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43.12 年國教課綱延後到 108 年實施,原訂 109 年實施的社會學習領域是否提前同步上路,受到大家關心,教育部長表示:社會領域目前已完成領綱草案,將經國教院課發會審查,7 月辦理 22 縣市公

【評論內容】

參考網址https://plainlaw.me/2014/06/24/%E8%81%BD%E8%AD%89%E6%9C%83%E3%80%81%E5%85%AC%E8%81%BD%E6%9C%83%E3%80%81%E8%AA%AA%E6%98%8E%E6%9C%83%EF%BC%8C%E5%82%BB%E5%82%BB%E6%90%9E%E4%B8%8D%E6%B8%85%E6%A5%9A%EF%BC%9F/

政府舉辦公聽會與說明會的目的只在聽而不在回答,所以程序較為寬鬆,最終決策也不受到在公聽會與說明會蒐集到的意見拘束。

【評論主題】43 根據賽蒙(H. Simon)與馬奇(J. March)的見解,下列何者不是影響團體衝突的主要因素?(A)個人認知的差異 (B)團體內的差異 (C)參與決策的需要 (D)目標的差異

【評論內容】

一、影響「團體衝突」之因素 : 一般而言,影響「團體衝突」 有三個主要因素 : (一)「參與決策的需要」 : 一個組織的次級單位之間為了「參與決策的需要」而常起衝突,「參與決策的需要」,依賽蒙(Simon)的看法有兩種因素,即 : 1.「資源的分配」 ; 2.「時間的配合」 。 (二)「目標的差異」 : 組織由於分工制度的結果,各個單位的目標集合成組織的總目標。各下級單位的工作行為自然以其本單位的利益為中心,忽略了組織的總目標與其他單位的目標,使得各單位之間變成一種絕緣狀態,彼此溝通越形困難。 (三)「個人認知的差異」 : 所謂「個人認知的差異」是指不同的個人對組織決策認知過程所發生的差異,它在一單位中發生作用時,亦會導致單位間的衝突。

【評論主題】175. 學校老師告訴班上的同學說,不隨地亂丟垃圾的人,會獲得皮卡丘戳印1枚,集滿10枚,老師會贈送皮卡丘布偶1隻。因此,全班同學努力想獲得布偶而不亂丟垃圾。請問:這是柯爾堡的道德發展理論的哪個時期?

【評論內容】

道德成規前期:

(一)避罰服從取向:恐懼懲罰,無條件服從權威者,個體認為凡是不被懲罰的行為都是好的;遭到批評、指責的行為都是壞的。n

n(二)相對功利取向:行為對錯視行為後果賞罰而定,道德是一種利益交換,希望得到比付出多,類似買賣的關係,認為得到利益就是好的。 

【評論主題】43.12 年國教課綱延後到 108 年實施,原訂 109 年實施的社會學習領域是否提前同步上路,受到大家關心,教育部長表示:社會領域目前已完成領綱草案,將經國教院課發會審查,7 月辦理 22 縣市公

【評論內容】

參考網址https://plainlaw.me/2014/06/24/%E8%81%BD%E8%AD%89%E6%9C%83%E3%80%81%E5%85%AC%E8%81%BD%E6%9C%83%E3%80%81%E8%AA%AA%E6%98%8E%E6%9C%83%EF%BC%8C%E5%82%BB%E5%82%BB%E6%90%9E%E4%B8%8D%E6%B8%85%E6%A5%9A%EF%BC%9F/

政府舉辦公聽會與說明會的目的只在聽而不在回答,所以程序較為寬鬆,最終決策也不受到在公聽會與說明會蒐集到的意見拘束。

【評論主題】6 6.仲尼曰:「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在冬夏青青;受命於天,唯舜獨也正,幸能正生,以正眾生。夫保始之徵,不懼之實。勇士一人,雄入於九軍。將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是

