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88888888

【評論內容】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 簡寫為 TPACK1. 學科知識(Content Knowledge) 2. 教學法知識(Pedagogical Knowledge)3. 科技知識( Technological Knowledge)4. 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Knowledge, PCK)5. 科技學科知識(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CK)6. 科技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TPK)詳見:1. http://www.ater.org.tw/journal/article/7-1/free/14.pdf2. https://reurl.cc/dD2dqq (實務分享- 探討科技學科教學知識(TPACK) --PDF 檔...

【評論主題】88888888

【評論內容】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 簡寫為 TPACK1. 學科知識(Content Knowledge) 2. 教學法知識(Pedagogical Knowledge)3. 科技知識( Technological Knowledge)4. 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Knowledge, PCK)5. 科技學科知識(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CK)6. 科技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TPK)詳見:1. http://www.ater.org.tw/journal/article/7-1/free/14.pdf2. https://reurl.cc/dD2dqq (實務分享- 探討科技學科教學知識(TPACK) --PDF 檔...

【評論主題】88888888

【評論內容】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 簡寫為 TPACK1. 學科知識(Content Knowledge) 2. 教學法知識(Pedagogical Knowledge)3. 科技知識( Technological Knowledge)4. 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Knowledge, PCK)5. 科技學科知識(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CK)6. 科技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TPK)詳見:1. http://www.ater.org.tw/journal/article/7-1/free/14.pdf2. https://reurl.cc/dD2dqq (實務分享- 探討科技學科教學知識(TPACK) --PDF 檔...

【評論主題】88888888

【評論內容】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 簡寫為 TPACK1. 學科知識(Content Knowledge) 2. 教學法知識(Pedagogical Knowledge)3. 科技知識( Technological Knowledge)4. 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Knowledge, PCK)5. 科技學科知識(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CK)6. 科技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TPK)詳見:1. http://www.ater.org.tw/journal/article/7-1/free/14.pdf2. https://reurl.cc/dD2dqq (實務分享- 探討科技學科教學知識(TPACK) --PDF 檔...

【評論主題】19.青草國中藝術領域陳老師,在設計跨領域彈性學校課程時,提到藝術領域跟數學學科屬性不同,我們這領域的課程設計不一定要事先陳述預期的學習結果,而可由內容與活動的設計開始,這樣才能讓學生有自由創造的機會

【評論內容】(A) 過程模式:主張課程設計不必以事先預期的學習結果為中心,而要以過程為中心,由內容和活動的設計開始,著重教學過程和學生在此過程中的經驗,賦予學生自由、創造的機會,產生各式各樣的學習結果。課程目標不假外求,教師與學生最大限度地教與學,本身就構成了目標。(B) 寫實模式:寫實模式( naturalistic model)或譯為自然模式,是由Walker (1971)所提出的。寫實模式旨在儘可能忠實地呈現實際課程發展的現象。寫實模式主要包含三個成分:課程的立場、慎思過程、設計。(C) 目標模式:要求課程設計者,由課程目標的建立出發,去設計課程,在整個設計過程中,目標是統治者或指導者,而為了讓目標更具統治力和指導作用,它摒棄傳統廣泛而缺乏明確性的敘述方式,並以學生受教後應該顯示的終點行為來陳述,亦即採用行為目標的方.....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19.潘老師以「如何有效減少校園霸凌?」為主題,讓學生自行探究並解決問題。潘老師採用的是哪一種探究教學?(A)開放式探究(open inquiry) (B)引導式探究(guided inquiry)(

【評論內容】

補充(D) 驗證式探究(confirmation inquiry) = 食譜式探究(cookbook inquiry)層次Herron依據教師是否提供探究問題、操作程序以及解答,將探究分為四個層次(如下表):

其中確認(confirmation)層次,就是我們常說的食譜式探究(cookbook inquiry)層次,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確認教科書的知識。下面將依科學探究層次逐步呈現以教科書為基礎的探究課程設計。資料來源:不一樣的科學探究 - 康軒教師網

【評論主題】88888888

【評論內容】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 簡寫為 TPACK1. 學科知識(Content Knowledge) 2. 教學法知識(Pedagogical Knowledge)3. 科技知識( Technological Knowledge)4. 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Knowledge, PCK)5. 科技學科知識(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CK)6. 科技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TPK)詳見:1. http://www.ater.org.tw/journal/article/7-1/free/14.pdf2. https://reurl.cc/dD2dqq (實務分享- 探討科技學科教學知識(TPACK) --PDF 檔...

【評論主題】6.有關十二年國教課綱對議題的設計,以下敘述何者錯誤:(A)議題融入採國小、國中至高級中等教育階段的十二年連貫設計。(B)十九項議題適切融入各領域課綱,不再設有獨立的議題課程綱要。(C)依據課綱議題因

【評論內容】

(C)「《總綱》明訂融入課程的十九項議題均具重要性,其中有些議題在《總綱》中被納為核心素養(如:品德、生命、科技、資訊、多元文化、閱讀素養、國際教育),其融入領域情形臚列於各領域課程綱要的附錄一;有些議題單獨設立科目(如:生命、科技、資訊、生涯規劃);有些議題則在領域課程綱要中納入學習重點(如:性平、人權、環境、海洋、法治、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戶外教育、原住民族教育)。為協助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均能適切轉化與統整融入《總綱》所列之議題,在各領域課程綱要中,均含有附錄二,呈現各議題的學習目標、議題學習主題/實質內涵及融入學習重點示例,提供教科書編寫與審查、學校課程規劃、教師教學及教材編輯之輔助與參考,以提升議題融入領域課程的銜接性與完整性。而為進一步說明附錄二,特撰寫本《議題融入說明手冊》,作為讀者解讀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附錄二的補充文本。」來源:議題融入說明手冊 p.1(A)、(B)、(D) 皆可在手冊中找到同樣的關鍵字

【評論主題】15. 目前我國已通過五個國際核心人權公約之施行法,合稱人權五公約,不包括下列哪個國際公約?(A)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 (B)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C)兒童權利公約 (D)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

