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詳情

17.根據皮亞傑(J. Piaget)的道德發展觀點,下列有關兒童道德推理的敘述,何者正確?
(A)對兒童而言,道德推理與道德行為是相同的
(B)自律期的兒童,認為規則是不能夠被改變的
(C)自律期的兒童,對道德判斷是依據行動者的意圖,而非行為的結果
(D)無律期的兒童,已經具備道德判斷的認知結構,知道規則存在的必要性

參考答案

答案:C
難度:簡單0.792749
統計:A(444),B(901),C(5860),D(187),E(0) #
個人:尚未作答書單:幼兒道德發展、幼兒人格、皮亞傑 道德論

用户評論

【用戶】Vivien Huang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A)對孩子而言,知道不等於做得到(B)自律期:了解導道德規範的相對性,開始具有彈性,能夠考慮行為的動機與意向(D)無律期:沒有規則概念,道德不存在

【用戶】小魚兒

【年級】

【評論內容】(A)對兒童而言,道德推理與道德行為是相同的 知道不等於做到(B)自律期的兒童,認為規則是不能夠被改變的 兒童已能意識規則是人們所創造,可加以改變。(C)自律期的兒童,對道德判斷是依據行動者的意圖,而非行為的結果 對行為的判斷建立在行為的意圖和行為的後果上,如偷吃糖打破碗和幫忙洗碗而打破的行為是不一樣的。(D)無律期的兒童,已經具備道德判斷的認知結構,知道規則存在的必要性 不清楚規則,也不會遵守---------------------------------------(複製樓上)一、無律期:出生~4歲。(一)此時幼兒的認知處於準備運思期,自我中心強,對任何規範均似懂非懂,故無法從道德觀點來評價幼兒行為。(二)物權觀念尚未發展,屬「非道德行為」。二...

【用戶】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皮亞傑道德認知理論無律→他律→自律→無律1.無律:自我中心期,只要我喜歡沒有什麼不可以。2.他律:規定不可侵犯。贖罪性懲罰:以牙還牙3.自律:沒有絕對的對錯。互惠性懲罰:動機斷善惡,選擇性接受。-------------------------------------------(A)不一定是相同的(B)沒有絕對的對錯,規則可被改變。(D)自我中心,只要我喜歡沒有什麼不可以,因此不知道規則存在必要...

【用戶】小葳

【年級】國一上

【評論內容】Piaget 道德發展觀點(記憶訣)1.  無律期 (出生-4歲)-無憂無慮到4歲2.  他律期 (4歲-8歲)-低年級老師規定多3.  自律階段(8歲-12歲)-中年級開始管自己

【用戶】Vivien Huang

【年級】高二上

【評論內容】(A)對孩子而言,知道不等於做得到(B)自律期:了解導道德規範的相對性,開.....看完整詳解

【用戶】霜月兔

【年級】高三下

【評論內容】Piaget 道德發展觀點(記憶訣)1.  無律期 (出生-4歲)-無憂無慮到4歲2.  他律期 (4歲-8歲)-低年級老師規定多3.  自律階段(8歲-12歲)-中年級開始管自己

【用戶】冬必為春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一、無律期:出生~4歲。(一)此時幼兒的認知處於準備運思期,自我中心強,對任何規範均似懂非懂,故無法從道德觀點來評價幼兒行為。(二)物權觀念尚未發展,屬「非道德行為」。二、他律期:4歲~8歲。(一)幼兒認為規則是萬能的,不變的,無法理解規則是由人創造的。(二)幼兒總是以極端態度來評定行為的好壞,亦即不是好的,便是壞的。(三)行為是根據行為後果的大小來決定,而非取決於主觀動機,如幫忙洗碗而打破碗和偷吃糖而打破碗的行為是「一樣壞」。三、自律階段:8歲~12歲。(一)兒童已能意識規則是人們所創造,可加以改變。(二)對行為的判斷建立在行為的意圖和行為的後果上,如偷吃糖打破碗和幫忙洗碗而打破的行為是不一樣的。(三)提出的懲罰意見與其所犯的錯誤更加貼切。出處:https://m.xuite.net/blog/kc6191/study/15706179

【用戶】Lu

【年級】大三上

【評論內容】★★★★★★★★★★★→★★→★★→★★...

【用戶】霜月兔

【年級】大一上

【評論內容】Piaget 道德發展觀點(記憶訣)1.  無律期 (出生-4歲)-無憂無慮到4歲2.  他律期 (4歲-8歲)-低年級老師規定多3.  自律階段(8歲-12歲)-中年級開始管自己

【用戶】冬必為春

【年級】高三上

【評論內容】一、無律期:出生~4歲。(一)此時幼兒的認知處於準備運思期,自我中心強,對任何規範均似懂非懂,故無法從道德觀點來評價幼兒行為。(二)物權觀念尚未發展,屬「非道德行為」。二、他律期:4歲~8歲。(一)幼兒認為規則是萬能的,不變的,無法理解規則是由人創造的。(二)幼兒總是以極端態度來評定行為的好壞,亦即不是好的,便是壞的。(三)行為是根據行為後果的大小來決定,而非取決於主觀動機,如幫忙洗碗而打破碗和偷吃糖而打破碗的行為是「一樣壞」。三、自律階段:8歲~12歲。(一)兒童已能意識規則是人們所創造,可加以改變。(二)對行為的判斷建立在行為的意圖和行為的後果上,如偷吃糖打破碗和幫忙洗碗而打破的行為是不一樣的。(三)提出的懲罰意見與其所犯的錯誤更加貼切。出處:https://m.xuite.net/blog/kc6191/study/1570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