【評論內容】

孔子回答說:「一個人不能在流動的水面照見自己的身影而是要面向靜止的水面,只有靜止的事物才能使別的事物也靜止下來。各種樹木都受命於地,但只有松樹、柏樹無論冬夏都鬱鬱青青;每個人都受命於天,但只有虞舜道德品行最為端正。幸而他們都善於端正自己的品行,因而能端正他人的品行。保全本初時的跡象,心懷無所畏懼的膽識;勇士隻身一人,也敢稱雄於千軍萬馬。一心追逐名利而自我索求的人,尚且能夠這樣,何況那主宰天地,包藏萬物,只不過把軀體當作寓所,把耳目當作外表,掌握了自然賦予的智慧所通解的道理,而精神世界又從不曾有過衰竭的人呢!他定將選擇好日子升登最高的境界,人們將緊緊地跟隨著他。他還怎麼會把聚合眾多弟子當成一回事呢!」

【評論主題】6.初,謝安在東山居,布衣,時兄弟已有富貴者,翕集家門,傾動人物。劉夫人戲謂安曰:「大丈夫不當如此乎?」謝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世說新語.排調》)上文中,謝安曰「但恐不免耳」表達的想法應是:(

【評論內容】語譯】當初,謝安在東山居住,還是個平民百姓,當時他兄弟中有已經出仕而富貴利達的,聚集在家族中,讓人傾心而心動。謝安的妻子劉氏便開玩笑說 :「一個大丈夫不應當這樣嗎?」謝安便捏著鼻子說:「只怕避免不了呢!」(是說:當時輿論認為非謝安出仕不能安定天下,所以他擔心自己避免不了要出仕)

【評論主題】10 關於統合主義,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國家與利益團體之間的關係可以被組合為利益的代表系統(B)統合主義強調國家機關角色的主動性(C)認為國家機關的責任是保障集體利益(D)政治權力是高度分化的,分

【評論內容】

一、何謂統合主義?

統合主義是指國家通過對利益集團的調節與控制以達到國家與社會利益一致的一種社會政策;政府通過與少數法定的壟斷性的勞資團體的協商對話求得對經濟政策的一致;政府與利益團體的關係是合作性的而非對抗性的。

統合主義是指政府機構和民間社團的組合,理論基本上是建立在國家機關與利益團體(含企業與勞工團體)的關係上,研究焦點集中在國家、企業家團體(資方)及勞工團體(勞方)間利益仲裁的『三角關係』。當代各國的勞工政策都有一個從國家統合主義(state corporatism)向社會統合主義(societal corporatism)轉變的過程。社會統合主義的基本特徵是利益集團具有充分的獨立性,且與官僚機構處於對等地位。國家統合主義多...

【評論主題】

【評論內容】地方制度76條         直轄市、縣 (市) 、鄉 (鎮、市) 依法應作為而不作為,致嚴重危害公益或妨礙地方政務正常運作,其適於代行處理者,得分別由行政院、中央各該主管機關、縣政府命其於一定期限內為之;逾期仍不作為者,得代行處理。但情況急迫時,得逕予代行處理。

【評論主題】15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

【評論內容】翻譯:盜跖的手下問他說:「盜賊也有"道"嗎?」盜跖說:『怎麼會沒有!道可是無所不在的。先知能預知未來,而大盜卻能預先猜出房裡財物的收藏處,這種「知」與先知是一致的;大盜在偷東西的時候一馬當先,這和兩軍交戰時向前衝鋒的將士一樣,堪稱為「勇」;偷完東西最後才出來,也就是在保護同伴不受逮捕,這就是講義氣的「義」;判斷情況,以決定能否下手去偷,這則是「智」的表現;把偷來的贓物公平的分給同伴,叫做「仁」。如果不具備「聖、勇、義、智、仁」這五種美德,則稱不上是強梁!』這樣看來,好人如果沒有得到「聖人之道」就無法立足於社會,而盜跖沒有得到「聖人之道」就無法行竊於鄉里;然而,畢竟天下好人少而壞人多,所以聖人對天下的好處反而不如他對天下的為害了。

