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63. 對於變通性評量(alternative assessment)的描述,下列何者為非?(A)實作評量是變通性評量的一種(B)評量問題常來自於生活中的挑戰(C)行為表現的評量是變通性評量的一種(D

【評論內容】變通性評量:係指傳統評量以外的另類評量,強調教學與評量應密切配合,並以思考及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作為教學與評量的目標。

【評論主題】30. 下列有關智力理論的學者與其貢獻的配對,何者是錯的?(A)比奈(A. Binet):比西量表 (B)韋克斯勒(D. Wechsler):離差智商(C)推孟(L. Terman):斯比量表 (D)

【評論內容】智力二因論(Two-factor theory)(1)代表人物:斯皮曼(C.E.Spearman ,1863~1945)(2)理論要點:智力包含兩個因素:

【評論主題】下列何者之理論的主要概念強調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the self),認為這種從原生家庭中分化的過程,使得個體得以承擔其思想、 感受、知覺及行動上的個人責任?(A)Bowen

【評論內容】

「自我分化」是鮑文理論中的重要基礎,既是內在精神也是人際的一個概念。「自我分化」大致等同「自我力量」(ego strength),指的是思考和回應(而不是自發反應)內外在情緒壓力的能力(Kerrn& Bowen, 1988);也就是即使處於焦慮狀態時,仍能保持彈性及理性行動的能力。

    自我未分化的人很容易陷入情緒化。他們的生活常會受到對於週遭事物的情感反應所主宰。相反地,自我分化的人有能力平衡自己的思考及感情,能夠擁有強烈的情緒和自發性,卻也同時具有自制力以及對抗情緒衝動的能力。

    相形之下,自我未能分化的個人常會以順服或反抗態度對他人作出衝動性回應。他們覺得自己難以維持自主性,尤其面對焦慮議題時。有人問他們相信與...

【評論主題】11 家族治療理論與傳統之心理諮商模式,對問題的看法最大的不同是下列何者?(A)家族治療理論將問題看成是循環性因果,傳統之心理諮商模式將問題看成是線性因果關係(B)家族治療理論著重改變每個家庭成員之內

【評論內容】

循環性因果關係(Circular Causality)

家庭治療出現以前,心理病理學的解釋大都依據直線型模式:包括醫療、心理動力、行為取向等;藉由過去發生的事件,例如疾病、情緒衝突,或學習史等探討問題的成因。貝特森提出「循環性」概念以協助改變對於心理病理學的思考方式,「由過去事件引發」轉而認為問題的發生是持續進行的循環性回饋環路的一部份。

「直線因果關係」(linearncausality)建基於牛頓模式,認為宇宙就像是一張撞球桌,桌上的球沒有特定方向隨意滾動。貝特森認為雖然直線性因果關係論適合用來描述物體世界,卻不太適合於生命體,因為他忽略說明溝通和關係。

為了說明其間差異,貝特森(1979)舉了一個踢石頭的例子。踢一顆石頭的結果可以...

【評論主題】38 根據Atkinson(2004),從多元文化角度進行團體諮商,所欲傳達的最重要目的或價值為何?(A)對弱勢或少數族群的重視(B)對個別差異的重視(C)不同成員的相同問題,所代表的嚴重性可能不同(

【評論內容】

※多元文化團體諮商的觀點

  多元文化諮商挑戰了「個人的問題僅出在個人身上」的想法。突破這種「責備受害者」的想法,多元文化的思想強調人類行為背後的社會和文化脈絡,也強調人在情境中的道理。團體工作者必須瞭解到的一點是,許多問題是來自於個人本身之外的-如偏見和種族歧視-而不是僅出在個人本身而已。如果工作者想有效地處理好文化的干擾,就必須充當許多非傳統性的角色,像是倡導者、教導者、顧問、改變媒介、支持者、協助者、療癒系統,或是勸告者(Atkinson, 2004)

KEY:要了解Atkinson(2004)對於多元文化團體諮商的觀點

資料來源:團體諮商:理論與實務 Corey (p13)

【評論主題】4 對於團體凝聚力較高的團體,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團體凝聚力較高與成員更願意自我揭露有關(B)團體凝聚力高則成員不容易因為別人退出而受影響(C)團體凝聚力高則成員傾向較能在團體中冒險與嘗試(D)團

【評論內容】

團體凝聚力及其他與治療有關的變項

  一些治療及實驗團體的研究顯示,團體凝聚力有許多與團體治療過程明顯相關的重要影響。例如,有凝聚力團體和沒凝聚力團體相較下,成員有下列的不同:

1.較努力去影響團體中的其他成員。

2.較開放地接受團體中其他成員對自己的影響。

3.較願去傾聽別人,且更能接納別人。

4.在團體中較有安全感,且更能紓解其緊張。

5.較能從容地參與團體。

6.自我坦露更多。

7.較維護團體的規範,並且會對偏離團體規範的人施予壓力。

8.當一個成員退出團體時,較不會被感染而想離開團體。

資料來源: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Yalom (p66)

【評論主題】父母在有壓力的情境之下,將小孩拉入關係中以減少焦慮,在Bowen 的多世代家庭治療中,這樣的現象稱為什麼?(A)自我分化 (B)三角關係 (C)代間傳遞 (D)情緒截斷

【評論內容】

(D)情緒截斷

「情緒切斷」描述的是不同世代的家人處理焦慮的方式。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緒融合程度越高,出現「情緒切斷」的可能性越大。有些人藉著搬離家庭以保持距離,有些人則選擇情緒疏離,避免私下交談或在有第三者在場的場合裡把自己孤立起來。

 尼可(1986)提到有些人會誤將情緒切斷視為是成熟的表現:

「我們習慣將離開父母視為是一種長大成人的跡象,並且以脫離家庭情感連結作為衡量成熟度的依據。但是大多數人對於自己的家庭仍然會做出各種不同的反應,彷彿他們具有輻射性且能承受極大的苦痛。只有一樣東西能奪走超人的神奇力量——「氪」,來自家鄉星球的一小塊東西。為數眾多的成年男女,在短暫返家探視或父母來訪之後,都會同樣變得無助。(p190)」

 

nnnnnnnnn

資料來源:家族治療(第九版),譯者:劉瓊瑛 p181

【評論主題】父母在有壓力的情境之下,將小孩拉入關係中以減少焦慮,在Bowen 的多世代家庭治療中,這樣的現象稱為什麼?(A)自我分化 (B)三角關係 (C)代間傳遞 (D)情緒截斷

【評論內容】

(B)三角關係 

請你花一點點時間想想看目前自己生命中最棘手的關係是什麼。這關係絕對涉及一個或更多的第三者。基本上,所有關係都會受到第三者的影響,而此第三者可能是親戚、朋友或甚至只是記憶中的人(事物)。

    三角關係的主要影響來源是焦慮感(Guerin, Fogarty, Fay, & Kautto, 1996)。人們焦慮感升高時,就會體察到自己更需要較親密的情緒關係——或面對他人的施壓時,可望拉大關係距離的需求。人們越受到焦慮感的驅使,對於彼此之間的容忍度就會越低,也容易因彼此之間的差異而更分裂。

    兩個人之間若出現問題而一直無法解決,就必定難以一起討論某些事情。為什麼討論這些惱怒的事情只會帶來傷害與生氣?往往到了最後,...

【評論主題】父母在有壓力的情境之下,將小孩拉入關係中以減少焦慮,在Bowen 的多世代家庭治療中,這樣的現象稱為什麼?(A)自我分化 (B)三角關係 (C)代間傳遞 (D)情緒截斷

【評論內容】

(A)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是鮑文理論中的重要基礎,既是內在精神也是人際的一個概念。「自我分化」大致等同「自我力量」(ego strength),指的是思考和回應(而不是自發反應)內外在情緒壓力的能力(Kerr & Bowen, 1988);也就是即使處於焦慮狀態時,仍能保持彈性及理性行動的能力。

    自我未分化的人很容易陷入情緒化。他們的生活常會受到對於週遭事物的情感反應所主宰。相反地,自我分化的人有能力平衡自己的思考及感情,能夠擁有強烈的情緒和自發性,卻也同時具有自制力以及對抗情緒衝動的能力。

    相形之下,自我未能分化的個人常會以順服或反抗態度對他人作出衝動性回應。他們覺得自己難以維持自主性,尤其面對焦慮議題時。有人...

【評論主題】下列何者錯誤?(A)包文的家族治療中認為自我分化最低的小孩,最容易離家時最痛苦,也容易選擇家庭分化差的人為伴侶(B)結構派家族治療的米紐慶認為症狀被視為家庭衝突的解除者,將家人注意力從基本的家庭壓力中

【評論內容】

家庭生命週期階段(The Stages of the Family Life Cycle)

n

家庭生命週期階段

n n

轉換的情緒歷程:關鍵原則

n n

欲進到下一個階段,家庭系統必要的次級改變

n n

離家:單身的年輕人

n n

接受自己必須承擔的情緒及經濟責任

n n

1.    n 與原生家庭的自我分化

n

2.    n 建立親密的同儕關係

n

3.    n 建立工作及經濟的獨立能力

n n

因結婚而進入家庭:新婚夫妻

n n

投入新系統

n n

1.     建立婚姻系統

n

2.     與原生家庭和朋友建立新關係(加入配偶)

n n

有年幼自女的家庭

n n

接受新的成員加入家庭

n n

1.     調整婚姻系統,讓孩子有加入的空間

n

2.     增加養育子女、經濟和家務的任務

n

3....

【評論主題】11 家族治療理論與傳統之心理諮商模式,對問題的看法最大的不同是下列何者?(A)家族治療理論將問題看成是循環性因果,傳統之心理諮商模式將問題看成是線性因果關係(B)家族治療理論著重改變每個家庭成員之內

【評論內容】

循環性因果關係(Circular Causality)

家庭治療出現以前,心理病理學的解釋大都依據直線型模式:包括醫療、心理動力、行為取向等;藉由過去發生的事件,例如疾病、情緒衝突,或學習史等探討問題的成因。貝特森提出「循環性」概念以協助改變對於心理病理學的思考方式,「由過去事件引發」轉而認為問題的發生是持續進行的循環性回饋環路的一部份。

「直線因果關係」(linearncausality)建基於牛頓模式,認為宇宙就像是一張撞球桌,桌上的球沒有特定方向隨意滾動。貝特森認為雖然直線性因果關係論適合用來描述物體世界,卻不太適合於生命體,因為他忽略說明溝通和關係。

為了說明其間差異,貝特森(1979)舉了一個踢石頭的例子。踢一顆石頭的結果可以...