【評論內容】目前台灣已經通過施行法之核心人權公約 ICCPR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ICESCR 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 CEDAW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CRC 兒童權利公約 CRPD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 尚未透過施行法國内法化之核心人權公約 ICERD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22.為增進學生的國際視野,劉老師以自己任教的地理科為主,納入其他領域學科的內容。其做法較傾向何種課程統整模式?(A)多學科(multi-disciplinary) (B)超學科(transdisci

【評論內容】

資料來源:跨領域課程發展及素養導向設計(pdf)類題:【109教檢--中等學校課程與教學】20.信義高中在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時,歷史科教師邀請地區耆老提供昔時聚落與街道影像資料及人物故事給學生進行探究;地理與商科老師則請學生透過該聚落與街道影像 資料來分析當時的聚落型態,並訪問當地文史團體有關地區農業與商業街的起源及發展。該課程結合了校內多個學科的教師,設計了一整學期兩學分的社區文史課程。 此課程組織方式最接近下列哪一個課程統整模式?(A) 學科內課程統整(B) 多學科課程統整(C) 超學科課程統整(D) 科際整合課程統整來源:https://app.yamol.tw/item/2341139

【評論主題】17.重理解的課程設計(Understanding by Design, UbD)強調課程中運用「大概念」(big idea)以促進學生學習的理解。根據此原則,下列哪些是教師會優先選擇的學習內容?甲、

【評論內容】UbD之英文全名為Understanding by Design,中文翻譯為「重理解的課程設計」(McTighe, J.與Wiggins, G.著,賴麗真譯,2008)。這是一套「建構導向」的教學設計框架,強調讓學生從學習過程中逐漸自行建構出學習的成果。五大原則:(一)用大概念引導學習者積極學習(二)協助學習者聚焦於持續理解(Enduring understanding)的六大面向(三)三階段的逆向設計(Backward design) 從目標訂定核心概念與問題實務理解導向的多元評量設計學習活動比較圖來源:善用UbD思維 - 教學發展與資源中心(四)將學習歷程成果集結成「相簿」,而非「快照」(五)利用UbD打造學習型社群(組織)其它詳見:基於UbD理論之技職課程設計與實踐(pdf檔) 資料來源...

【評論主題】19.潘老師以「如何有效減少校園霸凌?」為主題,讓學生自行探究並解決問題。潘老師採用的是哪一種探究教學?(A)開放式探究(open inquiry) (B)引導式探究(guided inquiry)(

【評論內容】

補充(D) 驗證式探究(confirmation inquiry) = 食譜式探究(cookbook inquiry)層次Herron依據教師是否提供探究問題、操作程序以及解答,將探究分為四個層次(如下表):

其中確認(confirmation)層次,就是我們常說的食譜式探究(cookbook inquiry)層次,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確認教科書的知識。下面將依科學探究層次逐步呈現以教科書為基礎的探究課程設計。資料來源:不一樣的科學探究 - 康軒教師網

【評論主題】13.國中教育會考的作文以及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其評量分數的解釋,分別屬於下列何種測驗類型?(A)常模參照、常模參照 (B)標準參照、常模參照(C)常模參照、標準參照 (D)標準參照、標準參照

【評論內容】

教育會考寫作測驗將學生能力區分為六個級分,雖不同於國、英、數、社、自5科將學生能力區分為「精熟」、「基礎」及「待加強」三個等級,但都是以「標準參照」的精神為前提發展,目標在「達到學力監控與提供具體學力訊息」,在成績解釋上也可以有一定的對應。

資料來源:https://cap.rcpet.edu.tw/test5-1.html

 

【評論主題】13.國中教育會考的作文以及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其評量分數的解釋,分別屬於下列何種測驗類型?(A)常模參照、常模參照 (B)標準參照、常模參照(C)常模參照、標準參照 (D)標準參照、標準參照

【評論內容】

依據分數的解釋方式,可分成常模參照測驗(norm-referenced assessment)和標準參照測驗(criterion-referenced assessment),前者目的在於了解考生在團體中的相對位置,例如:某生的成績勝過全班的85%同學;後者則是將考生成績放在一個事先界定好的標準比較,例如:某生的成績為60分以上係為及格。大考中心舉辦測驗目的在於提供大學校系選才,一年一試的學測與指考較偏向於常模參照測驗,所以成績解釋係以考生在團體中的位置而有意義;以往的國中基測亦屬於常模參照測驗,以PR值來解釋考生在群體中的相對地位。一年二試的英聽則是標準參照測驗,成績等級說明描述了每個等級受試者所應具備的知識與技能;現行的國中教育會考亦屬於標準參照測驗,成績僅粗略分為精熟、基礎與待加強三等第。級分如何計算:影音版資料來源: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評論主題】22.某縣(市)政府委託本國自然人,將該縣(市)內偏遠地區公立學校轉型為公辦民營實驗教育學校。上述情形是依據下列哪一種法規辦理?(A)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B)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C)公立高

【評論內容】

資料擷取來源: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計畫懶人包6.0(pdf檔)

依據實驗教育三法,中小學階段的實驗教育種類可區分為兩大類:

一、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

學校型態又分為:私立、公立,共兩類。其中公立的實驗學校類別,再區分為公辦公營(公校轉型)和公辦民營(公校委託非營利法人經營)。

二、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

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依照招生人數區分為個人實驗教育(自學)、團體實驗教育(團體自學,每團3至30人)、機構實驗教育(機構自學,每班最多25人,國中小最多250人,高中最多125人,且生師比不得超過10:1)。資料擷取來源:親子天下--實驗教育是什麼?我的孩子適合實驗教育嗎?

