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5. 教師教學很難看到立即的成效,但陪伴學生成長的過程,就是教師的幸福和快樂。請問這種想法受到哪一位西方思想家的影響?
(A)斯賓塞(H. Spencer)
(B)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C)杜威(J. Dewey)
(D)卡繆(A. Camus)

參考答案

答案:D
難度:適中0.607423
統計:A(167),B(362),C(624),D(1784),E(0)

用户評論

【用戶】108正式教師 茜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A) 斯賓塞:為未來生活做準備(B) 亞里斯多德:幸福論(一個值得過的、理想的或幸福的生活,就是依據最完滿的德行而活。)(C) 杜威:做中學、教育即生活

【用戶】Connie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亞里斯多德-幸福論:幸福是「靈魂依據德性之活動」。「幸福」定義:從人類行為的目的性,以及人是理性動物的基本假定,來論證追求幸福的必要性。人做為理性動物必須設立一最高善,來安排其他目的與活動的價值位階。這個最高善就是「幸福」。幸福論:1.單單擁有德性仍不夠,德性還必須施展出來,展現在行為、生活之中,才能算是幸福。2.德性是內在價值,但幸福也需要外在價值物(金錢、朋友、健康、政治權力等)。3.一個幸福的人是一個投入德行活動、適當地擁有外在價值物,而且要持續完整一生都過這樣的生活,以此結束其一生的人。※補充亞里斯多德之「德行」: 1.倫理德性(virtuesof character)-道德意義之行為表現:當慾望聽從理性命令且成為...

【用戶】Tracy Lin

【年級】國一上

【評論內容】◎斯賓塞的道德理論--屬於西洋所謂的快樂主義(Hedonism),認定行為的目的在求善,行為結果的價值建立於個人的苦樂感受,愈是引起個人快樂的愈具有行為的價值,所以他對於道德教育的實施,贊成盧梭的自然懲罰說。◎亞里斯多德--人生的終極目的在獲得至善,至善即幸福。」                       Happiness is an activity of soul in accordance with perfect virtue. 遵循德行而過,幸福就是目的。                ◎杜威-  「善即是幸福」→ 以上三位的"幸福",原則上都建立在 "求善"。-------◎卡謬-唔...不知怎麼敘述..可以看一下薛西弗斯的故事。薛西弗斯是古希臘神話的人物,因為欺騙眾神,所以被眾神處罰,終...

【用戶】Choooooooo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  亞里斯多德:德行倫理學 中庸 實踐 幸福-  強調「培養兒童判斷是非,培養實踐智慧,養成長久的好習慣」,其關心的是「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重視倫理的判斷,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判斷是非,而不只是遵守義務,重點是能判斷是非善惡,培養實踐智慧,並且養成長久的好習慣,也就是美德。(將美德分成「知德」和「行德」)-  德行出於自願,強調人的自由、自主、慎思、抉擇,其學說蘊含了理性、情感及行動;強調知行合一,認為德行是由後天努力修德而成,是一種習慣養成的結果,進而形成一個人的品德;更進一步認為擁有美德的人,必然因相關的行動而帶來快樂或幸福,最高的道德便是幸福。-  倫理的最終目的就是追求幸福。幸福是一種合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