

2. 孫:通「遜」,謙遜。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孔子說:「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於小信。」

1. 貞:一說是“正”的意思,一說是“大信”的意思。

   這裏选用“正”的說法。

2. 諒:信,守信用 。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孔子說:「君子不因他話說得好而...

【評論主題】75. 孔子以為君子(A)矜而不爭(B)群而不黨(C)貞而不諒(D)以上皆是。

【評論內容】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孔子說:「君子莊重矜持而不與人爭鬥,合群而不結黨營私。」

1. 矜而不爭:莊重矜持而不與人爭鬥。

2. 群而不黨:樂群而不結黨營私。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孔子說:「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於小信。」

1. 貞:一說是“正”的意思,一說是“大信”的意思。

   這裏选用“正”的說法。

2. 諒:信,守信用 。

【評論主題】17子曰:「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何謂「瞽」?(A)打鼓(B)旁敲側擊(C)耳聾(D)瞎了眼。

【評論內容】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1):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2)。」(《論語・季氏第十六》)

(1) 愆:音「千」,過失。 (2) 瞽:音「古」,盲人。

孔子說:「侍奉君子時,容易犯三種過失:還沒有問到你的時候就說話,這是急躁;已經問到你的時候你卻不說,這叫隱瞞;沒有看清君子的臉色就輕率發言,叫做瞎眼。」

【評論主題】47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句中「放心」意謂(A)放失之心(B)安心(C)釋放己心(D)放蕩之人。

【評論內容】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為學之道就是把放失的本心找回來而已。

放:失也

【評論主題】15 何謂「芻蕘者」?(A)庖夫也(B)採薪者(C)木匠(D)漁樵。

【評論內容】

割草砍柴的人。

【評論主題】73. 孔子以為政治何者最重要(A)足食(B)足兵(C)民信之(D)富足。

【評論內容】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子貢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孔子說:「糧食充裕,軍備整飭,人民信任政府。」

子貢說:「如果不得已,三項中必須減除一項,哪一項先減?」

孔子說:「去除軍備。」

子貢說:「如果不得已,兩項中必須減除一項,哪一項先減?」

孔子說:「減除賦稅;自古以來人們都會死,可是人民不信任政府的話,政教便無從建立了。」

1.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糧食充足,軍備修整,人民信任政府。

  兵:武器,此處泛指軍備。

2. 去:減除。

3. 去兵:減除軍備。

4. 民無信不立:人民若不信任政府,則政教無從推展。此指為政者不可失信於民。

【評論主題】8.「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何謂「臧」?(A)藏也(B)善也(C)貪也(D)求也

【評論內容】

不嫉妒不貪求,其行為哪有不善的呢? 

【評論主題】72.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乃因君子(A)巧言令色(B)內省不疚(C)死生有命(D)放於利而行。

【評論內容】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司馬牛問怎樣才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

司馬牛又問:「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叫做君子了嗎?」

孔子答道:「反省自己平日所為沒有愧疚,哪來的憂愁和恐懼呢?」

1. 司馬牛:孔子弟子。姓司馬,名耕(又名犁),字子牛,宋向魋(音ㄊㄨㄟˊ)之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牛,多言而躁。」

2. 君子不憂不懼:向魋作亂,其弟司馬牛常懷憂懼,故孔子告以此言。

3. 內省不疚:反省平日所為,無愧於心。

  疚:愧疚。

【評論主題】5 子曰:「事父母幾諫。」何謂「幾諫」?(A)大聲勸諫(B)請安問好(C)柔聲以諫(D)無違。

【評論內容】

事父母幾諫:侍奉父母,如果有所勸諫,言語要委碗 。

【評論主題】71. 克己復禮為仁,以下何者屬之(A)非禮勿視(B)非禮勿言(C)非禮勿聽(D)以上皆是。

【評論內容】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問怎樣才能實踐仁德?孔子說:「克制自己的慾望,使言語行動都回歸於禮,這就是仁。果真有一天能夠切實做到克制自己的慾望,使言行都回歸於禮。那麼天下的人都會稱讚他是一個仁人了。實踐仁德是從自己做起的,難道還要靠別人嗎?」

顏淵又問說:「請問實踐仁德的條目有哪些?」

孔子說:「凡是不合禮的事不要看,不合禮的話不要聽,不合禮的話不要說,不合禮的事不要做。」

顏淵說:「我顏回雖然不聰明,但是願意照這些話去做。」

1. 顏淵:孔...