【評論主題】23.教育行政的理論模式區分為理性系統、自然系統、開放系統、非均衡系統,下列哪一種理論屬於自然系統模式?(A)權變理論(contingency theory)(B)科層理論(theory of bur

【評論內容】(A) 權變理論→開放系統(B) 科層理論→理性系統(D) 科學管理理論→理性系統資料來源:https://www.sir.com.tw/webstore/PDFbrowse/img/aesop_fables/010AH971909.pdf

【評論主題】25.孫老師認為教師工作深具價值與意義,能夠發揮教育專業,陪伴學生一同成長,與同事、家長和學生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積極投入教學工作,並獲得成就感。他遭遇挫折時,能正向思考,樂觀面對挑戰。孫老師的情形最

【評論內容】

(D) 組織承諾(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指個體對於特定組織的一種情感上的忠誠,並盡心盡力投入於工作的態度與表現。依據《韋氏國際辭典》對於承諾的解釋有下列意義:1. 執行某種行動或政策的義務或諾言,或給予某種政策或某人的支持2. 負有義務的:理智上的確信或情感的結合3.人生哲學:一個人行為過程中所投入之決定性的道德選擇。梅爾(J.O.Meyer)和史坦萊(D.J. Stanley)等人將組織承諾分為三種類型:1. 情感性承諾(affective commitment):成員對組織情緒依附獲認同的的知覺。2. 持續性承諾(continuous cooitment):成員知覺到成本與離職的密切關係,不會輕言離職。3. 規範性承諾(normative commitment):成員對於組織義務的知覺。這三種組...

【評論主題】25.孫老師認為教師工作深具價值與意義,能夠發揮教育專業,陪伴學生一同成長,與同事、家長和學生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積極投入教學工作,並獲得成就感。他遭遇挫折時,能正向思考,樂觀面對挑戰。孫老師的情形最

【評論內容】

(B)學術樂觀學術樂觀是在學術上成功的重要特徵,起源於學校重視學業產生集體樂觀因而取名(McGuigan, 2005)。從中小學的實徵研究發現,學術樂觀是學校中集體效能、重視學業和集體信任三種特質共同的基本概念,即學術樂觀係由集體效能(collective efficacy)、重視學業(academic emphasis)、集體信任(collective trust)三要素所組成的二階潛在結構,且三元素互動的正向學習環境,對學生成就有高度影響(Hoy & Tarter, 2006a, 2006b)。

(1) 集體效能:是一組信念或期望,是指教職員對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有著成功的信念。

(2) 重視學業:是由信任和效能所啟動的行為,顯示於聚焦學生的學業成就。

(3) 集體信任感:屬於情意反應,表現於教...

【評論主題】25.孫老師認為教師工作深具價值與意義,能夠發揮教育專業,陪伴學生一同成長,與同事、家長和學生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積極投入教學工作,並獲得成就感。他遭遇挫折時,能正向思考,樂觀面對挑戰。孫老師的情形最

【評論內容】根據「PERMA + Model of Wellbeing 幸福要素」的定義(詳見下方),個人想法是....孫老師認為教師工作深具價值與意義,能夠發揮教育專業,陪伴學生一同成長(生命意義),與同事、家長和學生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人際關係),積極投入教學工作(全心投入),並獲得成就感(成就感)。他遭遇挫折時,能正向思考,樂觀面對挑戰 (正向情緒)。若有判斷有誤,請不吝指正,謝謝 :)PERMA + Model of Wellbeing 幸福要素PERMA 1. 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s)正向情緒並非指天天開心而沒有煩惱,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遭遇到困難與不順心的事情,但我們仍可以讓自己保持多一點的正面情緒,例如感恩、滿足與希望。若能使正面情緒出現的次數越多次,即便有負面情緒,仍然能...

【評論主題】24.某日學生在教室爭吵打架,導師馬上積極介入且認為已妥善處理,豈料班上的學生紛紛轉學,隨之,社會輿論沸騰,嚴重影響學校聲譽。此一現象最符合混沌理論的哪一種特性?(A)蝴蝶效應(butterfly e

【評論內容】(A) 蝴蝶效應:「巴西的蝴蝶展翅,德州就有可能颳起颶風。」表示強調起始狀態的重要性。(B) 奇特因子:有一些檯面下,未知或陌生的因素,常會出期不意的產生巨大的能量,所以需要多加注意並及早發現,再加以阻止。(C) 耗散結構:開放系統呈現一種不穩定的狀態,.....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12.教育部明訂校園一律禁菸,小明看到同學躲在樓梯間抽菸,但都沒被抓到或得到處罰,因此也開始在校內抽菸。久了以後,小明每次下課一走到樓梯間就會有抽菸的衝動。關於小明的抽菸行為,下列敘述何者正確?甲、小

【評論內容】

「沒被抓到或得到處罰」→第一期第一階段,所以丙不正確Kohlberg 道德發展理論:三期六階段道德發展理論第一期 前習俗道德期(pre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第1階段:避罰服從取向第2階段:相對功利取向第二期 習俗道德期(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第3階段:尋求認可取向(乖孩子取向)第4階段:遵守法規取向第三期 後習俗道德期(post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第5階段:社會法規取向第6階段:普遍倫理取向詳見:教育百科

【評論主題】34. 當老師遇到小孩作弊時,老師可以說類似「我知道你想考好,想幫朋友」這樣的話,接著再分享自己的看法,不會將小孩的動機歸因為污穢的。這比較是諾丁(N. Noddings)關懷倫理學道德教育方法中的哪

【評論內容】

「我知道你想考好,想幫朋友」→(D) 肯定:先投以肯定,幫助他關注自己本身好的一面,引導他找出合理且符合事實的處事動機。

---------------------

(A) 身教從老師本身做起,成為一位「關懷者」,將學生當成關懷的對象,表現出關懷的情意與行動,特別是對於那些弱勢的學生,讓學生實際體驗到底什麼是關懷。(B) 對話1. 透過對話,「關懷」這概念得以達到一種理解與尊重。2. 提供被關懷者的訊息及引導思考與反省,有助於提昇溝通能力,並增進彼此之間的關係。(C) 練習經由行為將「關懷」表現出來。活動是心態改變的關鍵,實踐會加深學生對於關懷的體驗,改變學生的態度,如社區服務。(D) 肯定1. 當某人做出不道德的行為時,教師可以先投以肯定,幫...

