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六、有一 10 MV 之加速器用一游離腔校正其輸出,在深度 5 cm 水中測得讀值為 0.93 nC,而該加速器在此位置之輸出設定為 1 Gy,請問該加速器輸出誤差為多少?(游離腔在 22℃, 101

【評論內容】原始反射(primitive reflex) –P363

人類在出生前至出生後一段時間內,因幼兒的腦部機能尚未發育完成,許多個體的行為無法由腦神經中樞控制,而是由一系列的早期反射動作產生。在正常的情況下,嬰兒的腦部逐漸發育成熟,動作改由意識控制,在出生後6個月至1年內,原始反射就會逐漸消失。

巴賓斯基反射、巴金斯反射、足底反射(babinski reflex)  –P51

當接觸撫摸嬰兒的腳掌時,嬰兒會有張開趾頭,把腳捲起的反射動作。

 (嬰兒)尋覓反射(scarch reflex) –P403

若輕撫嬰兒的面頰,會引發嬰兒轉向撫摸的方向,這是嬰兒找尋奶頭的反射行為。

咬合反射(bite reflex)  –P60

嬰兒咬合口腔的一種反射動作。成人將手指放進嬰兒的口內,並觸摸牙床的咬合面...

【評論主題】一、在測量心電圖時,請畫圖並說明如何測量人體第一、二、三導程(lead I, II, III)(以 Einthoven 方法為準)。(25 分)

【評論內容】

精粹主義Essentialism是反對進步主義的開放教育思潮而形成的教育思想,其中反對進步主義的"以兒童為本位"及"尊重學習者的興趣",強調恢復教師在教室中的權威,學習必須在勉強與不舒服的情境下努力,才會有良好的效果。國小課程應注重聽說讀寫基本能力的訓練,中學課程應加強歷史、數學、科學等知識的學習,要求學生遵守紀律,敬重師長。

教育主張 (1)學習是透過用功與非自願的奮勉所產生的結果 (2)教育的動力是老師而非學生自己(教師的權威) (3)要使學生吸收以學科為中心的知識 (4)社會傳統經驗比個人經驗重要(課程的價值) (5)學校應使用傳統官能心理學的教學方法,不支持「做中學」的方法

【評論主題】【題組】 ⑸CaC2

【評論內容】

隋唐五代的文學(西元581—978年)《盛唐邊塞詩人》

 

隋唐以來一百幾十年中,由於邊境戰爭的頻繁,疆土的擴大,以及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人們對邊塞生活漸漸關心,對邊塞的知識也豐富了,他們對邊塞不僅不感到那為荒涼可怕,而且還感到新奇。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更把立功邊塞當作求助功名的新出路。  在這些社會歷史條件下,從隋代以來,邊塞詩不斷增多,四傑和陳子昂對邊塞詩又有新的發展。到盛唐時期,邊塞生活已經成為詩人們共同注意的主題。但在這方面成就最高的是有邊塞生活體驗的高適和岑參,王昌齡、李頎等也有值得注意的成績。他們從各方面深入表現邊塞生活,在藝術上也有新的創造,大大地促進了盛唐詩歌的繁榮。但上述詩人的優...

【評論主題】六、【題組】⑴請繪出沸騰曲線圖(boiling curve),並標示各區域的熱傳特性。(10 分)

【評論內容】彩衣娛親的故事 讓我很感動 ((雖然我做不出來這種事 撒嬌...

【評論主題】六、【題組】⑴請繪出沸騰曲線圖(boiling curve),並標示各區域的熱傳特性。(10 分)

【評論內容】詞目:烏鳥私情 注音: ㄨ ㄋ|ㄠˇ ㄙ ㄑ|ㄥˊ【釋義】相傳幼烏鴉長成後,會反哺年老無法覓食的老烏鴉,故以烏鳥私情比喻奉養長輩的孝心。

【出處】文選˙李密˙陳情表:「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唐˙白居易˙謝官狀:「烏鳥私情,得盡歡於展養。」亦作「烏鳥之情」。

【評論主題】六、【題組】⑴請繪出沸騰曲線圖(boiling curve),並標示各區域的熱傳特性。(10 分)

【評論內容】

典故:

在我國春秋時代,有一個叫做老萊子的孝子,他已經七十歲了,卻為了能讓父母過得快樂一些,從來不說自己老,而且還常常做出一些令人不可思異的事情來討父母的歡心。老萊子都已經七十歲了,那麼他的父母親不是很老了嗎?是的!他的父母都已經非常非常老了,但是因為老萊子一直很細心的在照顧他們,所以他母雖然年紀都很大了,但身體卻還是十分健康。這一天,老萊子的父母從外頭散步回來。「老伴,我們真的老了,從前我們一起去散步,走到後村李員外的家都沒問題,今天卻走不到一半就覺得累。真是老了!」萊爸爸對萊媽媽說。「是呀!這兩天我也覺得眼睛有些花,吃飯的時候連筷子都拿不穩。」「前村的老李上個月去世,我看我們的日子也不...

