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5.下列哪一個概念,最適合解釋多元文化背景的學生,在不同文化體系間的社會化歷程?
(A)同化(assimilation)
(B)涵化(acculturation)
(C)調適(accommodation)
(D)示範作用(modeling)

參考答案

答案:B
難度:適中0.663922
統計:A(331),B(4113),C(1724),D(27),E(0)

用户評論

【用戶】翁嘉成

【年級】小一上

【評論內容】涵化(acculturation) 兩種或兩種以上文化接觸後,所導致的一文化接 受另一文化特質及互相影響的過程。濡化(enculturation) 個人自幼開始、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學習某種生活模式而成為其社會中的一分子的過程。

【用戶】BerryCat

【年級】高一下

【評論內容】同化:強迫異族學習我族文化,例:外配(新移民)的識字教育。涵化:學習異族(國)文化之過程,例:中體西用,哈韓哈日。濡化:學習本國(自我)文化之過程,例:本土教育。

【用戶】Wendy Chuang

【年級】小六下

【評論內容】適應、同化、調適是皮亞傑說明認知發展歷程的概念適應(adaptation)適應是當個體在短暫的失衡中,經由不斷的同化(assimilation)與調適(accommodation),讓個體重新達成短暫性平衡的歷程。同化(assimilation)同化係指個體以既有的基模或認知結構為基礎去吸收新經驗的歷程,也就是說,當個體面臨新的刺激時,只要略加調整既有的基模,便可以藉由該基模來解釋新的環境刺激與經驗。調適(accommodation)調適意指個體遭逢新的情境與刺激時,當既有的認知結構無法有效因應環境要求時,個體改變既有認知結構或基模來符合環境要求,進而保持平衡。

【用戶】RedSky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認知發展理論─皮亞傑(Piaget)重要術語:適應(adaptation)個體的認知結構或基模因環境限制,而主動改變的心理歷程。(1)同化(assimilation):個體以既有的基模處理所面對的問題或吸收新經驗的歷程。(2)調適(accommodation):原有的基模無法同化新知識時,個體只有改變已有的認知結構,以符合環境要求。 人類學者─社會化:指個人在某一特定社會中發展自我觀念,獲得該社會的價值與規範,已成為合宜的社會成員,並履行社會角色的歷程。分成:(1)濡化(enculuration):個人習得其族群文化,學習成員的術語與規範,緩慢地接受周遭文化環境,逐漸形成某一社會文化環境所接受的行為模式。(世代間的文化連續歷程)EX:文化內化現象。(2)涵化(acculturat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