【評論主題】28.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說:「一個好的問題往往比答案更重要,因為答案或許只是數學或實驗技巧而已。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困難點,並且用新的角度來檢視舊的問題,…,這才是真正的進步。

【評論內容】愛因斯坦那句話完整陳述是:「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評論主題】88888888

【評論內容】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 簡寫為 TPACK1. 學科知識(Content Knowledge) 2. 教學法知識(Pedagogical Knowledge)3. 科技知識( Technological Knowledge)4. 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Knowledge, PCK)5. 科技學科知識(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CK)6. 科技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TPK)詳見:1. http://www.ater.org.tw/journal/article/7-1/free/14.pdf2. https://reurl.cc/dD2dqq (實務分享- 探討科技學科教學知識(TPACK) --PDF 檔...

【評論主題】34. 根據運用科技融入教學的設計之 TPACK 模型,提醒教師「留意科技與教學內容之間的搭配性」,此屬於哪一類型的知識?(A)TPK (B)TCK (C)TAK (D)TPCK

【評論內容】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 簡寫為 TPACK

(C) TAK→其中的A指的是And

【評論主題】7. 將社會責任及倫理原則運用於自我認同與溝通行為之能力,藉以對自己之媒體生活有所認識並進行管理,這是屬於媒體素養教育能力哪一部分?(A)行動(Action) (B)近用(Access) (C)反思(

【評論內容】

參採歐盟架構,以批判性思考為基礎之媒體素養,期以培養國人具備以下 5 種能力

1.近用(Access):熟練地查找、使用媒體,探索、策展資訊之能力,包括能夠在數位傳播中瀏覽、搜尋、過濾、管理資料、訊息及數位內容。→(B)

2.分析(Analysis):運用思辨能力分析、評估媒體及資訊品質與內涵觀點,同時考慮其潛在影響或後果之能力,包括能夠辨識從數位傳播中獲取資訊之真實性與可信度。→(D)

3.創造(Creation):創造具實質意涵、符合需求之媒體與資訊, 並向他人自信表達自我目的之能力,包括能夠適當運用新興數位工具產製數位內容或訊息之能力。

4.反思(Reflection):將社會責任及倫理原則運用於自我認同 與溝通行為之能力,藉以對自己之媒體生活有所...

【評論主題】6.有關十二年國教課綱對議題的設計,以下敘述何者錯誤:(A)議題融入採國小、國中至高級中等教育階段的十二年連貫設計。(B)十九項議題適切融入各領域課綱,不再設有獨立的議題課程綱要。(C)依據課綱議題因

【評論內容】

(C)「《總綱》明訂融入課程的十九項議題均具重要性,其中有些議題在《總綱》中被納為核心素養(如:品德、生命、科技、資訊、多元文化、閱讀素養、國際教育),其融入領域情形臚列於各領域課程綱要的附錄一;有些議題單獨設立科目(如:生命、科技、資訊、生涯規劃);有些議題則在領域課程綱要中納入學習重點(如:性平、人權、環境、海洋、法治、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戶外教育、原住民族教育)。為協助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均能適切轉化與統整融入《總綱》所列之議題,在各領域課程綱要中,均含有附錄二,呈現各議題的學習目標、議題學習主題/實質內涵及融入學習重點示例,提供教科書編寫與審查、學校課程規劃、教師教學及教材編輯之輔助與參考,以提升議題融入領域課程的銜接性與完整性。而為進一步說明附錄二,特撰寫本《議題融入說明手冊》,作為讀者解讀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附錄二的補充文本。」來源:議題融入說明手冊 p.1(A)、(B)、(D) 皆可在手冊中找到同樣的關鍵字

【評論主題】39. 108課綱推動後中小學校長與教師必須進行公開授課,但常有老師覺得所觀的課並非真實自然或非平常上課的樣貌,這種情形主要是受下列何種效應的影響?(A)霍桑效應 (B)比馬龍效應 (C)馬太效應 (

【評論內容】

(A) 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當被受試者知道自己成為觀察對象,而改變行為傾向的效應,也就是當實驗組之受試者的行為是受到本身參與研究的知覺所影響,而非受到實驗處理所影響的現象,就被稱為霍桑效應。(B) 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原為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係指一個人對於他人的期望,往往成為被期望的人自我實現的預言,亦即一個人期望他人成功,他人就會成功,相反的期望他人失敗,他人就會失敗,故稱之為期望理論,又稱為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C)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由莫頓(Robert.K.Merton)於1968年所提出關於社會心理學中的現象術語,其意指原本就擁有較多資源或聲望的人,容易在相...

【評論主題】19. 請問面對家長要求出現不確定感時,教師宜最先顯現何種方式因應?(A)尋找夥伴 (B)意義建構 (C)建立信心 (D)尋求協助

【評論內容】

意義建構理論始於Brenda Dervin女士於1972年所主持的一項研究計畫,理論著重於發掘個人在面對生活情境中各式問題所產生的資訊需求,主動尋求資訊並提出新的研究方法。

意義建構理論的三個重要的元素為情境(situation)、鴻溝(gap)、以及使用/幫助(use/help),並由這三個元素構成了意義建構三角隱喻(sense-making triangular metaphor)(見圖)。

(1) 情境:代表個人在意識到資訊需求存在時的時空場域,因此意義建構的過程是受到環境所影響的。情境的示例有歷史背景、記憶、經驗、以及情境限制等。

(2)鴻溝:是意義建構理論中最重要的關鍵,在理論中被解釋為個人在面對渾沌情境時所產生的資訊需求以及困惑,而這些資訊需求則包含:待意義建...

【評論主題】88888888

【評論內容】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 簡寫為 TPACK1. 學科知識(Content Knowledge) 2. 教學法知識(Pedagogical Knowledge)3. 科技知識( Technological Knowledge)4. 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Knowledge, PCK)5. 科技學科知識(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CK)6. 科技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TPK)詳見:1. http://www.ater.org.tw/journal/article/7-1/free/14.pdf2. https://reurl.cc/dD2dqq (實務分享- 探討科技學科教學知識(TPACK) --PDF 檔...