【評論主題】13.「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禮記.學記》)下列選項與上文旨意最接近的是:(A)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B)後生可畏

【評論內容】

良匠的兒子,想必也能學習補綴皮衣(古代工藝相近);良弓的兒子,想必也能制作畚箕;剛學駕車的小馬,都事先把小馬系在車後,而車子就在馬的前面,讓馬跟著學習。君子觀察這三件事,就可以立定求學的志向了。

【評論主題】【題組】48.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 「殺戮眾而心不服,則上位危矣」,是指當人民不畏死時,則君主之位就不保了(B)「故從其四欲,則遠者自親」,是指人民能體貼君主的想法,國家自然就會強盛(C)「能生

【評論內容】政令所以能推行,在於順應民心;政令所以廢弛,在於違背民心。人民怕憂勞,我便使他安樂;人民怕貧賤,我便使他富貴;人民怕危難,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滅 絕,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為我能使人民安樂,他們就可以為我承受憂勞;我能使人民富貴,他們就可以為我忍受貧賤;我能使人民安定,他們就可以為我承擔危 難;我能使人民生育繁息,他們也就不惜為我而犧牲了。單靠刑罰不足以使人民真正害伯,僅憑殺戮不足以使人民心悅誠服。刑罰繁重而人心不懼,法令就無法推行 了;殺戮多行而人心不服,為君者的地位就危險了。因此,滿足上述四種人民的願望,疏遠的自會親近;強行上述四種人民厭惡的事情,親近的也會叛離。由此可知,「予之於民就是取之於民」 這個原則,是治國的法寶。

【評論主題】【題組】34. 依據四位學者的發言,推測四國的人權保障問題,下列敘述何者最可能?(A)甲國生命權的保障亟待改善 (B)乙國勞工財產權未有效落實(C)丙國健康醫療資源相當缺乏 (D)丁國就業機會具有族群

【評論內容】

A政府提供的社會救助,目的是滿足人民的最低生活條件,而有尊嚴地活下去,因此應是涉及「生存權」的保障。

B乙國改善失業保險制度和興建勞工住宅,可推斷該國勞工的「工作與財產權」未能有效落實。

C丙國政府應積極介入國民健康照顧,主張政府應承攬國民健康照顧的責任,但無法判斷該國的健康醫療資源是否缺乏。

D丁國的產業結構對於原住民的工業機會造成不利影響,可推斷該國的就業機會具有族群差異。

【評論主題】33-34為題組在一場社會福利與人權保障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中,有四位不同國家的學者分別對該國的社會福利制度提出建言:甲:政府應該立法實施貧困者的社會救助政策來讓人民免於匱乏乙:改善失業保險制度和興建勞工

【評論內容】

A我國在 1970 年代以前,屬於戰後的社會救助階段,以「貧民救助」為主體;1970 ∼ 1980 年代為社會福利立法階段,以社會立法宣示保障民眾福祉,因此甲國的社會福利發展主張,與 1970 年代以前的臺灣相似。

B乙國改善失業保險制度可推斷該國的失業率可能有提高的現象,但無法判斷該國的勞動參與率變動情形;興建勞工住宅是改善勞工權益的人權保障,造成勞工無力負擔購屋貸款的原因,與失業率之間的關聯性較高。

C丙國政府應積極介入國民健康照顧,而非將問題歸咎於個人和家庭,與貧病人口是否逐年增多並沒有直接的關聯,應是屬於家庭和公共利益必須解決的問題。

D丁國引進大量的國際移工是否會影響原住民勞工的就業機會,必須了解國際移工是否取代原住民在勞動市場的角色,此與整體產業結構對原住民工作機會造成的不利影響,兩者之間的關聯性較低。

【評論主題】18.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的設立乃是「為保障人民權益,對於無資力,或因為其他原因,無法受到法律適當保護者,提供必要之法律扶助」。下列關於我國法律扶助相關制度設計敘述何者正確?(A)財團法人法律扶助