【評論主題】4 對於團體凝聚力較高的團體,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團體凝聚力較高與成員更願意自我揭露有關(B)團體凝聚力高則成員不容易因為別人退出而受影響(C)團體凝聚力高則成員傾向較能在團體中冒險與嘗試(D)團

【評論內容】

團體凝聚力及其他與治療有關的變項

  一些治療及實驗團體的研究顯示,團體凝聚力有許多與團體治療過程明顯相關的重要影響。例如,有凝聚力團體和沒凝聚力團體相較下,成員有下列的不同:

1.較努力去影響團體中的其他成員。

2.較開放地接受團體中其他成員對自己的影響。

3.較願去傾聽別人,且更能接納別人。

4.在團體中較有安全感,且更能紓解其緊張。

5.較能從容地參與團體。

6.自我坦露更多。

7.較維護團體的規範,並且會對偏離團體規範的人施予壓力。

8.當一個成員退出團體時,較不會被感染而想離開團體。

資料來源: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Yalom (p66)

【評論主題】下列何者之理論的主要概念強調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the self),認為這種從原生家庭中分化的過程,使得個體得以承擔其思想、 感受、知覺及行動上的個人責任?(A)Bowen

【評論內容】

「自我分化」是鮑文理論中的重要基礎,既是內在精神也是人際的一個概念。「自我分化」大致等同「自我力量」(ego strength),指的是思考和回應(而不是自發反應)內外在情緒壓力的能力(Kerrn& Bowen, 1988);也就是即使處於焦慮狀態時,仍能保持彈性及理性行動的能力。

    自我未分化的人很容易陷入情緒化。他們的生活常會受到對於週遭事物的情感反應所主宰。相反地,自我分化的人有能力平衡自己的思考及感情,能夠擁有強烈的情緒和自發性,卻也同時具有自制力以及對抗情緒衝動的能力。

    相形之下,自我未能分化的個人常會以順服或反抗態度對他人作出衝動性回應。他們覺得自己難以維持自主性,尤其面對焦慮議題時。有人問他們相信與...

【評論主題】11 家族治療理論與傳統之心理諮商模式,對問題的看法最大的不同是下列何者?(A)家族治療理論將問題看成是循環性因果,傳統之心理諮商模式將問題看成是線性因果關係(B)家族治療理論著重改變每個家庭成員之內

【評論內容】

循環性因果關係(Circular Causality)

家庭治療出現以前,心理病理學的解釋大都依據直線型模式:包括醫療、心理動力、行為取向等;藉由過去發生的事件,例如疾病、情緒衝突,或學習史等探討問題的成因。貝特森提出「循環性」概念以協助改變對於心理病理學的思考方式,「由過去事件引發」轉而認為問題的發生是持續進行的循環性回饋環路的一部份。

「直線因果關係」(linearncausality)建基於牛頓模式,認為宇宙就像是一張撞球桌,桌上的球沒有特定方向隨意滾動。貝特森認為雖然直線性因果關係論適合用來描述物體世界,卻不太適合於生命體,因為他忽略說明溝通和關係。

為了說明其間差異,貝特森(1979)舉了一個踢石頭的例子。踢一顆石頭的結果可以...

【評論主題】38 根據Atkinson(2004),從多元文化角度進行團體諮商,所欲傳達的最重要目的或價值為何?(A)對弱勢或少數族群的重視(B)對個別差異的重視(C)不同成員的相同問題,所代表的嚴重性可能不同(

【評論內容】

※多元文化團體諮商的觀點

  多元文化諮商挑戰了「個人的問題僅出在個人身上」的想法。突破這種「責備受害者」的想法,多元文化的思想強調人類行為背後的社會和文化脈絡,也強調人在情境中的道理。團體工作者必須瞭解到的一點是,許多問題是來自於個人本身之外的-如偏見和種族歧視-而不是僅出在個人本身而已。如果工作者想有效地處理好文化的干擾,就必須充當許多非傳統性的角色,像是倡導者、教導者、顧問、改變媒介、支持者、協助者、療癒系統,或是勸告者(Atkinson, 2004)

KEY:要了解Atkinson(2004)對於多元文化團體諮商的觀點

資料來源:團體諮商:理論與實務 Corey (p13)

【評論主題】4 對於團體凝聚力較高的團體,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團體凝聚力較高與成員更願意自我揭露有關(B)團體凝聚力高則成員不容易因為別人退出而受影響(C)團體凝聚力高則成員傾向較能在團體中冒險與嘗試(D)團

【評論內容】

團體凝聚力及其他與治療有關的變項

  一些治療及實驗團體的研究顯示,團體凝聚力有許多與團體治療過程明顯相關的重要影響。例如,有凝聚力團體和沒凝聚力團體相較下,成員有下列的不同:

1.較努力去影響團體中的其他成員。

2.較開放地接受團體中其他成員對自己的影響。

3.較願去傾聽別人,且更能接納別人。

4.在團體中較有安全感,且更能紓解其緊張。

5.較能從容地參與團體。

6.自我坦露更多。

7.較維護團體的規範,並且會對偏離團體規範的人施予壓力。

8.當一個成員退出團體時,較不會被感染而想離開團體。

資料來源: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Yalom (p66)

【評論主題】父母在有壓力的情境之下,將小孩拉入關係中以減少焦慮,在Bowen 的多世代家庭治療中,這樣的現象稱為什麼?(A)自我分化 (B)三角關係 (C)代間傳遞 (D)情緒截斷

【評論內容】

(D)情緒截斷

「情緒切斷」描述的是不同世代的家人處理焦慮的方式。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緒融合程度越高,出現「情緒切斷」的可能性越大。有些人藉著搬離家庭以保持距離,有些人則選擇情緒疏離,避免私下交談或在有第三者在場的場合裡把自己孤立起來。

 尼可(1986)提到有些人會誤將情緒切斷視為是成熟的表現:

「我們習慣將離開父母視為是一種長大成人的跡象,並且以脫離家庭情感連結作為衡量成熟度的依據。但是大多數人對於自己的家庭仍然會做出各種不同的反應,彷彿他們具有輻射性且能承受極大的苦痛。只有一樣東西能奪走超人的神奇力量——「氪」,來自家鄉星球的一小塊東西。為數眾多的成年男女,在短暫返家探視或父母來訪之後,都會同樣變得無助。(p190)」

 

nnnnnnnnn

資料來源:家族治療(第九版),譯者:劉瓊瑛 p181

【評論主題】父母在有壓力的情境之下,將小孩拉入關係中以減少焦慮,在Bowen 的多世代家庭治療中,這樣的現象稱為什麼?(A)自我分化 (B)三角關係 (C)代間傳遞 (D)情緒截斷

【評論內容】

(B)三角關係 

請你花一點點時間想想看目前自己生命中最棘手的關係是什麼。這關係絕對涉及一個或更多的第三者。基本上,所有關係都會受到第三者的影響,而此第三者可能是親戚、朋友或甚至只是記憶中的人(事物)。

    三角關係的主要影響來源是焦慮感(Guerin, Fogarty, Fay, & Kautto, 1996)。人們焦慮感升高時,就會體察到自己更需要較親密的情緒關係——或面對他人的施壓時,可望拉大關係距離的需求。人們越受到焦慮感的驅使,對於彼此之間的容忍度就會越低,也容易因彼此之間的差異而更分裂。

    兩個人之間若出現問題而一直無法解決,就必定難以一起討論某些事情。為什麼討論這些惱怒的事情只會帶來傷害與生氣?往往到了最後,...

【評論主題】父母在有壓力的情境之下,將小孩拉入關係中以減少焦慮,在Bowen 的多世代家庭治療中,這樣的現象稱為什麼?(A)自我分化 (B)三角關係 (C)代間傳遞 (D)情緒截斷

【評論內容】

(A)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是鮑文理論中的重要基礎,既是內在精神也是人際的一個概念。「自我分化」大致等同「自我力量」(ego strength),指的是思考和回應(而不是自發反應)內外在情緒壓力的能力(Kerr & Bowen, 1988);也就是即使處於焦慮狀態時,仍能保持彈性及理性行動的能力。

    自我未分化的人很容易陷入情緒化。他們的生活常會受到對於週遭事物的情感反應所主宰。相反地,自我分化的人有能力平衡自己的思考及感情,能夠擁有強烈的情緒和自發性,卻也同時具有自制力以及對抗情緒衝動的能力。

    相形之下,自我未能分化的個人常會以順服或反抗態度對他人作出衝動性回應。他們覺得自己難以維持自主性,尤其面對焦慮議題時。有人...

【評論主題】下列何者錯誤?(A)包文的家族治療中認為自我分化最低的小孩,最容易離家時最痛苦,也容易選擇家庭分化差的人為伴侶(B)結構派家族治療的米紐慶認為症狀被視為家庭衝突的解除者,將家人注意力從基本的家庭壓力中

【評論內容】

家庭生命週期階段(The Stages of the Family Life Cycle)

n

家庭生命週期階段

n n

轉換的情緒歷程:關鍵原則

n n

欲進到下一個階段,家庭系統必要的次級改變

n n

離家:單身的年輕人

n n

接受自己必須承擔的情緒及經濟責任

n n

1.    n 與原生家庭的自我分化

n

2.    n 建立親密的同儕關係

n

3.    n 建立工作及經濟的獨立能力

n n

因結婚而進入家庭:新婚夫妻

n n

投入新系統

n n

1.     建立婚姻系統

n

2.     與原生家庭和朋友建立新關係(加入配偶)

n n

有年幼自女的家庭

n n

接受新的成員加入家庭

n n

1.     調整婚姻系統,讓孩子有加入的空間

n

2.     增加養育子女、經濟和家務的任務

n

3....

【評論主題】30 下列關於家庭治療師在治療關係中角色的敘述,何者錯誤?(A)米蘭學派認為治療師要融入家庭系統,表現得如同家庭成員一般(B) Carl Whitaker 認為治療師要善用直覺,使用治療師本身的資源(

【評論內容】

米蘭模式

原始的米蘭學派幾乎都是照著稿子進行。個案家庭由一對男女協同治療者提供治療,並且安排治療團隊的其他成員觀察。標準的進行格式共有五個部分:

1.n療程進行前(presession)

2.n療程進行中(session)

3.n療程中途暫停(intersession)

4.n處遇(intervention)

5.n療程後的討論(postsession discussion)

 

伯斯科洛、賽慶、霍夫曼及潘(1987)提到:

 

「療程進行前,團隊成員針對家庭的主述問題達成一個初步的假設……在療程進行當中,團隊成員確認、修正或改變假設。經過大約四十分鐘之後,整個團隊單獨會面以討論假設並進入處遇階段。主責的治療師再回到治療室直接對該家庭提供處遇,可能是以正...