【評論主題】【題組】(2)59Fe 的比活度;

【評論內容】D永恆主義

【評論主題】5. 設 450 keV 的單能量 γ 射線被 NaI(Tl) 晶體所吸收(效率為 12%)。NaI晶體產生平均能量 2.8 eV 的閃爍光子,其中有 75% 達到光電倍增管的陰極,該陰極將 20%的

【評論內容】他們認為由於工業和技術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以逐漸變成「富裕社會」、「發達的工業社會」,馬克思主義的工人階級貧困化理論已經過時,所以提出新的理論,認為工人階級富裕起來以後不再是革命的動力,現在的革命力量是所謂的「新反動派」、「新左派」,包括懷有激進情緒的學生、青年知識分子以及某些受到排擠和被遺棄的社會階層。最大的特色,在於建立所謂的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相較於傳統社會科學要以科學的、量化的方式建立社會經濟等等的法則規律,他們則更進一步要探討歷史的發展以及人的因素在其中的作用。阿多諾提出的文化工業、哈伯瑪斯提出的溝通理性等,都是批判理論的重要概念之一。

【評論主題】一、 何謂「大眾運輸導向的發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8 分)【題組】(一)TOD 有那些策略?(8 分)

【評論內容】

 從Senge的論著中,可歸納其理論的建構,主要係依據下列各項假設而來(盧偉斯,民85:233-238):  (一)組織系統是一種心物聯合構成的相對實體。  (二)組織的目的為共享的願景(shared vision)。  (三)個人能不斷的學習、自我精進。  (四)人群關係的建立,在於團隊學習。  (五)組織係從變革中求出路。  顯然,學習型組織是一種不斷在學習與轉化的組織,其學習的起始點在組織成員個人、工作團隊、整體組織,甚至亦發生在與組織互動的社群中。而學習是一種持續性、策略性運用的過程,並與組織成員平日的工作相結合。此種組織學習的結果,將可導致組織成員知識、信念及行為的改變,並可強化組織創新和成長的動力

七項學習障礙

Senge...

【評論主題】六、某工廠每天平均使用 40 件 XX 元件。該工廠一年上班 260 天。XX 元件的儲存與持有成本每年每件﹩3,訂購與允收成本每次﹩6。(20 分)【題組】⑴請問,每年訂購成本與持有成本總和最低的訂

【評論內容】反向作用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論所列自我防衛方式之一。個人有些隱藏在潛意識中的欲念不願顯露 ( 甚至連自己都拒絕知道 ),除了壓抑之外,在行為上採取與欲念相反的方向來表示。例 1:心底下對某人憎恨,因礙於身份或道德觀念,報復之心不便顯露,反而改以超乎尋常的友善態度對待之。 例 2 : 過分自大的人,其自大的原因也可能來自其自卑的反向作用。例 3 : [ 會叫的狗不咬人 ],可以多少形容一下反向作用的心理歷程--那隻狗可能不敢咬人,所以就用大吼大叫來嚇人,也達到心理上覺得自己很棒、可以嚇退敵人的滿足感。

【評論主題】【題組】 ⑵以位置的權數大小為序指派。

【評論內容】

莫羅氏反射(Moro reflex),又名驚跳反射(startle reflex)是一種新生兒反射。

該反射在以下情形中出現:

突然朝着嬰兒大喊一聲當嬰兒感覺到正在下落。(以水平姿勢抱住嬰兒,將其頭的一端向下移動)

據相信,人類在新生兒時尚未習得恐懼。根據小阿爾伯特(little Albert)的研究,在著名的古典條件反射實驗中,用驚跳反射使他對毛茸茸的白色物體產生恐懼。

該反射的最重要的意義是評估中樞神經系統(CNS)的整合情況,因為該反射包括4個組成部分:

驚跳雙臂向兩邊伸展(外展肌)雙臂向向胸前合攏,作出擁抱姿勢(內收肌)哭喊(通常)

該反射從出生起就開始出現。對於早產兒,可以在產後第28周觀察到莫羅氏反射的完全形式;對於足月出生的新生兒...