【評論主題】6.有關十二年國教課綱對議題的設計,以下敘述何者錯誤:(A)議題融入採國小、國中至高級中等教育階段的十二年連貫設計。(B)十九項議題適切融入各領域課綱,不再設有獨立的議題課程綱要。(C)依據課綱議題因

【評論內容】

(C)「《總綱》明訂融入課程的十九項議題均具重要性,其中有些議題在《總綱》中被納為核心素養(如:品德、生命、科技、資訊、多元文化、閱讀素養、國際教育),其融入領域情形臚列於各領域課程綱要的附錄一;有些議題單獨設立科目(如:生命、科技、資訊、生涯規劃);有些議題則在領域課程綱要中納入學習重點(如:性平、人權、環境、海洋、法治、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戶外教育、原住民族教育)。為協助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均能適切轉化與統整融入《總綱》所列之議題,在各領域課程綱要中,均含有附錄二,呈現各議題的學習目標、議題學習主題/實質內涵及融入學習重點示例,提供教科書編寫與審查、學校課程規劃、教師教學及教材編輯之輔助與參考,以提升議題融入領域課程的銜接性與完整性。而為進一步說明附錄二,特撰寫本《議題融入說明手冊》,作為讀者解讀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附錄二的補充文本。」來源:議題融入說明手冊 p.1(A)、(B)、(D) 皆可在手冊中找到同樣的關鍵字

【評論主題】15. 目前我國已通過五個國際核心人權公約之施行法,合稱人權五公約,不包括下列哪個國際公約?(A)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 (B)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C)兒童權利公約 (D)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

【評論內容】目前台灣已經通過施行法之核心人權公約ICCPR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CESCR 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CEDAW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RC 兒童權利公約CRPD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尚未透過施行法國内法化之核心人權公約ICERD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ICMW 保護所有移徙工人及其家庭成員權利國際公約ICPPED 保護所有人免遭強迫失蹤國際公約CAT 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來源:https://covenantswatch.org.tw/un-core-human-rights-treaties/

【評論主題】88888888

【評論內容】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 簡寫為 TPACK1. 學科知識(Content Knowledge) 2. 教學法知識(Pedagogical Knowledge)3. 科技知識( Technological Knowledge)4. 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Knowledge, PCK)5. 科技學科知識(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CK)6. 科技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TPK)詳見:1. http://www.ater.org.tw/journal/article/7-1/free/14.pdf2. https://reurl.cc/dD2dqq (實務分享- 探討科技學科教學知識(TPACK) --PDF 檔...

【評論主題】34. 根據運用科技融入教學的設計之 TPACK 模型,提醒教師「留意科技與教學內容之間的搭配性」,此屬於哪一類型的知識?(A)TPK (B)TCK (C)TAK (D)TPCK

【評論內容】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 簡寫為 TPACK

(C) TAK→其中的A指的是And

【評論主題】6.有關十二年國教課綱對議題的設計,以下敘述何者錯誤:(A)議題融入採國小、國中至高級中等教育階段的十二年連貫設計。(B)十九項議題適切融入各領域課綱,不再設有獨立的議題課程綱要。(C)依據課綱議題因

【評論內容】

(C)「《總綱》明訂融入課程的十九項議題均具重要性,其中有些議題在《總綱》中被納為核心素養(如:品德、生命、科技、資訊、多元文化、閱讀素養、國際教育),其融入領域情形臚列於各領域課程綱要的附錄一;有些議題單獨設立科目(如:生命、科技、資訊、生涯規劃);有些議題則在領域課程綱要中納入學習重點(如:性平、人權、環境、海洋、法治、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戶外教育、原住民族教育)。為協助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均能適切轉化與統整融入《總綱》所列之議題,在各領域課程綱要中,均含有附錄二,呈現各議題的學習目標、議題學習主題/實質內涵及融入學習重點示例,提供教科書編寫與審查、學校課程規劃、教師教學及教材編輯之輔助與參考,以提升議題融入領域課程的銜接性與完整性。而為進一步說明附錄二,特撰寫本《議題融入說明手冊》,作為讀者解讀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附錄二的補充文本。」來源:議題融入說明手冊 p.1(A)、(B)、(D) 皆可在手冊中找到同樣的關鍵字

【評論主題】19. 請問面對家長要求出現不確定感時,教師宜最先顯現何種方式因應?(A)尋找夥伴 (B)意義建構 (C)建立信心 (D)尋求協助

【評論內容】

意義建構理論始於Brenda Dervin女士於1972年所主持的一項研究計畫,理論著重於發掘個人在面對生活情境中各式問題所產生的資訊需求,主動尋求資訊並提出新的研究方法。

意義建構理論的三個重要的元素為情境(situation)、鴻溝(gap)、以及使用/幫助(use/help),並由這三個元素構成了意義建構三角隱喻(sense-making triangular metaphor)(見圖)。

(1) 情境:代表個人在意識到資訊需求存在時的時空場域,因此意義建構的過程是受到環境所影響的。情境的示例有歷史背景、記憶、經驗、以及情境限制等。

(2)鴻溝:是意義建構理論中最重要的關鍵,在理論中被解釋為個人在面對渾沌情境時所產生的資訊需求以及困惑,而這些資訊需求則包含:待意義建...

【評論主題】17.重理解的課程設計(Understanding by Design, UbD)強調課程中運用「大概念」(big idea)以促進學生學習的理解。根據此原則,下列哪些是教師會優先選擇的學習內容?甲、

【評論內容】UbD之英文全名為Understanding by Design,中文翻譯為「重理解的課程設計」(McTighe, J.與Wiggins, G.著,賴麗真譯,2008)。這是一套「建構導向」的教學設計框架,強調讓學生從學習過程中逐漸自行建構出學習的成果。五大原則:(一)用大概念引導學習者積極學習(二)協助學習者聚焦於持續理解(Enduring understanding)的六大面向(三)三階段的逆向設計(Backward design) 從目標訂定核心概念與問題實務理解導向的多元評量設計學習活動比較圖來源:善用UbD思維 - 教學發展與資源中心(四)將學習歷程成果集結成「相簿」,而非「快照」(五)利用UbD打造學習型社群(組織)其它詳見:基於UbD理論之技職課程設計與實踐(pdf檔) 資料來源...