【評論內容】

A依《法律扶助法》規定,法律扶助基金會由司法院捐助經費成立,結合全臺律師,為需要法律協助,又無資力的民眾提供協助。

B基金會是依《民法》相關規定所設立之財團法人,提供民眾有關的法律服務。

C法律扶助基金會將視申請人的情況,決定是否由基金會全額負擔所有的訴訟費用,或由申請人自行負擔部分費用。

D法律扶助基金會可以協助訴訟當事人進行和解,但調解則必須由調解委員會介入處理之。

【評論主題】18.社會學家高夫曼(E. Goffman)曾提出全控機構(total institution)一概念來解釋監獄和軍隊等組織之運作。請問此一概念之內涵,最符合下列哪一項社會現象之研究主題?(A)互動異

【評論內容】

全控機構又稱總體機構、完全機構,是由Goffman所提出的概念,指涉的是一包含居住及工作的地方,而該機構對外完全封閉、對受限在於其內的參與者或居住者,擁有完全掌控以及支配的權力,高度的嚴格管制,是全控機構的主要特徵,顯著的例子便是監獄、精神病院以及軍隊。

全控機構的再社會化不論是矯治偏差行為的監獄,或是訓練要求一致整齊的軍事組織,都有以下基本特徵:首先是全面的控制,使人與其熟稔之社會環境隔離,消除原本環境對於個人的影響。再則壓制其過往社會地位以及道德價值,此即完全否定個人過去所擁有的一切角色、地位,對於過往價值的完全否認,使個人失去重心,以利進行下一階段的灌輸。三則行使嚴厲制裁,強迫受控制者接受再社會化,以期和社會規範、期待,再度接軌

【評論主題】【題組】38. 下列關於甲、乙二文運用對比寫作技巧的敘述,何者錯誤?(A) 甲文:以「為子擇師的意願」與「自己從師的意願」對比(B) 甲文:以「士大夫的態度」與「技藝工人的態度」對比(C) 乙文:以「

【評論內容】以「公卿大夫,恥為人師,至使鄉校之老人,呼以先生,則勃然動色。」一句,可知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鄉校老人,皆視「為師」為恥辱,兩者並未對比。

【評論主題】▲閱讀下文,回答第 33 – 35 題滄洲劉士玉孝廉,有書室,為狐所據。白晝與人對語,擲瓦石擊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聞其事,自往驅之。方盛陳人妖異路之理,忽簷際朗言曰:「公為官,頗

【評論內容】滄州的孝廉劉士玉,有一間書房被狐仙占據。狐仙會在白天與人說話,或用石頭瓦片攻擊往來之人,但是看不到牠的形體。知州平原董思任,是個好官。聽聞這件事後,親自前往想驅逐牠。他才正在極力說明人妖殊途的道理,忽然屋簷傳來一個洪亮的聲音說:「你擔任官吏頗愛護百姓,也不收賄,所以我不敢拿石頭丟你。但你愛民是想要有好名聲,不收賄是怕留有後患而已,所以我也不逃避你。請你停止說教吧,不要再多說自取其辱。」董思任就很狼狽的回去,悶悶不樂的感嘆了好幾天。劉家有一個女僕,非常笨拙、不靈巧,唯獨不怕狐仙,狐仙也不攻擊她。有人和狐仙對話時問起這件事。狐仙說:「她雖然是個下人,卻是個真正孝順的女人,鬼神看到都會收斂迴避,更何況是我們呢?」劉士玉就命令女僕住在那間書房,當天狐仙就離開了。

【評論主題】【題組】20. 若三詩各自反映作者的生活經歷與寫作風格,則它們最有可能是唐代何人的作品?(A) 甲:王維;乙:李白;丙:杜甫 (B) 甲:王維;乙:杜甫;丙:李白(C) 甲:李白;乙:王維;丙:杜甫

