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3.王老師教數學時要求嚴格,經常斥責學生,導致學生變得不喜歡數學課。這種現象可用下列何種原理解釋?
(A)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
(B)替代學習(vicarious learning)
(C)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
(D)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576501
統計:A(939),B(18),C(355),D(1786),E(0)

用户評論

【用戶】colorfuleggpl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古典制約為非自願(生理)反應,屬被動 → 學生不喜歡數學這件事是自己沒辦法控制的操作制約(=工具制約)為自發行為,屬主動

【用戶】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如果題目改成:王老師上數學課時要求嚴格,經常斥責學生,導致學生變得討厭數學。這樣應該會更容易理解,本來數學是中性的刺激,但是由於每次數學都伴隨著王老師的斥責,而使個體對數學產生和被斥責相同的反應,就像鈴鐺和肉同時出現一樣的效果。

【用戶】colorfuleggpl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古典制約為非自願(生理)反應,屬被動 → 學生不喜歡數學這件事是自己沒辦法控制的操作制約(=工具制約)為自發行為,屬主動

【用戶】紀芃如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受斥責=受到刺激,而顯現的反應=不喜歡數學

【用戶】

【年級】大二上

【評論內容】如果題目改成:王老師上數學課時要求嚴格,經常斥責學生,導致學生變得討厭數學。這樣應該會更容易理解,本來數學是中性的刺激,但是由於每次數學都伴隨著王老師的斥責,而使個體對數學產生和被斥責相同的反應,就像鈴鐺和肉同時出現一樣的效果。

【用戶】colorfuleggpl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古典制約為非自願(生理)反應,屬被動 → 學生不喜歡數學這件事是自己沒辦法控制的操作制約(=工具制約)為自發行為,屬主動

【用戶】紀芃如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受斥責=受到刺激,而顯現的反應=不喜歡數學

【用戶】紀芃如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受斥責=受到刺激,而顯現的反應=不喜歡數學

【用戶】Pascale Alexa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古典:非自願被罵=非自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