【評論主題】22.為增進學生的國際視野,劉老師以自己任教的地理科為主,納入其他領域學科的內容。其做法較傾向何種課程統整模式?(A)多學科(multi-disciplinary) (B)超學科(transdisci

【評論內容】

資料來源:跨領域課程發展及素養導向設計(pdf)類題:【109教檢--中等學校課程與教學】20.信義高中在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時,歷史科教師邀請地區耆老提供昔時聚落與街道影像資料及人物故事給學生進行探究;地理與商科老師則請學生透過該聚落與街道影像 資料來分析當時的聚落型態,並訪問當地文史團體有關地區農業與商業街的起源及發展。該課程結合了校內多個學科的教師,設計了一整學期兩學分的社區文史課程。 此課程組織方式最接近下列哪一個課程統整模式?(A) 學科內課程統整(B) 多學科課程統整(C) 超學科課程統整(D) 科際整合課程統整來源:https://app.yamol.tw/item/2341139

【評論主題】19.潘老師以「如何有效減少校園霸凌?」為主題,讓學生自行探究並解決問題。潘老師採用的是哪一種探究教學?(A)開放式探究(open inquiry) (B)引導式探究(guided inquiry)(

【評論內容】

補充(D) 驗證式探究(confirmation inquiry) = 食譜式探究(cookbook inquiry)層次Herron依據教師是否提供探究問題、操作程序以及解答,將探究分為四個層次(如下表):

其中確認(confirmation)層次,就是我們常說的食譜式探究(cookbook inquiry)層次,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確認教科書的知識。下面將依科學探究層次逐步呈現以教科書為基礎的探究課程設計。資料來源:不一樣的科學探究 - 康軒教師網

【評論主題】13.國中教育會考的作文以及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其評量分數的解釋,分別屬於下列何種測驗類型?(A)常模參照、常模參照 (B)標準參照、常模參照(C)常模參照、標準參照 (D)標準參照、標準參照

【評論內容】

教育會考寫作測驗將學生能力區分為六個級分,雖不同於國、英、數、社、自5科將學生能力區分為「精熟」、「基礎」及「待加強」三個等級,但都是以「標準參照」的精神為前提發展,目標在「達到學力監控與提供具體學力訊息」,在成績解釋上也可以有一定的對應。

資料來源:https://cap.rcpet.edu.tw/test5-1.html

 

【評論主題】13.國中教育會考的作文以及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其評量分數的解釋,分別屬於下列何種測驗類型?(A)常模參照、常模參照 (B)標準參照、常模參照(C)常模參照、標準參照 (D)標準參照、標準參照

【評論內容】

依據分數的解釋方式,可分成常模參照測驗(norm-referenced assessment)和標準參照測驗(criterion-referenced assessment),前者目的在於了解考生在團體中的相對位置,例如:某生的成績勝過全班的85%同學;後者則是將考生成績放在一個事先界定好的標準比較,例如:某生的成績為60分以上係為及格。大考中心舉辦測驗目的在於提供大學校系選才,一年一試的學測與指考較偏向於常模參照測驗,所以成績解釋係以考生在團體中的位置而有意義;以往的國中基測亦屬於常模參照測驗,以PR值來解釋考生在群體中的相對地位。一年二試的英聽則是標準參照測驗,成績等級說明描述了每個等級受試者所應具備的知識與技能;現行的國中教育會考亦屬於標準參照測驗,成績僅粗略分為精熟、基礎與待加強三等第。級分如何計算:影音版資料來源: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評論主題】25.孫老師認為教師工作深具價值與意義,能夠發揮教育專業,陪伴學生一同成長,與同事、家長和學生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積極投入教學工作,並獲得成就感。他遭遇挫折時,能正向思考,樂觀面對挑戰。孫老師的情形最

【評論內容】

(B)學術樂觀學術樂觀是在學術上成功的重要特徵,起源於學校重視學業產生集體樂觀因而取名(McGuigan, 2005)。從中小學的實徵研究發現,學術樂觀是學校中集體效能、重視學業和集體信任三種特質共同的基本概念,即學術樂觀係由集體效能(collective efficacy)、重視學業(academic emphasis)、集體信任(collective trust)三要素所組成的二階潛在結構,且三元素互動的正向學習環境,對學生成就有高度影響(Hoy & Tarter, 2006a, 2006b)。

(1) 集體效能:是一組信念或期望,是指教職員對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有著成功的信念。

(2) 重視學業:是由信任和效能所啟動的行為,顯示於聚焦學生的學業成就。

(3) 集體信任感:屬於情意反應,表現於教...

【評論主題】25.孫老師認為教師工作深具價值與意義,能夠發揮教育專業,陪伴學生一同成長,與同事、家長和學生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積極投入教學工作,並獲得成就感。他遭遇挫折時,能正向思考,樂觀面對挑戰。孫老師的情形最

【評論內容】根據「PERMA + Model of Wellbeing 幸福要素」的定義(詳見下方),個人想法是....孫老師認為教師工作深具價值與意義,能夠發揮教育專業,陪伴學生一同成長(生命意義),與同事、家長和學生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人際關係),積極投入教學工作(全心投入),並獲得成就感(成就感)。他遭遇挫折時,能正向思考,樂觀面對挑戰 (正向情緒)。若有判斷有誤,請不吝指正,謝謝 :)PERMA + Model of Wellbeing 幸福要素PERMA 1. 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s)正向情緒並非指天天開心而沒有煩惱,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遭遇到困難與不順心的事情,但我們仍可以讓自己保持多一點的正面情緒,例如感恩、滿足與希望。若能使正面情緒出現的次數越多次,即便有負面情緒,仍然能...