【評論主題】48. 心理劇(psychodrama)主要是一種行動取向的團體治療,下列何者並非其主要的技術?(A)空椅(empty chair)技術 (B)鏡子技巧(mirror technique) (C)神奇

【評論內容】

★空椅(empty chair)技術

      Jacob Moreno創造空椅技術並向Rosemary Lippitt推薦此程序,Lippitt稱其為輔助椅(auxiliary chair)技術(Lippitt, 1958)。Fritz Perls,完形治療的創始者,之後將空椅技術吸收至完形治療中。當心理劇中的某人是不在或逝世時,空椅是非常有用的技術。例如:一位團體成員-Adeline,可以將其突然過世的母親至於空椅。Adeline可以告訴母親,母親對她的意義,以及許多母親過世前沒有機會跟她說的事。此時,導演可以站在或坐在Adeline身邊,給予支持,或是另一位有相似議題的成員也可以在Adeline身邊。此技術的另一種變形是角色互換的延伸,像是要求Adeline坐在空椅上,「變成母親」,對Adeline說話。這樣的角色...

【評論主題】下列有關心理劇取向團體諮商的敘述,何者錯誤?(A) 針對有創傷後壓力疾患者,在心理劇中有可能再度經歷創傷(B) 「神奇商店(magic shop)」常被用來做為暖身 (C)空椅(empty chair

【評論內容】

★神奇商店(magic shop)

      神奇商店偶爾被用來當作暖身的技術,也可以在整個演出階段詳細地闡述。這個技術的基本想法是讓主角與扮演「商店老闆」(storekeeper)的輔角討價還價,老闆有權同意賣給他或她最急切地願望。此技術對於某些主角來說很有效,像是那些不清楚自己價值觀的、對目標困惑的、或是那些決定價值觀的優先順序有困難的人。

      神奇商店的技術需要想像並創造一「商店」,商店裡各式各樣的架子上,擺著許多瓶子與奇特的容器,面都裝著不同的個人特性。這些想像容器內裝著的特性就像似神奇的願望,但只有主角以自己已經具有的其他特質交換後才能得到。舉例來說,Jack可能想要以他的競爭風格交換一種可以對女兒開放、愛的能力。這項技術可以幫助Jack評估其優先順序,並了解是什麼阻礙了他想與女兒的關係。這是非常有威力的技術,但Leveton(2001)提出其限制:它必須在適當地時間使用,經常無法在同一團體中重複使用。

資料來源:團體諮商:理論與實務 Corey (p220)

【評論主題】19 關於「聯合治療(conjoint therapy)」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A)指個案分別在不同時期接受同一位治療師的個別與團體治療(B)指個案同時接受一位治療師的個別與團體治療(C)指個案的團

【評論內容】

※聯合治療(conjoint therapy)

  指的是病人接受某位治療師的個別治療,同時,接受另一位(或者兩位,如果有協同治療師的話)治療師的團體治療。

※混合治療(combined therapy)

  指的是病人同時接受同一位治療師的個別治療與團體治療。

資料來源: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Yalom (p419)

【評論主題】40 下列有關心理劇的敘述,何者正確?①心理劇的原則之一是強調現實,不結合超越現實的技巧 ②心理劇的「核心」是角色互換的技巧 ③心理劇不使用未來投射法 ④心理劇使用鏡像技術(A)僅②④ (B)僅②③

【評論內容】②心理 劇的「核心」是角色互換的技巧

★角色互換(role reversal)

      被視為是心理劇中最具力量的工具之一,是透過另一個人的眼睛來看自身。在角色互換中,主角呈現出其劇中所描寫的另一個性格的部分。例如:父親可以扮演女兒的部分,女兒則扮演父親,藉著角色互換,人們可以跳出自己的參照框架,演出他們很少給其他人看的另一面(Moreno etal. 2000)。 一旦將經驗轉化爲演出建立,導演可能希望主角使用這個技術:

(1)能更好的演出他對另一個性格是如何想像或記憶,以及

(2)能更完整的了解另一個人的觀點或處境。

      藉由與其心理劇中重要人物的角色對換,主角能夠對他人的處境形成有意義的情緒與認知上的洞察力。此技術建立對他人...

【評論主題】11 家族治療理論與傳統之心理諮商模式,對問題的看法最大的不同是下列何者?(A)家族治療理論將問題看成是循環性因果,傳統之心理諮商模式將問題看成是線性因果關係(B)家族治療理論著重改變每個家庭成員之內

【評論內容】

循環性因果關係(Circular Causality)

家庭治療出現以前,心理病理學的解釋大都依據直線型模式:包括醫療、心理動力、行為取向等;藉由過去發生的事件,例如疾病、情緒衝突,或學習史等探討問題的成因。貝特森提出「循環性」概念以協助改變對於心理病理學的思考方式,「由過去事件引發」轉而認為問題的發生是持續進行的循環性回饋環路的一部份。

「直線因果關係」(linearncausality)建基於牛頓模式,認為宇宙就像是一張撞球桌,桌上的球沒有特定方向隨意滾動。貝特森認為雖然直線性因果關係論適合用來描述物體世界,卻不太適合於生命體,因為他忽略說明溝通和關係。

為了說明其間差異,貝特森(1979)舉了一個踢石頭的例子。踢一顆石頭的結果可以...

【評論主題】4 對於團體凝聚力較高的團體,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團體凝聚力較高與成員更願意自我揭露有關(B)團體凝聚力高則成員不容易因為別人退出而受影響(C)團體凝聚力高則成員傾向較能在團體中冒險與嘗試(D)團

【評論內容】

※團體凝聚力及其他與治療有關的變項

  一些治療及實驗團體的研究顯示,團體凝聚力有許多與團體治療過程明顯相關的重要影響。例如,有凝聚力團體和沒凝聚力團體相較下,成員有下列的不同:

1.較努力去影響團體中的其他成員。

2.較開放地接受團體中其他成員對自己的影響。

3.較願去傾聽別人,且更能接納別人。

4.在團體中較有安全感,且更能紓解其緊張。

5.較能從容地參與團體。

6.自我坦露更多。

7.較維護團體的規範,並且會對偏離團體規範的人施予壓力。

8.當一個成員退出團體時,較不會被感染而想離開團體。

資料來源: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Yalom (p66)

【評論主題】19 關於「聯合治療(conjoint therapy)」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A)指個案分別在不同時期接受同一位治療師的個別與團體治療(B)指個案同時接受一位治療師的個別與團體治療(C)指個案的團

【評論內容】

※聯合治療(conjoint therapy)

  指的是病人接受某位治療師的個別治療,同時,接受另一位(或者兩位,如果有協同治療師的話)治療師的團體治療。

※混合治療(combined therapy)

  指的是病人同時接受同一位治療師的個別治療與團體治療。

資料來源: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Yalom (p419)

【評論主題】40 下列有關心理劇的敘述,何者正確?①心理劇的原則之一是強調現實,不結合超越現實的技巧 ②心理劇的「核心」是角色互換的技巧 ③心理劇不使用未來投射法 ④心理劇使用鏡像技術(A)僅②④ (B)僅②③

【評論內容】②心理 劇的「核心」是角色互換的技巧

★角色互換(role reversal)

      被視為是心理劇中最具力量的工具之一,是透過另一個人的眼睛來看自身。在角色互換中,主角呈現出其劇中所描寫的另一個性格的部分。例如:父親可以扮演女兒的部分,女兒則扮演父親,藉著角色互換,人們可以跳出自己的參照框架,演出他們很少給其他人看的另一面(Moreno etal. 2000)。 一旦將經驗轉化爲演出建立,導演可能希望主角使用這個技術:

(1)能更好的演出他對另一個性格是如何想像或記憶,以及

(2)能更完整的了解另一個人的觀點或處境。

      藉由與其心理劇中重要人物的角色對換,主角能夠對他人的處境形成有意義的情緒與認知上的洞察力。此技術建立對他人...

【評論主題】11 家族治療理論與傳統之心理諮商模式,對問題的看法最大的不同是下列何者?(A)家族治療理論將問題看成是循環性因果,傳統之心理諮商模式將問題看成是線性因果關係(B)家族治療理論著重改變每個家庭成員之內

【評論內容】

循環性因果關係(Circular Causality)

家庭治療出現以前,心理病理學的解釋大都依據直線型模式:包括醫療、心理動力、行為取向等;藉由過去發生的事件,例如疾病、情緒衝突,或學習史等探討問題的成因。貝特森提出「循環性」概念以協助改變對於心理病理學的思考方式,「由過去事件引發」轉而認為問題的發生是持續進行的循環性回饋環路的一部份。

「直線因果關係」(linearncausality)建基於牛頓模式,認為宇宙就像是一張撞球桌,桌上的球沒有特定方向隨意滾動。貝特森認為雖然直線性因果關係論適合用來描述物體世界,卻不太適合於生命體,因為他忽略說明溝通和關係。

為了說明其間差異,貝特森(1979)舉了一個踢石頭的例子。踢一顆石頭的結果可以...

【評論主題】4 對於團體凝聚力較高的團體,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團體凝聚力較高與成員更願意自我揭露有關(B)團體凝聚力高則成員不容易因為別人退出而受影響(C)團體凝聚力高則成員傾向較能在團體中冒險與嘗試(D)團

【評論內容】

※團體凝聚力及其他與治療有關的變項

  一些治療及實驗團體的研究顯示,團體凝聚力有許多與團體治療過程明顯相關的重要影響。例如,有凝聚力團體和沒凝聚力團體相較下,成員有下列的不同:

1.較努力去影響團體中的其他成員。

2.較開放地接受團體中其他成員對自己的影響。

3.較願去傾聽別人,且更能接納別人。

4.在團體中較有安全感,且更能紓解其緊張。

5.較能從容地參與團體。

6.自我坦露更多。

7.較維護團體的規範,並且會對偏離團體規範的人施予壓力。

8.當一個成員退出團體時,較不會被感染而想離開團體。

資料來源: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Yalom (p66)

【評論主題】30 下列關於家庭治療師在治療關係中角色的敘述,何者錯誤?(A)米蘭學派認為治療師要融入家庭系統,表現得如同家庭成員一般(B) Carl Whitaker 認為治療師要善用直覺,使用治療師本身的資源(

【評論內容】

米蘭模式

原始的米蘭學派幾乎都是照著稿子進行。個案家庭由一對男女協同治療者提供治療,並且安排治療團隊的其他成員觀察。標準的進行格式共有五個部分:

1.n療程進行前(presession)

2.n療程進行中(session)

3.n療程中途暫停(intersession)

4.n處遇(intervention)

5.n療程後的討論(postsession discussion)

 

伯斯科洛、賽慶、霍夫曼及潘(1987)提到:

 

「療程進行前,團隊成員針對家庭的主述問題達成一個初步的假設……在療程進行當中,團隊成員確認、修正或改變假設。經過大約四十分鐘之後,整個團隊單獨會面以討論假設並進入處遇階段。主責的治療師再回到治療室直接對該家庭提供處遇,可能是以正...