【評論內容】

(甲)由「禪宮」、「天眼」、「法界」等佛教用語,推斷應是「詩佛」王維之作 

(乙)由誇飾手法、浪漫想像之風格推斷應是浪漫派詩人李白之作 

(丙)由經歷戰亂、長年流徙之內容推斷應是社會寫實派詩人杜甫之作。

【評論主題】▲閱讀下文,回答第 19 – 20 題 甲、龍鍾一老翁,徐步謁禪宮。欲問義心義,________ 。山河天眼裡,世界法身中。莫怪銷炎熱,能生大地風。 乙、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

【評論內容】

請將題目改成這樣

(甲)龍鍾一老翁,徐步謁禪宮。欲問義心義,    。山河天眼裡,世界法身中。莫怪銷炎熱,能生大地風。

(乙)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初驚河漢落,半灑雲天裡。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海風吹不斷,    。

(丙)蓬生非無根,漂蕩隨高風。天寒落萬里,不復歸本叢。客子念故宅,    。悵望但烽火,戎車滿關東。生涯能幾何,常在羈旅中。

【評論主題】▲閱讀下文,回答第 17 – 18 題甲、沛公,大風,也得文章用。卻教猛士歎良弓,多了遊雲夢。駕馭英雄,能擒能縱,無人出彀中。後宮,外宗,險把炎劉并。(薛昂夫〈朝天曲〉之一)乙、假王,氣昂,跨下羞都忘

【評論內容】語譯:(甲)沛公劉邦一統天下時,作了一首〈大風歌〉,由此可知他也頗知文章功用。但讓韓信那樣的猛士有「飛鳥盡,良弓藏」的感嘆,如此又何必偽遊雲夢大澤。當時他控制眾多英雄,既能收服亦能重用,沒有人能逃出他的掌握之中。可惜呂后與外戚險些把劉家王朝斷送。(乙)自立為齊王的韓信意氣高昂,早已忘記年少時胯下之辱的忍讓。原是一個身分低微的提牌中郎,曾受到洗衣婦人餽贈食物的恩情。蒯徹曾勸說韓信應及早自立,然韓信並未接受,沒能及時功成身退。不管是身處未央宮,或是受縛於刑場,都比當年置身封拜將軍的高臺上來得危險致命。

【評論主題】30.()下列哪一個成語不能用來形容人讀書之用功、努力? (A)牛角掛書 (B)韋編三絕 (C)焚膏繼晷 (D)蓬頭歷齒

【評論內容】

答案錯了!!!!

蓬頭曆齒

【釋義】:頭髮蓬亂,牙齒稀疏。形容人衰老的容貌。

名稱】:韋編三絕

【釋義】: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評論主題】41-42為題組民主體制國家在制訂公共政策時,常涉及需要調整公益、特殊利益或者私益之間的界線問題,而此調整過程有時候必須經過很多利害關係人的公開討論與充分協商。【題組】40題至第50題,每題有5個選項

【評論內容】

公民不服從是指公開、非暴力、基於良知的故意違法行為,目的在促使政府改變不當的政策與作為,由於強調自我犧牲,因此在採取違法行為之後,必須承擔法律處罰或武力鎮壓。

B採取公民不服從行動時,會有故意違法的行為,其目的在於挑戰法律的權威。

D公民不服從強調公民基於良知反省後,為追求社會的共同價值與正義,而衡量之下的公益,包括符合社會多數人之利益或是針對弱勢族群的社會正義 

     翰林出版

【評論主題】8. 依一般的會議規範或議事規則,當會議進行中,如果有人的發言超出議題的範圍,出席人得向主席提出何種問題請求糾正?(A)權宜問題 (B)動議問題 (C)秩序問題 (D)程序問題

【評論內容】

秩序問題:參與會議的成員發言超出議案的範圍或脫離主題,造成會議程序出錯,此時可以提出「秩序問題」要求主席解決。權宜問題:為議場的突發狀況,例如:在會場討論時,有人大聲喧譁、鼓譟,造成會場秩序混亂,此時可以提出「權宜問題」請求主席予以制止,以保障開會成員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