【評論主題】25.孫老師認為教師工作深具價值與意義,能夠發揮教育專業,陪伴學生一同成長,與同事、家長和學生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積極投入教學工作,並獲得成就感。他遭遇挫折時,能正向思考,樂觀面對挑戰。孫老師的情形最

【評論內容】

(D) 組織承諾(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指個體對於特定組織的一種情感上的忠誠,並盡心盡力投入於工作的態度與表現。依據《韋氏國際辭典》對於承諾的解釋有下列意義:1. 執行某種行動或政策的義務或諾言,或給予某種政策或某人的支持2. 負有義務的:理智上的確信或情感的結合3.人生哲學:一個人行為過程中所投入之決定性的道德選擇。梅爾(J.O.Meyer)和史坦萊(D.J. Stanley)等人將組織承諾分為三種類型:1. 情感性承諾(affective commitment):成員對組織情緒依附獲認同的的知覺。2. 持續性承諾(continuous cooitment):成員知覺到成本與離職的密切關係,不會輕言離職。3. 規範性承諾(normative commitment):成員對於組織義務的知覺。這三種組...

【評論主題】23.教育行政的理論模式區分為理性系統、自然系統、開放系統、非均衡系統,下列哪一種理論屬於自然系統模式?(A)權變理論(contingency theory)(B)科層理論(theory of bur

【評論內容】(A) 權變理論→開放系統(B) 科層理論→理性系統(D) 科學管理理論→理性系統資料來源:https://www.sir.com.tw/webstore/PDFbrowse/img/aesop_fables/010AH971909.pdf

【評論主題】22.某縣(市)政府委託本國自然人,將該縣(市)內偏遠地區公立學校轉型為公辦民營實驗教育學校。上述情形是依據下列哪一種法規辦理?(A)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B)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C)公立高

【評論內容】

資料擷取來源: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育計畫懶人包6.0(pdf檔)

依據實驗教育三法,中小學階段的實驗教育種類可區分為兩大類:

一、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

學校型態又分為:私立、公立,共兩類。其中公立的實驗學校類別,再區分為公辦公營(公校轉型)和公辦民營(公校委託非營利法人經營)。

二、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

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依照招生人數區分為個人實驗教育(自學)、團體實驗教育(團體自學,每團3至30人)、機構實驗教育(機構自學,每班最多25人,國中小最多250人,高中最多125人,且生師比不得超過10:1)。資料擷取來源:親子天下--實驗教育是什麼?我的孩子適合實驗教育嗎?

【評論主題】24.某日學生在教室爭吵打架,導師馬上積極介入且認為已妥善處理,豈料班上的學生紛紛轉學,隨之,社會輿論沸騰,嚴重影響學校聲譽。此一現象最符合混沌理論的哪一種特性?(A)蝴蝶效應(butterfly e

【評論內容】(A) 蝴蝶效應:「巴西的蝴蝶展翅,德州就有可能颳起颶風。」表示強調起始狀態的重要性。(B) 奇特因子:有一些檯面下,未知或陌生的因素,常會出期不意的產生巨大的能量,所以需要多加注意並及早發現,再加以阻止。(C) 耗散結構:開放系統呈現一種不穩定的狀態,.....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12.教育部明訂校園一律禁菸,小明看到同學躲在樓梯間抽菸,但都沒被抓到或得到處罰,因此也開始在校內抽菸。久了以後,小明每次下課一走到樓梯間就會有抽菸的衝動。關於小明的抽菸行為,下列敘述何者正確?甲、小

【評論內容】

「沒被抓到或得到處罰」→第一期第一階段,所以丙不正確Kohlberg 道德發展理論:三期六階段道德發展理論第一期 前習俗道德期(pre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第1階段:避罰服從取向第2階段:相對功利取向第二期 習俗道德期(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第3階段:尋求認可取向(乖孩子取向)第4階段:遵守法規取向第三期 後習俗道德期(post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第5階段:社會法規取向第6階段:普遍倫理取向詳見:教育百科

【評論主題】34. 當老師遇到小孩作弊時,老師可以說類似「我知道你想考好,想幫朋友」這樣的話,接著再分享自己的看法,不會將小孩的動機歸因為污穢的。這比較是諾丁(N. Noddings)關懷倫理學道德教育方法中的哪

【評論內容】

「我知道你想考好,想幫朋友」→(D) 肯定:先投以肯定,幫助他關注自己本身好的一面,引導他找出合理且符合事實的處事動機。

---------------------

(A) 身教從老師本身做起,成為一位「關懷者」,將學生當成關懷的對象,表現出關懷的情意與行動,特別是對於那些弱勢的學生,讓學生實際體驗到底什麼是關懷。(B) 對話1. 透過對話,「關懷」這概念得以達到一種理解與尊重。2. 提供被關懷者的訊息及引導思考與反省,有助於提昇溝通能力,並增進彼此之間的關係。(C) 練習經由行為將「關懷」表現出來。活動是心態改變的關鍵,實踐會加深學生對於關懷的體驗,改變學生的態度,如社區服務。(D) 肯定1. 當某人做出不道德的行為時,教師可以先投以肯定,幫...

【評論主題】28.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說:「一個好的問題往往比答案更重要,因為答案或許只是數學或實驗技巧而已。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困難點,並且用新的角度來檢視舊的問題,…,這才是真正的進步。

【評論內容】愛因斯坦那句話完整陳述是:「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評論主題】88888888

【評論內容】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 簡寫為 TPACK1. 學科知識(Content Knowledge) 2. 教學法知識(Pedagogical Knowledge)3. 科技知識( Technological Knowledge)4. 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Knowledge, PCK)5. 科技學科知識(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CK)6. 科技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TPK)詳見:1. http://www.ater.org.tw/journal/article/7-1/free/14.pdf2. https://reurl.cc/dD2dqq (實務分享- 探討科技學科教學知識(TPACK) --PDF 檔...