【評論主題】40 「見不善如探湯」句中「探湯」一詞意謂:(A)探測湯的深淺(B)探測湯的冷熱(C)試探沸湯,喻小心戒懼(D)試探沸湯,喻畏首畏尾。

【評論內容】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如不及:好象赶不上似的,形容急切追求。 探湯:探,用手試; 湯,滾燙的熱水。

孔子說:“見到善就如同趕不上似的急切追求,見到不善就如同用手試開水一樣急忙避開;我見到過這樣的人,也聽到過這樣的話。隱居以保持自己的志向,行仁義以實現自己的理想;我聽到過這樣的話,但沒有看到這樣的人。”

【評論主題】68. 子曰:「不在其位,(A)不謀其政(B)得謀其政(C)時謀其政(D)人謀其政。」

【評論內容】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1)其政。(《論語·泰伯第八》)

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參與規劃那職位上之事。」

(1)謀:參與計劃。

【評論主題】67. 子曰:「興於(A)詩(B)書(C)易(D)春秋 ,立於禮,成於樂。」

【評論內容】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孔子說:「吟詠詩篇可以鼓舞好善惡惡的情操,學習禮儀可以卓然立足社會,愛好音樂可以養成完美人格。」

1. 興於詩:吟詠詩篇,能鼓舞人們好善惡惡的情操。興,鼓舞奮發。

2. 立於禮:學習禮儀,能使行為合宜,卓然立身於世。立,立身。

3. 成於樂:愛好音樂,能使性情平和,養成完美的人格。成,養成。

【評論主題】66. 以下何者為孔子教人進德修業的方法(A)志於道(B)依於仁(C)游於藝(D)以上皆是。

【評論內容】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1),依於仁,游於藝(2)。」(《論語•述而第七》)

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就會精通六藝。」

(1)德:德者,得也。把道貫徹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2)藝:藝指孔子教授學生的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

【評論主題】6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A)中人者(B)樂之者(C)體之者(D)禮之者。

【評論內容】

子曰:「知之(1)者不如好(2)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第六》)

 孔子說:「學習而知道意義了的人,不如已經喜歡它的人,而產生喜好了的人,不如以此為樂的人。」

(1)之:泛指值得學習的對像,例如:技藝、文學、德行、道理、修心養性等。(2)好:(音「浩」),喜歡的意思。

【評論主題】63. 孔子以為君子(A)欲訥於言(B)敏於行(C)坦蕩蕩(D)以上皆是。

【評論內容】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說:「君子對自己想要說的話,相當慎重,顯露出有點遲鈍的樣子,做起事來卻十分勤快敏捷。」

子曰:「君子坦蕩蕩(1),小人長戚戚(2)。」

孔子說:「君子的心胸是寬廣的,小人則是經常憂愁不已。」

(1) 坦蕩蕩:心胸寬廣。 (2) 長戚戚:經常憂愁、煩惱的樣子。

【評論主題】62. 孔子對曾參言吾道一以貫之,曾參認為孔子之道乃(A)忠孝(B)仁愛(C)忠恕(D)信義 而已。

【評論內容】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裡仁第四 》)

孔子說:「參啊!我平日所講許許多多的道,實在可以用一種道理來融會貫通啊!」曾子回答說:「是的。」

孔子出去以後,同學們問:「老師說的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所說的道理,不過是『忠恕』罷了。」

(1)參:曾參。(2)一以貫之:「以一貫之」的倒裝。貫:串、貫通。 (3)唯:是。(4)忠恕:忠誠、寬容。

【評論主題】60. 孔子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A)安(B)殆(C)悔(D)悟。

【評論內容】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只顧埋頭學習而不用心思考,則容易失去判斷力而陷入迷惘;只是一味思考而不努力學習,則容易固步自封而難以進步。」

【評論主題】59. 孔子認為君子非(A)周而不比(B)比而不周(C)以文會友(D)以友輔仁。

【評論內容】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此章所說的君子小人,是就品德而言。君子是有德之人,小人是無德之人。