【評論主題】48. 心理劇(psychodrama)主要是一種行動取向的團體治療,下列何者並非其主要的技術?(A)空椅(empty chair)技術 (B)鏡子技巧(mirror technique) (C)神奇

【評論內容】

★空椅(empty chair)技術

      Jacob Moreno創造空椅技術並向Rosemary Lippitt推薦此程序,Lippitt稱其為輔助椅(auxiliary chair)技術(Lippitt, 1958)。Fritz Perls,完形治療的創始者,之後將空椅技術吸收至完形治療中。當心理劇中的某人是不在或逝世時,空椅是非常有用的技術。例如:一位團體成員-Adeline,可以將其突然過世的母親至於空椅。Adeline可以告訴母親,母親對她的意義,以及許多母親過世前沒有機會跟她說的事。此時,導演可以站在或坐在Adeline身邊,給予支持,或是另一位有相似議題的成員也可以在Adeline身邊。此技術的另一種變形是角色互換的延伸,像是要求Adeline坐在空椅上,「變成母親」,對Adeline說話。這樣的角色...

【評論主題】66. 一位 14 歲的青少年在學校學習不專心,會對女同學說出不雅的言語,成績不佳並常與同學發生爭執,其父母與個案一同接受家庭治療會談,護理師參照結構性家庭治療策略進行初次會談,下列何者是最合宜的會談

【評論內容】

    結構派家族治療師認為,問題之所以持續存在,乃是功能失調的家庭組織所致。因此,治療的目標就在於改變家庭結構,這樣家庭才能解決問題。

nnnnnnnnn

資料來源:家族治療(第九版),譯者:劉瓊瑛 p263

【評論主題】31 下列何者非以「後現代主義觀點」進行之心理治療學派?(A)合作語言系統取向治療 (B)解決導向治療(C)女性主義治療 (D)策略取向家庭治療

【評論內容】

策略派治療起源於貝特森精神分裂症研究計畫所發展的溝通理論,後來分化為三個不同的模式

1.MRI的短期治療模式

2.海利和曼登尼斯的策略派治療

3.米蘭的系統模式

這三種模式都起源於心理研究院(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而策略派治療數要受到貝特森和艾略克森(考古學者及精神病學家)的鼓舞而形成。

nnnnnnnnn資料來源:家族治療(第九版),譯者:劉瓊瑛 p215   

【評論主題】下列有關心理劇取向團體諮商的敘述,何者錯誤?(A) 針對有創傷後壓力疾患者,在心理劇中有可能再度經歷創傷(B) 「神奇商店(magic shop)」常被用來做為暖身 (C)空椅(empty chair

【評論內容】

★神奇商店(magic shop)

      神奇商店偶爾被用來當作暖身的技術,也可以在整個演出階段詳細地闡述。這個技術的基本想法是讓主角與扮演「商店老闆」(storekeeper)的輔角討價還價,老闆有權同意賣給他或她最急切地願望。此技術對於某些主角來說很有效,像是那些不清楚自己價值觀的、對目標困惑的、或是那些決定價值觀的優先順序有困難的人。

      神奇商店的技術需要想像並創造一「商店」,商店裡各式各樣的架子上,擺著許多瓶子與奇特的容器,面都裝著不同的個人特性。這些想像容器內裝著的特性就像似神奇的願望,但只有主角以自己已經具有的其他特質交換後才能得到。舉例來說,Jack可能想要以他的競爭風格交換一種可以對女兒開放、愛的能力。這項技術可以幫助Jack評估其優先順序,並了解是什麼阻礙了他想與女兒的關係。這是非常有威力的技術,但Leveton(2001)提出其限制:它必須在適當地時間使用,經常無法在同一團體中重複使用。

資料來源:團體諮商:理論與實務 Corey (p220)

【評論主題】19 關於「聯合治療(conjoint therapy)」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A)指個案分別在不同時期接受同一位治療師的個別與團體治療(B)指個案同時接受一位治療師的個別與團體治療(C)指個案的團

【評論內容】

※聯合治療(conjoint therapy)

  指的是病人接受某位治療師的個別治療,同時,接受另一位(或者兩位,如果有協同治療師的話)治療師的團體治療。

※混合治療(combined therapy)

  指的是病人同時接受同一位治療師的個別治療與團體治療。

資料來源: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Yalom (p419)

【評論主題】18 為使團體的保密議題確實受到遵守與保護,下列何種帶領者的介入最適當?(A)團體前適當篩選成員且確切告知保密的重要,並在團體中不斷提醒與充分討論(B)訂立洩密的懲罰條款(C)禁止成員在團體外有其他的

【評論內容】

※保密的權利

  保密(confidentiality)是團體諮商的主要倫理議題,也是有效的團體工作的重要條件。美國諮商協會(The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2005)的倫理規範(ACA Code of Ethics)中所陳述:「在團體工作中,諮商工作者需要清楚地解釋參與團體保密的重要性與範圍」(B.4.a.)。身為工作者的你,需要為團體成員保密,但是你還要有一個附加的義務,就是要讓成員知道你在團體裡的所有表現,都受保密原則的限制。這樣的概念會一再被強化,從初期的篩選面談一直到團體終結。如果保密的基本原則在初步的面談期間,就已經確切地告知每一個人,然後在團體進行的初期,又再一次讓整個團體成員都做了確認,那麼成員們就比較不可能違反原則...

【評論主題】1. 下列關於 I. D.Yalom 對於「此時此地」的觀點,何者正確?(A)團體帶領者在「此時此地」上的工作有兩個層次,即「體驗層次」與「行為層次」(B)團體帶領者在團體初期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團體

【評論內容】

有效聚焦於「此時此地」要有兩個階段:

此時此地的體驗和歷程闡釋,這兩個階段的結合,為一個體驗性團體注入無比的效力。

治療師在每一個階段有不同的任務,   

首先,要使團體投入於「此時此地」的體驗中。

其次,則協助團體觀察和瞭解在「此時此地」體驗中所發生的歷程,即互動所傳遞出的成員關係之本質。

第一階段:此時此地的催化

將成為團體規範的一部份,而且團體成員們終會協助治療師從事這項工作。

第二階段:歷程闡釋則較為困難。

在日常社交中,對歷程評論有極強的禁制,治療師必須能予以克服。

歷程評論的任務決大部分仍舊是治療師的責任,並且如我即將討論地,歷程評論由範圍廣泛且複雜的行為所組成-包括標定單一行為舉措、並陳各項行為、將...

【評論主題】70. 對於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兒童,下列何種治療方式對情緒的處理較為適合?(A) 感覺統合治療(B) 環境治療(C) 社交技巧訓練(D) 遊戲治療

【評論內容】

遊戲治療的歷程讓兒童呈現出內心未解決的創傷,在治療師從旁鼓勵支持下,兒童就能一步步走出創傷的陰影。

資料來源:遊戲治療入門(陳慶福、李雅真合著)p20

【評論主題】40 下列有關心理劇的敘述,何者正確?①心理劇的原則之一是強調現實,不結合超越現實的技巧 ②心理劇的「核心」是角色互換的技巧 ③心理劇不使用未來投射法 ④心理劇使用鏡像技術(A)僅②④ (B)僅②③

【評論內容】②心理 劇的「核心」是角色互換的技巧

★角色互換(role reversal)

      被視為是心理劇中最具力量的工具之一,是透過另一個人的眼睛來看自身。在角色互換中,主角呈現出其劇中所描寫的另一個性格的部分。例如:父親可以扮演女兒的部分,女兒則扮演父親,藉著角色互換,人們可以跳出自己的參照框架,演出他們很少給其他人看的另一面(Moreno etal. 2000)。 一旦將經驗轉化爲演出建立,導演可能希望主角使用這個技術:

(1)能更好的演出他對另一個性格是如何想像或記憶,以及

(2)能更完整的了解另一個人的觀點或處境。

      藉由與其心理劇中重要人物的角色對換,主角能夠對他人的處境形成有意義的情緒與認知上的洞察力。此技術建立對他人...

【評論主題】17 關於聯合治療(conjoint therapy),下列何者較正確?(A)進行聯合治療時,治療師經常需要與界限議題相抗衡(B)個別治療若能做為團體治療的補充站,對成員是有幫助的(C)在聯合治療中,

【評論內容】

※聯合治療(conjoint therapy)

  指的是病人接受某位治療師的個別治療,同時,接受另一位(或者兩位,如果有協同治療師的話)治療師的團體治療。

※混合治療(combined therapy)

  指的是病人同時接受同一位治療師的個別治療與團體治療。

(頁419)-----各選項解析如下-----

X(A)進行聯合治療時,治療師經常需要與界限議題相抗衡 → 混合治療

  混和式治療的治療師經常需要與界限議題相抗衡。病人在個別治療的內容是否是團體治療的財產?一般而言,鼓勵病人將與團體有關的材料帶到團體中來,幾乎一直都是重要的一件事。例如,如果在個別治療時段中,病人帶來自己對於另一個成員的生氣感受,治療師必須鼓勵病人將這些感受帶回團體當...

【評論主題】21.下列何者非永恆教育之主張?(A) 學校之設立是為了培養優秀人才(B) 人文學科應為課程中心(C) 知識是普遍性(D) 提倡多元文化教育

【評論內容】

※永恆主義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的

1. 教育的任務是傳授永恆真理的知識:

想要獲得永恆的知識,則教育上要啟發理性,透過理性來控制其本能或慾念,讓兒童能順應真理,並非順應環境或隨著變化而迷失生活目的。

 

2. 教育的目的在追求知識:

任何時代,人性與知識都是一樣不變的,教育的目的在每個社會、每個時代都是一樣的,促進人符合人的品質。

 

二、教育內容

1. 應學習基本學科:

兒童共同而最重要的品質就是理性,文學與歷史最能啟發這種人性的普遍特質,首重人文學科的學習。學生應學習的基本學科包括英文、歷史、數學、自然科學、藝術等。

 

2. 閱讀古代典籍:學生必須研讀文學...

【評論主題】16 依據 Yalom的觀點,假使團體在早期是困惑、試探、猶豫的,則團體也將呈現下列何種狀態?(A)敵意的 (B)混亂的 (C)疏離的 (D)依賴的

【評論內容】

※初期階段:定位、猶豫地參與、尋找意義、依賴

  如果團體在早期是困惑、試探、猶豫的,那麼,它也將會是依賴的。成員會公然或隱微地尋求帶領者給予結構或答案,也希望得到其讚許與接納。團體中的許多意見都直接或間接針對治療師而來,尋求讚賞的神秘眼神將拋向你,成員將表現出以往曾得到權威認可的行為,你所做得初淺意見也會被仔細地推敲,用來揣測你對某種行為的好惡。只要他們知道你希望他們怎麼做,他們會表現得好像你是唯一的拯救者。這個想法的確是罪證確鑿:你的專業角色是一個治療師,是提供團體空間的主人,你為病人所做的準備作業,你為自己的服務收費,這些都增強他們想由你獲得照顧的期望。有些治療師因為提出無法履行的承諾,而...

