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23 組織領導者應扮演有效師傅的角色,將個人學習與經驗教導給成員。此屬於下列何種組織的主要特性?
(A)學習型組織
(B)網狀組織
(C)教導型組織
(D)團隊組織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883377
統計:A(126),B(2),C(1015),D(6),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學習型組織-以七個C說明特徵

用户評論

【用戶】e263023

【年級】小四上

【評論內容】3.由提奇與柯漢(N. M. Tichy & E. Cohen)所倡導,主張組織的領導者應扮演師傅的角色,將個人學習與經驗心得教導給組織成員,培養各階層的領導人,以激發組織強大活力,並強化組織的永續發展。此係屬何種組織?(A)團隊型組織 (B)學習型組織 (C)教導型組織 (D)網狀組織。教育行政學- 93 年 - 臺中縣九十三學年度國民小學暨附設幼稚園-合格教師聯合甄選教育專業?#86

【用戶】e263023

【年級】小四上

【評論內容】「教導型組織」,是Tichy所提出,是建立人人學習、個個教導的「良性教導循環」,是雙向交互學習的組織。而教導型組織在學校中的運用,「良性領導循環」,是指由校長身兼教師,提出理念,清楚界定學校的理念與價值,憑著感召力與膽識,親自教導。鼓勵同仁把所聽到的一切,驗證本身的經驗和知識,然後,搖身一變成為教師,與校長分享他們的知識和見解,所以,校長同時應向部屬學習,虛心聆聽部屬的意見。教導不是單向的,是互動的,向部屬學習亦即雙向教導尤其重要,因為組織內層級愈低者,接觸學生或家長或教師的機會愈多,意見層層向上反映,校長才不致與現實脫節。

【用戶】e263023

【年級】小四上

【評論內容】學習型組織,係由Peter Senge所提出,其係利用五項修練,即系統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創願景、團隊學習等以達成學習型組織之目的,而教導型組織則認為前開五項修練之順序,於教導型組織中順序需改變為共創願景、團隊學習、改變心智模式、系統思考較能達成目的。另教導型組織,要求每位學員不僅是學習者,也是教導者,教導者要鼓勵並聆聽學習者提出的意見,要坦誠討論而不是命令服從。如此教與學雙方都能增廣見識、提升視野並創新知。創造與分享知識要靠領導者不斷的教導與學習,要在組織內營造良性教導循環,方能培養出有凝聚力且活力充沛的員工。

【用戶】e263023

【年級】小四上

【評論內容】「教導型組織」,是Tichy所提出,是建立人人學習、個個教導的「良性教導循環」,是雙向交互學習的組織。而教導型組織在學校中的運用,「良性領導循環」,是指由校長身兼教師,提出理念,清楚界定學校的理念與價值,憑著感召力與膽識,親自教導。鼓勵同仁把所聽到的一切,驗證本身的經驗和知識,然後,搖身一變成為教師,與校長分享他們的知識和見解,所以,校長同時應向部屬學習,虛心聆聽部屬的意見。教導不是單向的,是互動的,向部屬學習亦即雙向教導尤其重要,因為組織內層級愈低者,接觸學生或家長或教師的機會愈多,意見層層向上反映,校長才不致與現實脫節。

【用戶】e263023

【年級】小四上

【評論內容】學習型組織,係由Peter Senge所提出,其係利用五項修練,即系統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創願景、團隊學習等以達成學習型組織之目的,而教導型組織則認為前開五項修練之順序,於教導型組織中順序需改變為共創願景、團隊學習、改變心智模式、系統思考較能達成目的。另教導型組織,要求每位學員不僅是學習者,也是教導者,教導者要鼓勵並聆聽學習者提出的意見,要坦誠討論而不是命令服從。如此教與學雙方都能增廣見識、提升視野並創新知。創造與分享知識要靠領導者不斷的教導與學習,要在組織內營造良性教導循環,方能培養出有凝聚力且活力充沛的員工。

【用戶】簡志帆

【年級】大一下

【評論內容】學習組織:口訣:彼得考我心願學

【用戶】e263023

【年級】小四上

【評論內容】學習型組織,係由Peter Senge所提出,其係利用五項修練,即系統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創願景、團隊學習等以達成學習型組織之目的,而教導型組織則認為前開五項修練之順序,於教導型組織中順序需改變為共創願景、團隊學習、改變心智模式、系統思考較能達成目的。另教導型組織,要求每位學員不僅是學習者,也是教導者,教導者要鼓勵並聆聽學習者提出的意見,要坦誠討論而不是命令服從。如此教與學雙方都能增廣見識、提升視野並創新知。創造與分享知識要靠領導者不斷的教導與學習,要在組織內營造良性教導循環,方能培養出有凝聚力且活力充沛的員工。

【用戶】簡志帆

【年級】大一下

【評論內容】學習組織:口訣:彼得考我心願學

【用戶】皮諾丘

【年級】高一上

【評論內容】網狀組織是一扁平如網狀般的結構形式,與其相對的則是韋伯的科層組織,科層組織重視的是層層堆疊的權利層級,唯有能夠不斷向陳報的事務才能夠被上級所聽到,否則常常在某些層級就遭到否決而無法被上級所聽到,為解決此一弊端於是建構了此一組織,將越跌越高的層級,往左右的橫向發展,使其公文的陳報更加快速。資料來源:網狀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