周比二字,古注或作公私講,或作義利講,或作普遍與偏黨講。

今依公私講法。公就是周,私就是比。

周而不比:君子辦事,為公,而不為私。平時修養,亦是去其私心,存其公心。

比而不周:小人辦事,為私,而不為公。無事時,心中所想的,也是有私無公。

公是公平正直,私則與此相反。分辨君子與小人,即在公私二字。

【評論主題】57.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以下何者不屬之:(A)生,事之以禮(B)父母唯其疾之憂(C)死,葬之以禮(D)祭之以禮。

【評論內容】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向老師請教孝道,孔子說:「不要違逆。」一日樊遲為老師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孝道,我回答:『不要違逆。』」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作兒女的應當依禮來奉侍,父母過世了,要依照禮節來埋葬,依禮來祭祀。」

※(禮,貴在心誠,不在形式。)

【評論主題】54.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謂(A)每況愈下(B)精益求精(C)玉石俱焚(D)溫故知新。

【評論內容】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國風·衛風·淇奧》

【評論主題】52. 曾子曰:(A)慎終追遠(B)巧言令色(C)里仁為美(D)敬事而信 ,民德歸厚矣。

【評論內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說:「對死亡者的送終之禮能謹慎,對死亡已久者能不斷追思,這樣能使社會風俗道德日趨於篤厚。」

慎終:謹慎對待喪禮。

追遠:對死亡已久者不斷追思。

民德:社會道德。

【評論主題】28 「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有關上文之解釋何者錯誤:(A)齒之於人大矣,羞恥心對於怎樣做人關係太大了(B)機變,奸詐變幻(C)無所用恥焉,沒有辦法有羞恥心(D)巧,機巧。

【評論內容】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盡心上(七)》

孟子說:「羞恥心對於人太重要了!那些玩弄機心,以取巧變詐的巧妙方法來欺人害人的人,羞恥心在他是用不上的。不以修養不如他人為可恥,還有什麼能夠比得上他人呢?」

【評論主題】13 何謂「內省不疚」?(A)無愧(B)無病痛(C)事父至孝(D)無德行。

【評論內容】

自我反省,內心並不感到慚愧不安,即沒有做有愧於心的事。

【評論主題】10 何謂「戕賊」?(A)強盜也(B)搶奪也(C)偷竊也(D)殘害也。

【評論內容】

戕賊:傷害。

【評論主題】4 何謂「寇讎」?(A)同「寇仇」(B)同仇敵愾也(C)討伐盜賊(D)強迫。

【評論內容】

仇敵、敵人。

《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也作「寇仇」

【評論主題】3 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何謂「不慍」?(A)不快樂(B)不知足(C)不在乎(D)不發怒。

【評論內容】

有人不知道我的志向、學問,但我並不生氣,不就是一位道德高尚的君子嗎?

【評論主題】1「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何謂「登高必自卑」?(A)高處不勝寒(B)登高必從低處開始(C)山頂上使人自卑渺小(D)指人如山頂上的一棵小草。

【評論內容】

登高山須從低處開始,走遠路要從近處開始。比喻做事要紮紮實實,循序漸進。

邇:近

卑:低

【評論主題】8 8.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

【評論內容】

【故事簡介】

故事發生在南宋末年間。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一日與侍女春香偷往後花園遊玩。後麗娘因困倦在園中小睡,在夢中遇一書生求愛,二人於是共赴巫山。此後,麗娘日夜思念夢中人,以致寢食難安,逐而生病消瘦起來,最後更加病死。她死前遺願要葬於梅樹下,而所畫的自畫像藏在太湖石下;在枉死城裏,判官得知麗娘與柳夢梅日後有姻緣之份,於是放她出城。 杜家後來搬往揚州。那邊廂,書生柳夢梅偶然拾得麗娘的自畫像,心生愛慕之情。麗娘魂魄與他幽會,並教他把此事告知守花園的石道姑,便有機會重生。經過與石道姑一番秘議後,柳夢梅依言打開棺木,杜麗娘真的復生。二人自行成婚,並一同趕往臨安,以逃避陳最良的追捕和準備應考。此時...