【評論主題】11 家族治療理論與傳統之心理諮商模式,對問題的看法最大的不同是下列何者?(A)家族治療理論將問題看成是循環性因果,傳統之心理諮商模式將問題看成是線性因果關係(B)家族治療理論著重改變每個家庭成員之內

【評論內容】

循環性因果關係(Circular Causality)

家庭治療出現以前,心理病理學的解釋大都依據直線型模式:包括醫療、心理動力、行為取向等;藉由過去發生的事件,例如疾病、情緒衝突,或學習史等探討問題的成因。貝特森提出「循環性」概念以協助改變對於心理病理學的思考方式,「由過去事件引發」轉而認為問題的發生是持續進行的循環性回饋環路的一部份。

「直線因果關係」(linearncausality)建基於牛頓模式,認為宇宙就像是一張撞球桌,桌上的球沒有特定方向隨意滾動。貝特森認為雖然直線性因果關係論適合用來描述物體世界,卻不太適合於生命體,因為他忽略說明溝通和關係。

為了說明其間差異,貝特森(1979)舉了一個踢石頭的例子。踢一顆石頭的結果可以...

【評論主題】4 對於團體凝聚力較高的團體,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團體凝聚力較高與成員更願意自我揭露有關(B)團體凝聚力高則成員不容易因為別人退出而受影響(C)團體凝聚力高則成員傾向較能在團體中冒險與嘗試(D)團

【評論內容】

※團體凝聚力及其他與治療有關的變項

  一些治療及實驗團體的研究顯示,團體凝聚力有許多與團體治療過程明顯相關的重要影響。例如,有凝聚力團體和沒凝聚力團體相較下,成員有下列的不同:

1.較努力去影響團體中的其他成員。

2.較開放地接受團體中其他成員對自己的影響。

3.較願去傾聽別人,且更能接納別人。

4.在團體中較有安全感,且更能紓解其緊張。

5.較能從容地參與團體。

6.自我坦露更多。

7.較維護團體的規範,並且會對偏離團體規範的人施予壓力。

8.當一個成員退出團體時,較不會被感染而想離開團體。

資料來源: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Yalom (p66)

【評論主題】30. 下列有關智力理論的學者與其貢獻的配對,何者是錯的?(A)比奈(A. Binet):比西量表 (B)韋克斯勒(D. Wechsler):離差智商(C)推孟(L. Terman):斯比量表 (D)

【評論內容】智力二因論(Two-factor theory)(1)代表人物:斯皮曼(C.E.Spearman ,1863~1945)(2)理論要點:智力包含兩個因素:

【評論主題】63. 對於變通性評量(alternative assessment)的描述,下列何者為非?(A)實作評量是變通性評量的一種(B)評量問題常來自於生活中的挑戰(C)行為表現的評量是變通性評量的一種(D

【評論內容】變通性評量:係指傳統評量以外的另類評量,強調教學與評量應密切配合,並以思考及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作為教學與評量的目標。

【評論主題】下列何者之理論的主要概念強調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the self),認為這種從原生家庭中分化的過程,使得個體得以承擔其思想、 感受、知覺及行動上的個人責任?(A)Bowen

【評論內容】

「自我分化」是鮑文理論中的重要基礎,既是內在精神也是人際的一個概念。「自我分化」大致等同「自我力量」(ego strength),指的是思考和回應(而不是自發反應)內外在情緒壓力的能力(Kerrn& Bowen, 1988);也就是即使處於焦慮狀態時,仍能保持彈性及理性行動的能力。

  自我未分化的人很容易陷入情緒化。他們的生活常會受到對於週遭事物的情感反應所主宰。相反地,自我分化的人有能力平衡自己的思考及感情,能夠擁有強烈的情緒和自發性,卻也同時具有自制力以及對抗情緒衝動的能力。

  相形之下,自我未能分化的個人常會以順服或反抗態度對他人作出衝動性回應。他們覺得自己難以維持自主性,尤其面對焦慮議題時。有人問他們相信與...

【評論主題】11 家族治療理論與傳統之心理諮商模式,對問題的看法最大的不同是下列何者?(A)家族治療理論將問題看成是循環性因果,傳統之心理諮商模式將問題看成是線性因果關係(B)家族治療理論著重改變每個家庭成員之內

【評論內容】

循環性因果關係(Circular Causality)

家庭治療出現以前,心理病理學的解釋大都依據直線型模式:包括醫療、心理動力、行為取向等;藉由過去發生的事件,例如疾病、情緒衝突,或學習史等探討問題的成因。貝特森提出「循環性」概念以協助改變對於心理病理學的思考方式,「由過去事件引發」轉而認為問題的發生是持續進行的循環性回饋環路的一部份。

「直線因果關係」(linearncausality)建基於牛頓模式,認為宇宙就像是一張撞球桌,桌上的球沒有特定方向隨意滾動。貝特森認為雖然直線性因果關係論適合用來描述物體世界,卻不太適合於生命體,因為他忽略說明溝通和關係。

為了說明其間差異,貝特森(1979)舉了一個踢石頭的例子。踢一顆石頭的結果可以...

【評論主題】38 根據Atkinson(2004),從多元文化角度進行團體諮商,所欲傳達的最重要目的或價值為何?(A)對弱勢或少數族群的重視(B)對個別差異的重視(C)不同成員的相同問題,所代表的嚴重性可能不同(

【評論內容】

※多元文化團體諮商的觀點

  多元文化諮商挑戰了「個人的問題僅出在個人身上」的想法。突破這種「責備受害者」的想法,多元文化的思想強調人類行為背後的社會和文化脈絡,也強調人在情境中的道理。團體工作者必須瞭解到的一點是,許多問題是來自於個人本身之外的-如偏見和種族歧視-而不是僅出在個人本身而已。如果工作者想有效地處理好文化的干擾,就必須充當許多非傳統性的角色,像是倡導者、教導者、顧問、改變媒介、支持者、協助者、療癒系統,或是勸告者(Atkinson, 2004)

KEY:要了解Atkinson(2004)對於多元文化團體諮商的觀點

資料來源:團體諮商:理論與實務 Corey (p13)

【評論主題】4 對於團體凝聚力較高的團體,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團體凝聚力較高與成員更願意自我揭露有關(B)團體凝聚力高則成員不容易因為別人退出而受影響(C)團體凝聚力高則成員傾向較能在團體中冒險與嘗試(D)團

【評論內容】

※團體凝聚力及其他與治療有關的變項

  一些治療及實驗團體的研究顯示,團體凝聚力有許多與團體治療過程明顯相關的重要影響。例如,有凝聚力團體和沒凝聚力團體相較下,成員有下列的不同:

1.較努力去影響團體中的其他成員。

2.較開放地接受團體中其他成員對自己的影響。

3.較願去傾聽別人,且更能接納別人。

4.在團體中較有安全感,且更能紓解其緊張。

5.較能從容地參與團體。

6.自我坦露更多。

7.較維護團體的規範,並且會對偏離團體規範的人施予壓力。

8.當一個成員退出團體時,較不會被感染而想離開團體。

資料來源: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Yalom (p66)

【評論主題】父母在有壓力的情境之下,將小孩拉入關係中以減少焦慮,在Bowen 的多世代家庭治療中,這樣的現象稱為什麼?(A)自我分化 (B)三角關係 (C)代間傳遞 (D)情緒截斷

【評論內容】

(D)情緒截斷

「情緒切斷」描述的是不同世代的家人處理焦慮的方式。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緒融合程度越高,出現「情緒切斷」的可能性越大。有些人藉著搬離家庭以保持距離,有些人則選擇情緒疏離,避免私下交談或在有第三者在場的場合裡把自己孤立起來。

 尼可(1986)提到有些人會誤將情緒切斷視為是成熟的表現:

「我們習慣將離開父母視為是一種長大成人的跡象,並且以脫離家庭情感連結作為衡量成熟度的依據。但是大多數人對於自己的家庭仍然會做出各種不同的反應,彷彿他們具有輻射性且能承受極大的苦痛。只有一樣東西能奪走超人的神奇力量——「氪」,來自家鄉星球的一小塊東西。為數眾多的成年男女,在短暫返家探視或父母來訪之後,都會同樣變得無助。(p190)」

 

nnnnnnnnn

資料來源:家族治療(第九版),譯者:劉瓊瑛 p181

【評論主題】父母在有壓力的情境之下,將小孩拉入關係中以減少焦慮,在Bowen 的多世代家庭治療中,這樣的現象稱為什麼?(A)自我分化 (B)三角關係 (C)代間傳遞 (D)情緒截斷

【評論內容】

(B)三角關係 

請你花一點點時間想想看目前自己生命中最棘手的關係是什麼。這關係絕對涉及一個或更多的第三者。基本上,所有關係都會受到第三者的影響,而此第三者可能是親戚、朋友或甚至只是記憶中的人(事物)。

三角關係的主要影響來源是焦慮感(Guerin, Fogarty, Fay, & Kautto, 1996)。人們焦慮感升高時,就會體察到自己更需要較親密的情緒關係——或面對他人的施壓時,可望拉大關係距離的需求。人們越受到焦慮感的驅使,對於彼此之間的容忍度就會越低,也容易因彼此之間的差異而更分裂。

兩個人之間若出現問題而一直無法解決,就必定難以一起討論某些事情。為什麼討論這些惱怒的事情只會帶來傷害與生氣?往往到了最後,...

【評論主題】父母在有壓力的情境之下,將小孩拉入關係中以減少焦慮,在Bowen 的多世代家庭治療中,這樣的現象稱為什麼?(A)自我分化 (B)三角關係 (C)代間傳遞 (D)情緒截斷

【評論內容】

(A)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是鮑文理論中的重要基礎,既是內在精神也是人際的一個概念。「自我分化」大致等同「自我力量」(ego strength),指的是思考和回應(而不是自發反應)內外在情緒壓力的能力(Kerr & Bowen, 1988);也就是即使處於焦慮狀態時,仍能保持彈性及理性行動的能力。

  自我未分化的人很容易陷入情緒化。他們的生活常會受到對於週遭事物的情感反應所主宰。相反地,自我分化的人有能力平衡自己的思考及感情,能夠擁有強烈的情緒和自發性,卻也同時具有自制力以及對抗情緒衝動的能力。

  相形之下,自我未能分化的個人常會以順服或反抗態度對他人作出衝動性回應。他們覺得自己難以維持自主性,尤其面對焦慮議題時。有人...

【評論主題】下列何者錯誤?(A)包文的家族治療中認為自我分化最低的小孩,最容易離家時最痛苦,也容易選擇家庭分化差的人為伴侶(B)結構派家族治療的米紐慶認為症狀被視為家庭衝突的解除者,將家人注意力從基本的家庭壓力中

【評論內容】

家庭生命週期階段(The Stages of the Family Life Cycle)

n

家庭生命週期階段

n n

轉換的情緒歷程:關鍵原則

n n

欲進到下一個階段,家庭系統必要的次級改變

n n

離家:單身的年輕人

n n

接受自己必須承擔的情緒及經濟責任

n n

1.n 與原生家庭的自我分化

n

2.n 建立親密的同儕關係

n

3.n 建立工作及經濟的獨立能力

n n

因結婚而進入家庭:新婚夫妻

n n

投入新系統

n n

1. 建立婚姻系統

n

2. 與原生家庭和朋友建立新關係(加入配偶)

n n

有年幼自女的家庭

n n

接受新的成員加入家庭

n n

1. 調整婚姻系統,讓孩子有加入的空間

n

2. 增加養育子女、經濟和家務的任務

n

3....

