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40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而成就之。或為之獎借,或為之維持,或為白其誣而分其謗,務使之成立而後已。(《了凡四訓.積善之方》)上文旨意,與下列何語最接近?
(A)成人之美
(B)見賢思齊
(C)知行合一
(D)拋磚引玉

參考答案

答案:A
難度:適中0.488506
統計:A(1445),B(488),C(140),D(885),E(0)

用户評論

【用戶】ab26154ab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成就之

【用戶】幫按讚/刑庭工作專業刑事法

【年級】幼稚園下

【評論內容】拋磚引玉蠻常用在自謙的,國考書裡面的老師自序常常這樣說。

【用戶】f0623230

【年級】大二下

【評論內容】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而成就之。或為之獎借,或為之維持,或為白其誣而分其謗,務使之成立而後已。何謂成人之美?玉在沒有開採時是一個頑石,與磚頭、瓦塊沒有兩樣,一文不值。但是經過琢磨,它就變成寶物。凡是看到一個人做一樁善事,其善事可取,或此人很有志向,其志向、稟賦可取,我們就要幫助他。善人在社會生存很不容易,因為不善人必定與善人對立。但是善人能包容不善人,不善人不能包容善人,所以不善人會與善人對立。對立,當然免不了有誤會、毀謗,甚至於陷害,讓善人在社會上無立足之地。我們發現這些事情要想方法幫助他,甚至於代替他被謗的這些事實,減輕別人對他的毀謗。這是志士仁人才能做得到,務必使之在社會上能安身立足,發揚光大他的善業而後已,我們才算是盡心盡力。

【用戶】ab26154ab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成就之

【用戶】幫按讚/刑庭工作專業刑事法

【年級】幼稚園下

【評論內容】拋磚引玉常用在自謙,國考書裡面的老師自序常常這樣說。

【用戶】f0623230

【年級】大二下

【評論內容】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而成就之。或為之獎借,或為之維持,或為白其誣而分其謗,務使之成立而後已。何謂成人之美?玉在沒有開採時是一個頑石,與磚頭、瓦塊沒有兩樣,一文不值。但是經過琢磨,它就變成寶物。凡是看到一個人做一樁善事,其善事可取,或此人很有志向,其志向、稟賦可取,我們就要幫助他。善人在社會生存很不容易,因為不善人必定與善人對立。但是善人能包容不善人,不善人不能包容善人,所以不善人會與善人對立。對立,當然免不了有誤會、毀謗,甚至於陷害,讓善人在社會上無立足之地。我們發現這些事情要想方法幫助他,甚至於代替他被謗的這些事實,減輕別人對他的毀謗。這是志士仁人才能做得到,務必使之在社會上能安身立足,發揚光大他的善業而後已,我們才算是盡心盡力。

【用戶】幫按讚/專業解題

【年級】幼稚園下

【評論內容】拋磚引玉常用在自謙,國考書裡面的老師自序常常這樣說。

【用戶】張姍姍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了凡四訓全冊劃分為四篇,包括以下:第一篇 立命之學 - 說明人的命運是可靠自己創造,而不是被命數所束縛。第二篇 改過之法 - 從小的過失起改過,那自然便不會犯下大的過錯。第三篇 積善之方 - 多做善事幫助別人,善事積多了,命運自然也有所改變。第四篇 謙德之效 - 與人相處,待人要謙虛,從中學習,自然便有進步。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86%E5%87%A1%E5%9B%9B%E8%A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