【評論主題】閱讀下文,回答第9.題至第10.題當你排擠、鄙視我們/說我們是脫離社會、濫情的一群我們就決定擁抱杜甫的襟懷/以詩歌來自力救濟你又說不能了解我們的語意/我們當下談個明白我們正在醞釀──/現代歷史新醅的聲

【評論內容】

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養,終身都有輔佐君王的願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窮困潦倒,從而形成了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性格。他的詩歌也因此偏重于現實主義。

【評論主題】6 6.「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下列敘述,何者與上文旨意最相近?(A)為政者應體察民情,借力使力 (B)公務

【評論內容】

任勢者 其戰人也,如轉木石。

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大意:

善於〝任勢〞的人,他指揮作戰,好像轉動木頭和石頭一樣。

木頭與石頭的特性是放在平坦處就較易靜止,放在陡斜處就較易轉動,方形的木石比較穩定,圓形的木石容易滾動。

所以擅戰的人所製造的有利態勢,就好像把圓石從幾千尺的高山上往下滾那樣地不可阻擋;這就是用兵上所謂的〝勢〞。

【評論主題】6 洛夫寫於 1985 年的〈剔牙〉詩句如下:「中午/全世界的人都在剔牙/以潔白的牙籤/安詳地在/剔他們/潔白的牙齒 衣索匹亞的一群兀鷹/從一堆屍體中/飛起/排排蹲在/疏朗的枯樹上/也在剔牙/以一根根

【評論內容】

中午 全世界的人都在剔牙 以潔白的牙籤 安祥地在 剔他們 潔白的牙齒   依索匹亞的一群兀鷹 從一群屍體中 飛起 排排蹲在 疏朗的枯枝上 也在剔牙 以一根根瘦小的 肋骨

第一段以直白的口吻描寫餐後剔牙的畫面,用全世界這個概括敘述出我們一般的生活日常,文中提到「全世界的人」用「潔白的牙籤」、剔「潔白的牙齒」,雖未明確指出「全世界的人」場景時間為何,但讀者可以明白在此指的正是衣食無虞的那群人。

第二段畫面一轉到了「依索匹亞」和第一段未「全世界的人」成為對比,「依索匹亞」給人一個貧窮、饑餓的印象,象徵著「全世界」之外充滿災難的國家,在這個國家裡也有剔牙的動作,但不是用「潔白的牙籤」,而是「一群兀鷹」用「肋骨」在剔牙,...

【評論主題】5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縧。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詩中所詠之物是:(A)榕鬚 (B)松樹 (C)蔦蘿 (D)柳樹

【評論內容】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縧。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大意:  如同碧玉裝扮成的高高的柳樹,長長的柳條柔嫩輕盈,像千萬條綠色的絲帶低垂着,在春風中婆娑起舞。這一片 片纖細柔美的柳葉,是誰精心裁剪出來的呢?就是這早春二月的風,溫暖和煦,恰似神奇靈巧的剪刀,裁剪出了一絲絲柳葉,裝點出錦繡大地。

這是一首詠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

【評論主題】7 天津弋人得一鴻,其雄者隨至其家,哀鳴翱翔,抵暮始去。次日,弋人早出,則鴻已至,飛號從之,既而集其足下。弋人將並捉之,見其伸頸俛仰,吐出黃金半鋌。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將以贖婦也。」遂釋雌。兩鴻徘徊

【評論內容】

天津弋人得一鴻,其雄者隨至其家,哀鳴翱翔,抵暮始去。

次日,弋人早出,則鴻已至,飛號從之, 既而集其足下。

弋人將並捉之,見其伸頸俛仰,吐出黃金半鋌。

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將以贖婦 也。」遂釋雌。

兩鴻徘徊,若有悲喜,遂雙飛而去。

弋人稱金,得二兩六錢強。

噫!禽鳥何知,而 鍾情若此!悲莫悲於生別離,物亦然耶

大意:描寫一位住在天津專門獵鳥的人,有一回他打到了一隻雌雁。便將這隻雁子帶回家去,然而卻有隻雄雁也不離不棄地跟著他飛回家,而且一整天都圍繞在房子的周圍,不肯離去。這隻在天空盤旋的雄雁,不斷地發出悲哀地鳴聲,直到天黑,才黯然離去。 第二天清早,獵人很早就出門了。他抬頭看見昨天在他家天上盤旋的那隻雄雁又飛來...