【評論主題】39 關於主要家庭系統治療理論之原創者及其核心概念,下列配對何者正確?(A)Bowen: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the self) (B)Minuchin:回饋小組(the r

【評論內容】

      「自我分化」是鮑文理論中的重要基礎,既是內在精神也是人際的一個概念。 「自我分化」大致等同「自我力量」(ego strength),指的是思考和回應(而不是自發反應)內外在情緒壓力的能力(Kerr & Bowen, 1988);也就是即使處於焦慮狀態時,仍能保持彈性及理性行動的能力。

   自我未分化的人很容易陷入情緒化。他們的生活常會受到對於週遭事物的情感反應所主宰。相反地,自我分化的人有能力平衡自己的思考及感情,能夠擁有強烈的情緒和自發性,卻也同時具有自制力以及對抗情緒衝動的能力。

   相形之下,自我未能分化的個人常會以順服或反抗態度對他人作出衝動性回應。他們覺得自己難以維持自主性,尤其面對焦慮議題時。...

【評論主題】16 下列那一個系統理論者在其治療目標中特別強調自我分化的重要性?(A)M. Bowen (B)V. Satir (C)C. Whitaker(D) S. Minuchin

【評論內容】

「自我分化」是鮑文理論中的重要基礎,既是內在精神也是人際的一個概念。「自我分化」大致等同「自我力量」(ego strength),指的是思考和回應(而不是自發反應)內外在情緒壓力的能力(Kerr & Bowen, 1988);也就是即使處於焦慮狀態時,仍能保持彈性及理性行動的能力。

  自我未分化的人很容易陷入情緒化。他們的生活常會受到對於週遭事物的情感反應所主宰。相反地,自我分化的人有能力平衡自己的思考及感情,能夠擁有強烈的情緒和自發性,卻也同時具有自制力以及對抗情緒衝動的能力。

  相形之下,自我未能分化的個人常會以順服或反抗態度對他人作出衝動性回應。他們覺得自己難以維持自主性,尤其面對焦慮議題時。有人問他們相信與...

【評論主題】41. 畢業 :______________

【評論內容】

「自我分化」是鮑文理論中的重要基礎,既是內在精神也是人際的一個概念。「自我分化」大致等同「自我力量」(ego strength),指的是思考和回應(而不是自發反應)內外在情緒壓力的能力(Kerr & Bowen, 1988);也就是即使處於焦慮狀態時,仍能保持彈性及理性行動的能力。

  自我未分化的人很容易陷入情緒化。他們的生活常會受到對於週遭事物的情感反應所主宰。相反地,自我分化的人有能力平衡自己的思考及感情,能夠擁有強烈的情緒和自發性,卻也同時具有自制力以及對抗情緒衝動的能力。

  相形之下,自我未能分化的個人常會以順服或反抗態度對他人作出衝動性回應。他們覺得自己難以維持自主性,尤其面對焦慮議題時。有人問他們相信與...

【評論主題】2. SHAKESPEARE

【評論內容】

「自我分化」是鮑文理論中的重要基礎,既是內在精神也是人際的一個概念。「自我分化」大致等同「自我力量」(ego strength),指的是思考和回應(而不是自發反應)內外在情緒壓力的能力(Kerr & Bowen, 1988);也就是即使處於焦慮狀態時,仍能保持彈性及理性行動的能力。

  自我未分化的人很容易陷入情緒化。他們的生活常會受到對於週遭事物的情感反應所主宰。相反地,自我分化的人有能力平衡自己的思考及感情,能夠擁有強烈的情緒和自發性,卻也同時具有自制力以及對抗情緒衝動的能力。

  相形之下,自我未能分化的個人常會以順服或反抗態度對他人作出衝動性回應。他們覺得自己難以維持自主性,尤其面對焦慮議題時。有人問他們相信與...

【評論主題】包文(Bowen)提出在有壓力的情境下,兩人關係常會引進第三人來減低焦慮與增進穩定性;這雖然可以在兩人之間減輕情緒壓力,但因潛伏的衝突未浮上檯面,長期而言會造成惡化,上述這種現象稱為:(A) 自我分化

【評論內容】

(B) 三角關係(triangulation) 

請你花一點點時間想想看目前自己生命中最棘手的關係是什麼。這關係絕對涉及一個或更多的第三者。基本上,所有關係都會受到第三者的影響,而此第三者可能是親戚、朋友或甚至只是記憶中的人(事物)。

  三角關係的主要影響來源是焦慮感(Guerin, Fogarty, Fay, & Kautto, 1996)。人們焦慮感升高時,就會體察到自己更需要較親密的情緒關係——或面對他人的施壓時,可望拉大關係距離的需求。人們越受到焦慮感的驅使,對於彼此之間的容忍度就會越低,也容易因彼此之間的差異而更分裂。

  兩個人之間若出現問題而一直無法解決,就必定難以一起討論某些事情。為什麼討論這些惱怒的事情只會帶來傷害與生氣?...

【評論主題】包文(Bowen)提出在有壓力的情境下,兩人關係常會引進第三人來減低焦慮與增進穩定性;這雖然可以在兩人之間減輕情緒壓力,但因潛伏的衝突未浮上檯面,長期而言會造成惡化,上述這種現象稱為:(A) 自我分化

【評論內容】

「自我分化」是鮑文理論中的重要基礎,既是內在精神也是人際的一個概念。「自我分化」大致等同「自我力量」(ego strength),指的是思考和回應(而不是自發反應)內外在情緒壓力的能力(Kerr & Bowen, 1988);也就是即使處於焦慮狀態時,仍能保持彈性及理性行動的能力。

  自我未分化的人很容易陷入情緒化。他們的生活常會受到對於週遭事物的情感反應所主宰。相反地,自我分化的人有能力平衡自己的思考及感情,能夠擁有強烈的情緒和自發性,卻也同時具有自制力以及對抗情緒衝動的能力。

  相形之下,自我未能分化的個人常會以順服或反抗態度對他人作出衝動性回應。他們覺得自己難以維持自主性,尤其面對焦慮議題時。有人問他們相信與...

【評論主題】2.寫出下列化合物的分子結構。(8分)【題組】(1) 二甲基環戊烷

【評論內容】標籤理論:是象徵互動論的分支,主張對偏差的分析,應從偏差者轉移至偏差行為,並重視社會反應對偏差者的自我認同產生的深遠影響。

【評論主題】10.「增強式訓練」主要是用以訓練 18 。

【評論內容】※避免聚焦於症狀    在傳統治療中,治療者花很多時間聚焦在病症上,問當事人有何感受,以及為何他們會感到不做不行。聚焦在過去是「保護」當事人免於去面對目前真實的不滿意關係,而聚焦在症狀上所做的也是同一件事。Glasser說,那一些罹患身心症的人,常以為只要去除這些惱人的症狀,他們就能重獲快樂!個人常自己以為憂鬱或痛苦,是由發生在他們身上事件所造成的經驗而帶來的,他們很抗拒這些痛苦事實上是由自己所選擇的「完整行為」造成的。所以這些症狀可視為是身體對他們所選擇的無法滿足需求之行為所發出的警訊!現實治療者盡可能地不與當事人花很多時間談症狀,因為只要當事人願意改善任何一個無法滿足需求的關係,或基本需求的挫折,那...

【評論主題】【題組】 ⑷烏龍茶

【評論內容】

在生命最後的十五年當中,Rogers將個人中心取向的觀念應用到世界和平上,他訓練政策制定者、領導者及陷入衝突的團體。或許他最大的熱情在於減少所有人際之間的對立和緊張,並致力達成世界和平,也因此他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Corey p.196

【評論主題】二、請說明 transfer RNA 如何生合成及進行轉錄後修飾。(14 分)

【評論內容】

★角色互換(role reversal)

      被視為是心理劇中最具力量的工具之一,是透過另一個人的眼睛來看自身。在角色互換中,主角呈現出其劇中所描寫的另一個性格的部分。例如:父親可以扮演女兒的部分,女兒則扮演父親,藉著角色互換,人們可以跳出自己的參照框架,演出他們很少給其他人看的另一面(Moreno etal. 2000)。 一旦將經驗轉化爲演出建立,導演可能希望主角使用這個技術:

(1)能更好的演出他對另一個性格是如何想像或記憶,以及

(2)能更完整的了解另一個人的觀點或處境。

      藉由與其心理劇中重要人物的角色對換,主角能夠對他人的處境形成有意義的情緒與認知上的洞察力。此技術建立對他人的同理心。

      在設立一場景時,...

【評論主題】五、“RNA interference”現象已被廣泛應用於生物技術研究的各種領域,包含基因功能探討、抗病毒、抗癌等;而其於實際的應用上,最需要的關鍵技術之一,即為運送系統(delivery syste

【評論內容】

★未來投射(future projection)

      未來投射的技術幫助團體成員表達與澄清他們對未來的關心。在未來投射中,一件期待的事件被帶到此時此刻並演出。這些關心可能包含的希望與願望、對明天的恐懼、對生活提供指引的目標。成員創造一個未來的時刻與被選出來的人,將此事件帶到現在,而對問題有新的觀點。成員不是演出他們希望情境將會理想地發生的方式,就是演出他們最害怕的結果。

      Zerka Moreno(1983)指出,未來(future)在治療實務中通常是一個被忽略的面向。當心理劇的參與者將預期的事件演出,就像在此時此刻發生般,他們增加了對可能選項的覺察。對未來可能遭遇的排演,並有建設性與具體的回饋,對那些想要在生活中能更有效...

【評論主題】二、試說明教師權威的種類,並申述其運用的規準。(25 分)

【評論內容】

★角色互換(role reversal)

      被視為是心理劇中最具力量的工具之一,是透過另一個人的眼睛來看自身。在角色互換中,主角呈現出其劇中所描寫的另一個性格的部分。例如:父親可以扮演女兒的部分,女兒則扮演父親,藉著角色互換,人們可以跳出自己的參照框架,演出他們很少給其他人看的另一面(Moreno etal. 2000)。 一旦將經驗轉化爲演出建立,導演可能希望主角使用這個技術:

(1)能更好的演出他對另一個性格是如何想像或記憶,以及

(2)能更完整的了解另一個人的觀點或處境。

      藉由與其心理劇中重要人物的角色對換,主角能夠對他人的處境形成有意義的情緒與認知上的洞察力。此技術建立對他人的同理心。

      在設立一場景時,...

