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1. 台灣過去國民中學以能力分班進行教育選擇與分類,一些成績不好所謂的「放牛班學生」,往往在制服上標新立異,揶揄嘲弄所謂的「好學生」。這群「放牛班學生」所做的社會行為,偏向教育社會學裡的哪種理論觀點?
(A)衝突理論
(B)抗拒理論
(C)再製理論
(D)和諧理論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簡單0.796409
統計:A(1311),B(6165),C(251),D(14),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功能論、衝突論、互動論三大理論、教育社會學理論基礎

用户評論

【用戶】Eileen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威里斯(Paul Willis) - 文化創生(cultural production)的觀點抗拒文化論點:勞動階級青少年逃避、反抗學校欲塑造的問話習性並建構自己所認同的文化,承認次文化的存在。

【用戶】pvenice

【年級】大二下

【評論內容】例如小偉出身勞動階級,他的曠課率極高,顯現對學校教育的抗拒,他回答老師的話顯現對學校文化與價值的否定,認為學校所提供的知識技能與將來的工作無關,或自己將來要從事的工作根本無須從學校習得知識與技能。題目中對話所呈現的,比較符合威里斯(P. Willis)的抗拒文化論的論點:勞動階級青少年主動逃避學校所欲塑造的文化習性,藉以反抗學校文化與價值,並建構自己所衷心認同的文化。因此,他們的學校教育之所以失敗, 有其主動形成的成分

【用戶】Caiting

【年級】國二下

【評論內容】衝突理論多用於解釋各社會階層在意識形態方面的衝突,如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衝突理論的產生在於反駁功能理論。功能理論將個體與團體視作讓社會或組織內的一種「元件」,元件如果合作無間則社會與組織便能正常的運作。但功能理論對元件之間競爭的論述較為薄弱,衝突理論便由此加以論證。在了解的衝突理論上,「競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下列是現代衝突理論的三主要做法:第一,競爭。競爭是發生在社會關係中,資源較為缺乏的類型(金錢,休閒,性伴侶,等等)。所以,競爭是一種典型人之間的關係,而不是泛群體性的公眾輿論。第二,社會結構的不平等。不平等產生在社會結構內,當權利和利益回饋的制度被建立時。不平等可能來自於於任何一個建立其結構或取得利益的特殊個體或團體(例如政黨,基金會等等)。第三,革命。社會結構的變動發生於競爭的衝突之間而不是經由適應來完成。它常是突然且意外的,伴隨大幅的變革創新而不是緩慢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