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6.下列有關全語文(whole language)敘述,何者正確?
(A)認為閱讀準備度(reading readiness)是學習寫作的前提
(B)全語文主要是持社會學習理論觀點,重視模仿的歷程
(C)為了培養幼兒對語文功能的知覺,可以讓幼兒經常使用幼兒的姓名來標示所有物
(D)鼓勵幼兒使用圖案、符號或自創文字進行表徵活動,文字書寫時筆畫順序仍是須強調的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適中0.659654
統計:A(732),B(516),C(3355),D(482),E(1)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幼兒語文

用户評論

【用戶】Merisa Myron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幼兒的姓名,在全語文的教學中,是很重要也是很基礎的教學重點。孩子可以藉由在個人物品上貼名字、寫名字;工作櫃或自己的所有物品辨認自己的名字後,了解姓名是有意義的文字。與傳統八股的填鴨的在小作業簿中寫名字比較起來,靈活運用教學中孩子可以自己書寫名字在學習單上、為自己的牙刷、漱口杯標示名字(不管是用書寫或貼名貼)都是全語文的理念中,為文字賦予意義的作法。所以,回到全語文的理念中,孩子可以從標示自己的姓名知道文字是賦有意義的,。

【用戶】Merisa Myron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由於全語文的教學,並不是技能取向的,也就是不按照傳統,先學會筆順筆畫再學寫字,而是由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學習文字,(因為學齡前孩子在發展上,過度抽象的中國文字---中國文字的造字有象形指事等規則,在學習上,會比國外的全語文更困難,如果按全語文的原始精神,並不會強調筆順,國外如此,國內更有必要用這樣的精神,因為中國文字太多,筆畫筆順的規則實不是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可以理解的),所以重點會放在仿寫時,孩子的主動認字仿字以及要傳達出溝通的精神。

【用戶】YiTing

【年級】小六下

【評論內容】請問(B)應該如何修正才對呢?

【用戶】Janet Tsai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B 全語文科姆斯基(Chomsky)的語言習得論指出,每個人都有天生的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只要有語言的刺激,個體就能很自然的學會複雜 的語言,但是如果改置不用,久了以後,學習言就不再如此容易。「全語言之父」古德曼(Goodman)打破傳統認為閱讀過程是種認字的經驗。他起始於一九六七年「閱讀差異的研究」,提出閱讀是一個心理言的猜謎遊戲(reading as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的新觀念。反對傳統的結構語言學把語文支解成語音、語意、語法。認為語言的學習視為一個整體。Goodman認為語文學習過程是整體的,不能分割,並且應把語文放在情境中學習,和了解語文(包括語音、語意、語法)運用的情形線上測驗: /tfulltext-%E5%85%A8%E8%AA%9E%E6%96%87%E8%A7%80%E9%BB%9E.htm#99#ixzz5Wqf2POcB

【用戶】Melody Wen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幼兒的姓名,在全語文的教學中,是很重要也是很基礎的教學重點。孩子可以藉由在個人物品上貼名字、寫名字;工作櫃或自己的所有物品辨認自己的名字後,了解姓名是有意義的文字。與傳統八股的填鴨的在小作業簿中寫名字比較起來,靈.....看完整詳解

【用戶】YiTing

【年級】國一下

【評論內容】請問(B)應該如何修正才對呢?

【用戶】Grace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Ø   【教學法】下列有關全語文(whole language)敘述,何者正確?(A)認為閱讀準備度(reading readiness)是學習寫作的前提→照全語文理論來說,閱讀準備度與寫作,兩者沒有發生的先後,而是同時並進。全語言教學觀對「閱讀預備度」的觀點,也不同於傳統的語文教學法。語言教學觀則以理解取向來解讀幼兒的閱讀預備度,學習活動強調幫助幼兒與故事內容互動,進而理解語言的溝通功能,而不是語言技巧的學習和練習。(B)全語文主要是持社會學習理論觀點,重視模仿的歷程→自然學習觀(盧梭、斐斯塔洛齊、福祿貝爾)、兒童中心取向(杜威)、主動學習建構(皮亞傑、維高斯基)(C)為了培養幼兒對語文功能的知覺,可以讓幼兒經常使用幼兒的姓名來標示所有物(D)鼓勵幼兒使用圖案、符號或自創文字進行表徵活動,文字書寫時筆畫順序仍是須強調的 →全語言不強調筆順,重點會放在仿寫時,孩子的主動認字仿字以及要傳達出溝通的精神。整理網友回覆與自己筆記

【用戶】Melody Wen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幼兒的姓名,在全語文的教學中,是很重要也是很基礎的教學重點。孩子可以藉由在個人物品上貼名字、寫名字;工作櫃或自己的所有物品辨認自己的名字後,了解姓名是有意義的文字。與傳統八股的填鴨的在小作業簿中寫名字比較起來,靈.....看完整詳解

【用戶】YiTing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請問(B)應該如何修正才對呢?

【用戶】Janet Tsai

【年級】國三下

【評論內容】B 全語文科姆斯基(Chomsky)的語言習得論指出,每個人都有天生的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只要有語言的刺激,個體就能很自然的學會複雜 的語言,但是如果改置不用,久了以後,學習言就不再如此容易。「全語言之父」古德曼(Goodman)打破傳統認為閱讀過程是種認字的經驗。他起始於一九六七年「閱讀差異的研究」,提出閱讀是一個心理言的猜謎遊戲(reading as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的新觀念。反對傳統的結構語言學把語文支解成語音、語意、語法。認為語言的學習視為一個整體。Goodman認為語文學習過程是整體的,不能分割,並且應把語文放在情境中學習,和了解語文(包括語音、語意、語法)運用的情形線上測驗: http://www.yamol.tw/tfulltext-%E5%85%A8%E8%AA%9E%E6%96%87%E8%A7%80%E9%BB%9E.htm#99#ixzz5Wqf2POcB

【用戶】Grace

【年級】高二下

【評論內容】Ø   【教學法】下列有關全語文(whole language)敘述,何者正確?(A)認為閱讀準備度(reading readiness)是學習寫作的前提→照全語文理論來說,閱讀準備度與寫作,兩者沒有發生的先後,而是同時並進。全語言教學觀對「閱讀預備度」的觀點,也不同於傳統的語文教學法。語言教學觀則以理解取向來解讀幼兒的閱讀預備度,學習活動強調幫助幼兒與故事內容互動,進而理解語言的溝通功能,而不是語言技巧的學習和練習。(B)全語文主要是持社會學習理論觀點,重視模仿的歷程→自然學習觀(盧梭、斐斯塔洛齊、福祿貝爾)、兒童中心取向(杜威)、主動學習建構(皮亞傑、維高斯基)(C)為了培養幼兒對語文功能的知覺,可以讓幼兒經常使用幼兒的姓名來標示所有物(D)鼓勵幼兒使用圖案、符號或自創文字進行表徵活動,文字書寫時筆畫順序仍是須強調的 →全語言不強調筆順,重點會放在仿寫時,孩子的主動認字仿字以及要傳達出溝通的精神。整理網友回覆與自己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