【評論主題】1 家庭生命週期的第一個里程碑(milestone)是:(A)離開原生家庭(B)建立新形成的家庭(C)開始轉變要做父母(D)第一個小孩出生

【評論內容】

家庭生命週期階段(The Stages of the Family Life Cycle)

n

家庭生命週期階段

n n

轉換的情緒歷程:關鍵原則

n n

欲進到下一個階段,家庭系統必要的次級改變

n n

離家:單身的年輕人

n n

接受自己必須承擔的情緒及經濟責任

n n

1.n 與原生家庭的自我分化

n

2.n 建立親密的同儕關係

n

3.n 建立工作及經濟的獨立能力

n n

因結婚而進入家庭:新婚夫妻

n n

投入新系統

n n

1. 建立婚姻系統

n

2. 與原生家庭和朋友建立新關係(加入配偶)

n n

有年幼自女的家庭

n n

接受新的成員加入家庭

n n

1. 調整婚姻系統,讓孩子有加入的空間

n

2. 增加養育子女、經濟和家務的任務

n

3....

【評論主題】1 家庭生命週期的第一個里程碑(milestone)是:(A)離開原生家庭(B)建立新形成的家庭(C)開始轉變要做父母(D)第一個小孩出生

【評論內容】

ln家庭生命週期階段(The Stages of the Family Life Cycle)

n

家庭生命週期階段

n n

轉換的情緒歷程:關鍵原則

n n

欲進到下一個階段,家庭系統必要的次級改變

n n

1.離家:單身的年輕人

n n

接受自己必須承擔的情緒及經濟責任

n n

1.n 與原生家庭的自我分化

n

2.n 建立親密的同儕關係

n

3.n 建立工作及經濟的獨立能力

n n

2.因結婚而進入家庭:新婚夫妻

n n

投入新系統

n n

1. 建立婚姻系統

n

2. 與原生家庭和朋友建立新關係(加入配偶)

n n

3.有年幼自女的家庭

n n

接受新的成員加入家庭

n n

1. 調整婚姻系統,讓孩子有加入的空間

n

2. 增加養育子女、經濟和家...

【評論主題】二、依「消防機關災害現場人命救助作業原則」,現場救災指揮站之工作項目內容為何?(25 分)

【評論內容】※普力馬克(霹靂馬)原則(Premack's principle):由普力馬克(Premack,1959)提出,只對任何有機體而言,都存在一種增強階層,位於階層頂端的增強行為是有機體最有可能去從事的活動。階層中的任何活動,可藉著位居其上的活動來增強其發生率,而它本身也可增強位居其下的活動。因此,我們可以使用個體最想從事的活動作為增強物,來增加個體較不喜歡或較少從事的活動。也就是說,想要取得某些想要的事物,就必須先完成比較不想要的事物。例如,教師可能會說:「只要你完成你的工作,你就可以到外面玩」或「只要你們整理好活動計畫,我就會告訴你們一個故事」;兒童喜歡看卡通不喜歡做功課,媽媽就會告訴小孩:「做完功課以後就可以看電視卡通。」這些都是普力馬克原則的範例。普力馬克原則有時又稱為「老祖母規則」(Grandma's Rule),這是來自古老的說法:「吃完你的蔬菜,你就可以玩耍」。

【評論主題】一、Traduzca los siguientes textos del español al chino.【題組】1. En 1991 la UE creó un Comité Consultivo

【評論內容】第十一條國民基本教育應視社會發展需要延長其年限;其實施另以法律定之。

【評論主題】8.使用大樣本的時機為:(A)呈現無法控制的變項很少時 (B)當預期變項間的差異或相關很大時 (C)當母群研究的變項甚為異質時 (D)當研究的依變項在測量的信度較高時

【評論內容】母群體的異質性很大時,樣本人數夠多才具代表性。如某資優班學生智商均為130,任取一人足以代表資優班,而另一班卻是資優班與技藝班合併,則為抽樣樣本須較大樣本,才具有代表性。

【評論主題】23. 家族治療理論與傳統之心理諮商模式,對問題的看法最大的不同是: (A)家族治療理論將問題看成是循環性因果,傳統之心理諮商模式將問題看成是線性因果關係 (B)家族治療理論著重改變每個家庭成員之內在

【評論內容】

循環性因果關係(Circular Causality)

家庭治療出現以前,心理病理學的解釋大都依據直線型模式:包括醫療、心理動力、行為取向等;藉由過去發生的事件,例如疾病、情緒衝突,或學習史等探討問題的成因。貝特森提出「循環性」概念以協助改變對於心理病理學的思考方式,「由過去事件引發」轉而認為問題的發生是持續進行的循環性回饋環路的一部份。

「直線因果關係」(linearncausality)建基於牛頓模式,認為宇宙就像是一張撞球桌,桌上的球沒有特定方向隨意滾動。貝特森認為雖然直線性因果關係論適合用來描述物體世界,卻不太適合於生命體,因為他忽略說明溝通和關係。

為了說明其間差異,貝特森(1979)舉了一個踢石頭的例子。踢一顆石頭的結果可以...

【評論主題】下列哪一個理論較強調『形象與背景』的觀念?(A)完形理論(B)現實治療理論(C)個人中心諮商理論(D)阿德勒治療理論。

【評論內容】

※整體觀

  Gestalt是德文,意思為一個整體或完形,或是一種不可分隔的形式,任何分割均會破壞它的本質。所有的本質被視為統整且一致的,而整體不等於部分的總和。完形治療者感興趣的是人的整體性,並不會對某個人特殊的層面有較高的評價。完形治療注意當事人的思緒、感覺、行為、身體、各種記憶及夢。強調影像(figure)[在此一瞬間,當事人的經驗範圍內最顯著的部分]或背景(ground)[當事人尚未能覺察到的部分]。從當事人的身體姿勢、語調、音量、態度舉止及其他非口語行為中可找到線索,這些通常被完形治療者稱為「渴望被知道」因此浮上檯面。強調的是人的整合、部分如何連結為一體,以及個人如何與環境接觸並加以整合等。

【評論主題】72.實施生涯諮商中,為協助當事人預測未來的職業選擇,可使用以下哪一項諮商技巧?(A)幻遊 (B)價值澄清 (C)認知重建 (D)職業家族樹

【評論內容】

一、引導:在這個階段,一方面要讓受試者瞭解幻想技術的梗概,另一方面是讓諮商師試探此法是否適用於現在的對象。

二、放鬆:放鬆的目的,是讓受輔者的身心狀態在諮商員的引導下,進入一種安適、平靜、放鬆的境界,才能讓心像遨翔乎杳冥之上。

三、幻遊:分成靜默式與交談式兩種。靜默式幻遊是緊跟著放鬆而來,此時受輔者或團體成員是在一種身心鬆弛的狀態,隨著諮商員清緩低柔的語調,引導受輔者進入冥想的情境。交談式幻遊則類似於諮商情境中的對談,實施之前如果受輔者的思緒、心情都相當平穩,可以不必進行放鬆練習。

四、歸返:讓當事人重新回到此時此地的現場。

五、討論:由諮商員提供一個支持性的氣氛,讓參與者將幻遊中的經驗及印象詳細的披瀝出來(金樹人,民86)。

【評論主題】60.MBTI 此一心理測驗的理論背景代表人物是誰?(A) Freud (B) Jung (C) Rogers (D) Adler

【評論內容】以榮格的《人格分類》理論為基礎,美國的心理學家Katherine Cook Briggs (1875-1968) 和她的心理學家女兒Isabel Briggs Myers根據她們對於人類性格差異的長期觀察和研究,提出了影響大腦作出決定的第四因素:生活方式。綜合榮格的人格分類學說形成MBTI。MBTI是一種迫選型、自我報告式的性格評估理論模型,用以衡量和描述人們在獲取信息、作出決策、對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動規律和性格類型。通過MBTI模型,性格和職業之間的聯系得到了比較清晰地闡釋。比如到達一定傾向度的NT型更適合做研究開發類職業,而不是從事銷售或客服。到達一定傾向度的STJ更適合從事管理行政類職業,而不適合藝術、設計類職業...經過70多年的實踐和發展,MBTI現在已經廣泛應用到心理學測量,企業招聘選聘、內部人才盤點及規劃、職業測試等眾多領域。資料來源http://www.apesk.com/mbti/dati_tw.asp

【評論主題】5. 「小說中的中心人物,往往被作者以誇張的筆法,特別突顯出其性格者」,此為奧波特(Allport)所主張何種人格特質?(A)中心特質 (B)次要特質(C)表面特質 (D)首要特質。

【評論內容】

人格心理學 黃堅厚 p210

 

Allport認為特質是人格的元素,是決定個體行為的基本因素。他將特質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並且也曾試圖探尋特質的數量,所以他被視為特質論者。

 

同時他不贊同個體完全由內在驅力所左右的看法(心理分析論),也不贊同個體完全受制於環境(行為學派),而認為個體本身有其自主性。甚至他在1961年修訂對「人格」的定義時,將末句中「對環境的適應」去掉,因此他也被視為人本主義論者。

 

Allport很重視「自我」的功能,雖然他為了使其對「自我」的看法不致和其他學者的意見相混淆,另創「統我」(Proprium)一詞,但在其論及人格發展時,主要就是在指出各年齡階段自我功能的表現,許多人將Allport列為「自我心理」學者,也不是沒有依據的。

【評論主題】37. 一個人將欲對他人所做的行為施加在自己身上是Perls所稱抗拒接觸方法中的哪一種?(A)內射 (B)投射 (C)迴射 (D)轉向

【評論內容】

完形治療中會出現的主要抗拒接觸方式:

※內攝(introjection)

指不加思索,未加以消化使之適合自己,就接受他人的信念及標準。這些內攝的材料尚未經分析及重組,故與我們並不相容。進行內攝時,我們是被動地吞入環境所提供的東西,而不花時間弄清楚什麼才是我們想要及需要的。我們若一直停留在這個階段,則能量便會用在不斷吞取外界事物上,深信權威者對自己最了解,他會幫我們做最好的安排,因此不敢自己拿定主意、做安排。

 

※回攝(retroflection)

指把想要對別人做的事,轉回對自己做,或者想要把想要別人對我們做的事,轉為自己對著自己做。迴攝歷程是經驗循環中行動階段的主要干擾,通常伴有大量的焦慮。習慣使用迴攝是因害怕會出現...