【評論主題】34. 根據運用科技融入教學的設計之 TPACK 模型,提醒教師「留意科技與教學內容之間的搭配性」,此屬於哪一類型的知識?(A)TPK (B)TCK (C)TAK (D)TPCK

【評論內容】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 簡寫為 TPACK

(C) TAK→其中的A指的是And

【評論主題】7. 將社會責任及倫理原則運用於自我認同與溝通行為之能力,藉以對自己之媒體生活有所認識並進行管理,這是屬於媒體素養教育能力哪一部分?(A)行動(Action) (B)近用(Access) (C)反思(

【評論內容】

參採歐盟架構,以批判性思考為基礎之媒體素養,期以培養國人具備以下 5 種能力

1.近用(Access):熟練地查找、使用媒體,探索、策展資訊之能力,包括能夠在數位傳播中瀏覽、搜尋、過濾、管理資料、訊息及數位內容。→(B)

2.分析(Analysis):運用思辨能力分析、評估媒體及資訊品質與內涵觀點,同時考慮其潛在影響或後果之能力,包括能夠辨識從數位傳播中獲取資訊之真實性與可信度。→(D)

3.創造(Creation):創造具實質意涵、符合需求之媒體與資訊, 並向他人自信表達自我目的之能力,包括能夠適當運用新興數位工具產製數位內容或訊息之能力。

4.反思(Reflection):將社會責任及倫理原則運用於自我認同 與溝通行為之能力,藉以對自己之媒體生活有所...

【評論主題】6.有關十二年國教課綱對議題的設計,以下敘述何者錯誤:(A)議題融入採國小、國中至高級中等教育階段的十二年連貫設計。(B)十九項議題適切融入各領域課綱,不再設有獨立的議題課程綱要。(C)依據課綱議題因

【評論內容】

(C)「《總綱》明訂融入課程的十九項議題均具重要性,其中有些議題在《總綱》中被納為核心素養(如:品德、生命、科技、資訊、多元文化、閱讀素養、國際教育),其融入領域情形臚列於各領域課程綱要的附錄一;有些議題單獨設立科目(如:生命、科技、資訊、生涯規劃);有些議題則在領域課程綱要中納入學習重點(如:性平、人權、環境、海洋、法治、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戶外教育、原住民族教育)。為協助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均能適切轉化與統整融入《總綱》所列之議題,在各領域課程綱要中,均含有附錄二,呈現各議題的學習目標、議題學習主題/實質內涵及融入學習重點示例,提供教科書編寫與審查、學校課程規劃、教師教學及教材編輯之輔助與參考,以提升議題融入領域課程的銜接性與完整性。而為進一步說明附錄二,特撰寫本《議題融入說明手冊》,作為讀者解讀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附錄二的補充文本。」來源:議題融入說明手冊 p.1(A)、(B)、(D) 皆可在手冊中找到同樣的關鍵字

【評論主題】19.青草國中藝術領域陳老師,在設計跨領域彈性學校課程時,提到藝術領域跟數學學科屬性不同,我們這領域的課程設計不一定要事先陳述預期的學習結果,而可由內容與活動的設計開始,這樣才能讓學生有自由創造的機會

【評論內容】(A) 過程模式:主張課程設計不必以事先預期的學習結果為中心,而要以過程為中心,由內容和活動的設計開始,著重教學過程和學生在此過程中的經驗,賦予學生自由、創造的機會,產生各式各樣的學習結果。課程目標不假外求,教師與學生最大限度地教與學,本身就構成了目標。(B) 寫實模式:寫實模式( naturalistic model)或譯為自然模式,是由Walker (1971)所提出的。寫實模式旨在儘可能忠實地呈現實際課程發展的現象。寫實模式主要包含三個成分:課程的立場、慎思過程、設計。(C) 目標模式:要求課程設計者,由課程目標的建立出發,去設計課程,在整個設計過程中,目標是統治者或指導者,而為了讓目標更具統治力和指導作用,它摒棄傳統廣泛而缺乏明確性的敘述方式,並以學生受教後應該顯示的終點行為來陳述,亦即採用行為目標的方.....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39. 108課綱推動後中小學校長與教師必須進行公開授課,但常有老師覺得所觀的課並非真實自然或非平常上課的樣貌,這種情形主要是受下列何種效應的影響?(A)霍桑效應 (B)比馬龍效應 (C)馬太效應 (

【評論內容】

(A) 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當被受試者知道自己成為觀察對象,而改變行為傾向的效應,也就是當實驗組之受試者的行為是受到本身參與研究的知覺所影響,而非受到實驗處理所影響的現象,就被稱為霍桑效應。(B) 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原為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係指一個人對於他人的期望,往往成為被期望的人自我實現的預言,亦即一個人期望他人成功,他人就會成功,相反的期望他人失敗,他人就會失敗,故稱之為期望理論,又稱為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C)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由莫頓(Robert.K.Merton)於1968年所提出關於社會心理學中的現象術語,其意指原本就擁有較多資源或聲望的人,容易在相...

【評論主題】19. 請問面對家長要求出現不確定感時,教師宜最先顯現何種方式因應?(A)尋找夥伴 (B)意義建構 (C)建立信心 (D)尋求協助

【評論內容】

意義建構理論始於Brenda Dervin女士於1972年所主持的一項研究計畫,理論著重於發掘個人在面對生活情境中各式問題所產生的資訊需求,主動尋求資訊並提出新的研究方法。

意義建構理論的三個重要的元素為情境(situation)、鴻溝(gap)、以及使用/幫助(use/help),並由這三個元素構成了意義建構三角隱喻(sense-making triangular metaphor)(見圖)。

(1) 情境:代表個人在意識到資訊需求存在時的時空場域,因此意義建構的過程是受到環境所影響的。情境的示例有歷史背景、記憶、經驗、以及情境限制等。

(2)鴻溝:是意義建構理論中最重要的關鍵,在理論中被解釋為個人在面對渾沌情境時所產生的資訊需求以及困惑,而這些資訊需求則包含:待意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