【評論主題】「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閭里之俠皆宗之。稍壯,折節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晚乃遯於光、黃間,曰岐亭。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

【評論內容】

主旨:說明方山子爲棄顯聞富樂,獨來窮山中的異人。

內容爲記敘文。用字準確而含蓄,字裏行間飽受感情.寫出作者想見已久而又不期而遇的喜悅之情.渲染了隱士的特徵.。

方山子實乃自悲不遇(暗示手法) 。有志於用世,卻不得賞識任用,仕進無門,退隱以明志。

藉此流露出同爲“懷才不遇”的感慨。

方山子棄榮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貧賤的行動,作者結合自己當時被貶黃州的處境,於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澆自己胸中之塊壘。

寫方山子未嘗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說是作者在黃州心態的一種形象的折射。

【評論主題】5.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捨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依照

【評論內容】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

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 至,王欲捨所攜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

大意:華歆和王朗兩人一起乘船避難,有一人想要搭船,華歆立即認為這件事有困難。

王朗說:「幸好船上還寬敞,為什麼不能讓他搭乘呢?」,後來賊人追上來了,王朗想要捨棄隨帶的那個人。

華歆說:「我原先遟疑不肯答應的原因,正是為了這種情況啊!現在既然接受他的託付,難道可以因危急而把他拋下嗎?」,於是像原來一樣,帶著他避難。

世人便依據這件事來評定華歆、王朗的高下優劣。

【評論主題】【題組】10.承上題,下列那一個選項的詩句也呈現了相近的境界?(A)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B)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C)且求容立錐頭地,免似漂流木偶

【評論內容】

(A)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我把房子建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卻一點也感覺不到車馬的喧鬧聲。你問我為什么能做到這樣,那是因為我的心性超然、不惹塵俗,自然就會覺得住的地方是很偏遠。

(B)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 獨自悵然拄杖還家,道路不平荊榛遍地。山澗流水清澈見底,途中歇息把足來洗。

(C)且求容立錐頭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廬心便足,敢辭湫隘與囂塵

   只想求得一個能立身的小小地方,以免像是個四處漂溜的木偶人。只要能有一間房子心裏就滿足了,不會計較低濕矮小或是喧囂多塵。

(D)日日抄書懶出門,小窗弄筆到黃昏。丫頭婢子忙勻粉,不管先生硯水渾 每天抄書懶得出門,在小窗前抄書直至黃昏。丫頭婢子忙著弄脂抹粉,才不會管我硯臺上墨水已渾濁了。

【評論主題】2.「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豈不以有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使海內豪俊,奔走而歸之。一登龍門,則聲價十倍;所以龍蟠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於

【評論內容】

「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 於此耶?

豈不以有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使海內豪俊,奔走而歸之。

一登龍門,則聲價十 倍;所以龍蟠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於君侯。

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則三千 賓中有毛遂,使白得脫穎而出,即其人焉!」

大意:

我聽說天下一些談論世事的人,聚集在一起時就會說:“人生不必封萬戶侯,只願結識一下韓荊州。”爲什麼使人景仰愛慕竟然到了這樣的程度呢!

難道不是因爲您有周公的風度,躬行吐哺、握髮接待賢者的美德,才使得海內豪傑俊才,都奔集到您的門下。

士人一經接待如登龍門,立刻名聲身價大增,十倍於前嗎?所以那些才能超羣的讀書人,都希望在...

【評論主題】8.「縣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輒搏噬之,往往為所傷。傷則主人躬詣請罪,出財救療,如是者數矣。冉氏以是頗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殺,故置之。居數月,冉氏之鄰至,問其狗,曰:『烹之矣。』驚而詰其故,曰:

【評論內容】

「縣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輒搏噬之,往往為所傷。

傷則主人躬詣請罪,出財救療,如 是者數矣。

冉氏以是頗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殺,故置之。

居數月,冉氏之鄰至,問其 狗,曰:『烹之矣。』驚而詰其故,

曰:『日者冉氏有盜,主人覺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 之,盜驚而遁。

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應,遍索之無有也。將寢,聞臥床下若有微息者, 燭之則狗也。

卷曲蹲伏,不敢少轉側,垂頭閉目,若惟恐人之聞其聲者。

主人曰:「嘻!吾 向之隱忍不之殺也,為其有倉卒一旦之用也,惡知其搏行人則勇,而見盜則怯乎哉?」以是 故,遂烹之也。』」

大意:本縣有家姓冉的人家,養了一隻很兇猛的狗。它碰到路過的人,就要追上去咬,常有過路人被它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