【評論主題】77. 對於心理劇的描述何者有誤?(A)由Moreno 創立 (B)自發性和創造性是健康生活和心理劇的核心成份 (C)心理劇中導演的工作是教導配角怎麼演出各自的角色 (D)心理劇的信條是每件事情均發生

【評論內容】

★心理劇由Moreno 創立 

      心理劇是J. L. Moreno(1889-1974)於1930年代中期所創,由其妻子Zerka Toeman Moreno,以及許多的跟隨者延續發展而成。心理劇將想像的事物、直覺的念頭、身體的行動與不同的戲劇技巧編制一起,探索廣泛的心理問題。J. L. Moreno不相信口語是接近心靈的最佳方法。他尋找人類發展更為根本的層面。發現就在語言隱含層面中的行動與互動。行動能被研究,且受即興的繼續形勢所影響。

資料來源:團體諮商:理論與實務 Corey (p197)

【評論主題】28. 下列有關在心理劇治療過程中導演、主角、輔角和觀眾的敘述何者錯誤?(A)主角是治療師的助手 (B)輔角也可以是被治療的當事人(C)觀眾也是被治療的當事人(D)導演是主要的治療師。

【評論內容】

★主角(protagonist)

      主角是心理劇演出的焦點-主角呈現了被探索的問題。當成員彼此互動時,其中一名團體成員可能提出一項議題。如果他本人、治療師、團體都同意進行心理劇的探索,而議題對其最有意義的成員,通常就成為接下來將進行的心理劇主角。主角,是當他或她成為心理劇焦點演員時所呈現的角色。這個角色雖然可能由治療師或團體提議,但卻是自願的。一般而言,重要的是當揭露的要求逐漸增加時,成員仍可以自由地婉拒參與。

      主角選擇想要探索的事件。他或她與導演協商,從過去或未來或現在的其他時刻選擇一場景,而這個場景就像在此時此地正在發生般地被演出。以過去的事件來說,不需要去回憶正確的細節或話語,而是去描繪...

【評論主題】以下有關Bowen家庭治療之敘述何者有誤?(A)源自於情感取向治療學派(B)稱為跨世代家庭治療(C)自我分化是其理論核心(D)其發展是從精神分裂當事人家庭而來

【評論內容】

(D)其發展是從精神分裂當事人家庭而來 

鮑文於1946至1954年間,在梅寧格診所擔任精神科醫師時,開始對家庭的研究產生興趣。他的關注焦點轉向精神分裂症這個謎團時,非常震驚於病人和母親之間強烈的情緒敏。有人將這種反應性稱為「共生」(symbioses),就好像是某種寄生物的變種。鮑文只把它視為是一種自然過程的跨大現象,所有關係中都可能出現這種情緒反應,而這只是其中比較強烈的一種關係!

 

1954年,鮑文轉到國立心理衛生研究院工作,他著手進行一項研究計畫,安排全家人(包括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家人)一起住院。他發現媽媽和這個情緒困擾的子女之間的強烈情緒連結,絕對會牽涉到整個家庭。問題的核心就在於焦慮的依附關係(anxious attachme...

【評論主題】下列何者不是完形治療法中抗拒接觸的形式?(A)回攝(retroflection)(B)融合(confluence)(C)投射(projection)(D)否認(denial)

【評論內容】

(A)回攝(retroflection) 

指把想要對別人做的事,轉回對自己做,或者想要把想要別人對我們做的事,轉為自己對著自己做。迴攝歷程是經驗循環中行動階段的主要干擾,通常伴有大量的焦慮。習慣使用迴攝是因害怕會出現難堪場面、感到罪惡與怨恨等心情,而不敢對外界做出具體反應。例如,我們痛罵自己與傷害自己,常是因為害怕對別人攻擊的可怕後果,才轉而攻擊自己。迴攝常造成憂鬱與身心疾患。一般而言,這些不正常的功能運作形式,並非個人所能覺察到的。而完形治療的部分過程,就在協助我們發現能自我調節的系統,使我們能更真誠地面對這個世界。

(B)融合(confluence) 

又稱混淆,意指自己與環境區分不清。當我們努力與人們融洽相處時,我們...

【評論主題】「以一種精神混亂的歷程,使人無法保持持續性的接觸」是Perls 提到的「抗拒接觸」的哪一種?(A)內化 (B)迴射 (C)混淆 (D)解離

【評論內容】

※解離(deflection)

是種混亂的過程,因此難以維繫持續性的接觸。解離是指人們意圖經由過度的幽默、抽象個概括、問問題而不表達自己的想法等等,來避免接觸。不斷地說、只談論別人、拖泥帶水的而不是直接的說,以一種相當不一致的基礎來與環境互動,均是種解離,會讓自己產生情緒的耗竭。

【評論主題】62.在諮商輔導的理論中,下列何者是阿德勒治療學派的理論重心,也是其視之為所有人類的正常心態,也是人類奮鬥向上的原動力。 (A) 自信心 (B)自卑感 (C) 自尊 (D)自大。

【評論內容】

★自卑與超越

嬰兒有可能在出生時就感受到自卑。

對Adler而言,自卑感是生命中取得成就的動力。

除非發展成情節,自卑並非人性弱點。

父母與兄姊都比這個孩子在身形上大很多,較有力量且較為獨立。

終其一生,個人掙扎於達到生命的歸屬,致力趨於完美與完成任務。

當一個孩子超越自卑走向優越或完美時,有三個可能危及其自信與社會興趣發展的因素:

一、生理障礙:器官之缺損與童年罹病所致。

二、驕寵:驕寵的孩子可能期待不勞而獲,且可能沒有發展出驅動自己獨立自主與克服自卑的推動力。

       (一)過度溺愛    (二)過度跋扈   (三)過度寬容   (四)過度保護

       研究四種嬌寵的類型,增進我們對此更深入的了解。

       受到忽視或自...

【評論主題】下列何者「不是」歐文.亞隆(I.D. Yalom) 所認為的團體心理治療之療效因子?(A)灌輸希望(instillation of hope) (B)利他主義(altruism) (C)普同感(uni

【評論內容】

★灌輸希望(instillation of hope) 

      希望的灌輸和維持,對所有心理治療都是重要的。「希望」不僅讓病人繼續治療,使其他療效因子發生作用,而且對於治療方法的信心本身就具有治療效果。幾個研究報告顯示,治療前對求助的高度期待,與正向的治療結果有顯著的正相關。大量資料皆記載,信念治療法與安慰劑治療都極有效-這些就是全然利用希望與篤信的治療法。

      團體治療師必須盡一切努力來提升病人對於團體治療療效的信心,藉此使此因子的效能能完全發揮。此項任務始於團體開始前,在團體的行前介紹中,治療師不但增強病人的正向期待,去除負向的偏見,也對團體的治療性質作清楚且有力的說明。

      團體治療的進展並非只來自於正...

【評論主題】下列哪一項不是阿德勒學派的主要概念?(A) 行為是有目的性且是有目標導向的 (B) 當下 (C) 對現實的主觀知覺 (D) 社會興趣

【評論內容】

Adler對人格的看法很寬廣且開放,不僅視個人為整體、統整的有機體,且強調個人與所處社會互動的重要性。

Adler視人為一個創造性與目標導向的個體,所以要為自己的命運負責,看法中強調個人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延續。

Adler發表的著作中,仔細檢驗人們為了努力爭取完美或優越,而與個人的社會本能和整體社會間之衝突及互補。

這種強調個人與社會間之關係,悖離了Freud強調的生理需求為人格理論的基礎。

藉由檢視Adler個人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將會更容易理解如生活模式、社會興趣、自卑與出生序等具體Adler學派的概念。

資料來源:諮商與心理治療,Richard S. Sharf

【評論主題】詢問當事人的早期記憶,會在阿德勒學派的治療四個階段中的那一個階段使用?(A)建立合宜的治療關係(B)協助當事人形成自我了解(C)協助當事人做出新的抉擇(D)探索當事人內在的心理動力

【評論內容】

以下引用Dreikurs(1967)心理治療的四個步驟,來解釋Adler學派的心理治療與諮商。

第一個步驟是關係,整個治療過程中必須維持一種合作的關係。

第二,評估與分析個案的問題,包括討論早年回憶的分析、家庭星座與夢境。

第三,對個案評論的探討,是Adler學派很重要的看法,特別是與治療目標相關的議題。

第四個步驟,再定向(reorientation),即從個案-治療師共同合作中所得到的洞察與詮釋,協助人們發現其先前無效的信念與行為的替代方案。

【評論主題】54、依照教材本身系統分為若干段,學了第一段在學第二段循序漸進不再重複,此種教材組織方法稱為:(A)職業分析法(B)圓周組織法(C)困難分析法(D)直進組織法

【評論內容】圓周組織法:是把全部教材分為幾個單元,內容大致相同,不過逐漸擴大其範圍,並充實其內容。例如:三三制中學歷史課程,採用此法,則初中自上古史學到現代史,高中亦自上古史學到現代史,初中為一圓周,高中又為一圓周,一周比一周的範圍擴大,內容充實。

【評論主題】31.兒童內心的幻想、情緒或一些不會或較不願意以口語表達的想法,可使試著採用下列何種方式進行輔導與諮商:(A)家族治療 (B)遊戲治療 (C)行為治療 (D)閱讀治療

【評論內容】

遊戲其實就是兒童的語言呀~~~

一、遊戲治療的定義 p15

治療師普遍認為遊戲治療能讓個案宣洩負向情緒、轉移至正向情緒、透過非語言表達內在想法,並進而解決問題及重塑自我的功能,遊戲治療符合兒童發展的需求,用於處理社交上、情緒上、行為上及閱讀障礙上都十分具有效果。

美國遊戲治療協會(Association for Play Therapy, APT)於1982年在紐約創立,協會的宗旨在於「對於有需要的兒童提供以使用遊戲為主要元素的治療過程的專家,提供一個公開討論的園地」(引自Drewes, Carey & Schaefer, 2001)。

英國遊戲治療協會將遊戲治療定義為:孩童和遊戲治療師之間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童去探索過去與現在,意識的與潛意識的,且是傾向於目...

【評論主題】36.在諮商輔導的理論中,下列何者是阿德勒治療學派的理論重心,也是其視之為所有人類的正常心態,也是人類奮鬥向上的原動力?(A)自信心 (B)自卑感 (C)自尊 (D)自大

【評論內容】

★自卑與超越

嬰兒有可能在出生時就感受到自卑。

對Adler而言,自卑感是生命中取得成就的動力。

除非發展成情節,自卑並非人性弱點。

終其一生,個人掙扎於達到生命的歸屬,致力趨於完美與完成任務。

資料來源:諮商與心理治療,Richard S. Sharf

【評論主題】2.下列何者是比率變項 (ratio variable)? (A)長度 (B)溫度 (C)性別 (D)名次

【評論內容】

測量

尺度

名義(目)變數

類別尺度

順序變數

序列尺度

區間變數

等距尺度

比率變數

比例尺度

特性

1.  標示目的物而指定的數字

2.  分辨類別

1.  分辨類別

2.  只能指出等級順序

3.  比較大小、高低、長短、優劣

1.  分辨類別

2.  只能指出等級順序

3.  比較大小、高低、長短、優劣

4.  算出差距

5.  相等單位

1.  分辨類別

2.  只能指出等級順序

3.  比較大小、高低、長短、優劣

4.  算出差距

5.  算出比率(例)

簡例

性別、宗教、血型、國籍、籍貫、准考證號碼、月份、校別、身分證字號、價值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