【評論主題】【題組】 ⑵以位置的權數大小為序指派。

【評論內容】

達爾文反射(Darwinian reflex),又名抓握反射(grasp reflex)或羅曼尼斯反射,屬於新生兒反射的一種。這是嬰兒的一種傾向,對於任何接觸其手掌和腳掌的物體:例如小棒、鉛筆、或手指,都會立刻引起嬰兒反射性的動作,手將會握成拳頭,緊緊地抓握住放進手中的物體不放鬆;腳也會發生彎曲。如果試圖強行從嬰兒的手中取走物體,嬰兒將會抓得更緊。這種抓握十分牢固,抓握的力量可以非常之大,甚至足以能夠承受嬰兒自身的體重。有一部分嬰兒甚至能夠做到,僅僅通過手和腳的抓握而懸空不掉下來:成人讓嬰兒的兩隻小拳頭握緊一根棍棒,然後通過拉這根棍棒,就可以使嬰兒的整個身體站立起來或懸掛起來。

達爾文反射在出生後的幾個月內非常強烈,到大約第6個月時,就會開始減退,到1歲時消失。

【評論主題】【題組】(4)要監測工作人員的皮膚劑量時,應使用那一儀器?請說明你選用這些儀器的理由。(16%)

【評論內容】普羅塔格拉斯是古希臘『雄辯術』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評論主題】2. 針對高能量的貝他射源,應如何設計屏蔽?(10%)

【評論內容】他的哲學的基本的出發點是唯心主義的思維與存在同一論(亦稱“思有同一說”),精神運動的辯證法以及發展過程的正反合三段式。認為思維和存在統一於絕對精神,絕對精神是一獨立主體,是萬事萬物的本原與基礎,它的辯證發展經歷了邏輯、自然、精神三個階段。他的哲學是對三個階段的描述,因而相應地由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三個部分組成黑格爾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來源之一。

【評論主題】六、某工廠每天平均使用 40 件 XX 元件。該工廠一年上班 260 天。XX 元件的儲存與持有成本每年每件﹩3,訂購與允收成本每次﹩6。(20 分)【題組】⑴請問,每年訂購成本與持有成本總和最低的訂

【評論內容】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所謂反向作用,簡單講,就是人們心中有一些衝動與慾望,但自知這些衝動慾望是不能見容於社會的,所以反而表現出相反的行為出來,為的就是要壓抑這些衝動與慾望。譬如說:一個小孩吸大拇指而被媽媽罵,此後,他就把手放到背後,並宣稱自己沒吸大拇指。為什麼要把手放到背後呢?因為他擔心一旦大拇指放到嘴邊,忍不住又吸了,所以反而刻意將手放到背後。反向作用是很常見的,但人們通常不自知。你越是想將某職位占為己有,你越是不敢提及該職位;你越是仇恨某人,反而對他更加友善──因為你擔心真實想法萬一曝光,可能惹來更多麻煩。

【評論主題】【題組】 ⑵以位置的權數大小為序指派。

【評論內容】

 原始反射(primitive reflex) –P363

人類在出生前至出生後一段時間內,因幼兒的腦部機能尚未發育完成,許多個體的行為無法由腦神經中樞控制,而是由一系列的早期反射動作產生。在正常的情況下,嬰兒的腦部逐漸發育成熟,動作改由意識控制,在出生後6個月至1年內,原始反射就會逐漸消失。

巴賓斯基反射、巴金斯反射、足底反射(babinski reflex)  –P51

當接觸撫摸嬰兒的腳掌時,嬰兒會有張開趾頭,把腳捲起的反射動作。

 (嬰兒)尋覓反射(scarch reflex) –P403

若輕撫嬰兒的面頰,會引發嬰兒轉向撫摸的方向,這是嬰兒找尋奶頭的反射行為。

咬合反射(bite reflex)  –P60

嬰兒咬合口腔的一種反射動作。成人將手指放進嬰兒的口內,並觸摸牙床的咬合...

【評論主題】一、由某大學隨機抽取 4 位同學組成一組,求得體重平均為= 62 kg,σ2=16,而該校全體之體重平均不等於 60 kg。當進行樣品平均值之擬說測驗時,⑴設 H0 : µ =µ0 = 60,在 0.

【評論內容】

方案教學是什麼呢?

方案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針對值得學習的主題進行深入性研究,以其

對此主題獲得更深更廣瞭解的教學活動。」

 

方案教學特色

以往傳統教學重視知識的取得,過度重視老師「教」的過程,而忽略了學生

透過知識獲得的過程中建構知識的特性以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案教學重

視教學中師生的主體性及其互動關係,亦重視教學的每個過程,强調知識不

再是由專家(老师)灌輸給孩子,教師會善用孩子已具備的能力,鼓勵孩子

透過口語、肢體、 藝術創作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是一種不斷

延伸孩子想法的教學,既不分科也不分割。孩子在對他們有興趣、有意義的

主題下學習,自然是事半功倍,快樂更是不可言喻 。

方案教學...

【評論主題】二、簡述沙門氏菌(salmonellae)的分離與鑑定。(20 分)

【評論內容】年齡 名稱 固著行為0-1 口腔 貪心依賴 具攻擊行為1-3 肛門 固執吝嗇 具有潔癖3-6 性器 男有戀母情結 閹割恐懼 女有戀父情結 陽具妒羨6-12 潛伏 較為風平浪靜12-18 兩性 身心發展失衡

【評論主題】12. 某輻射工作人員於連續五年週期之前四年接受的有效劑量分別是:30 mSv、15 mSv、5 mSv、10 mSv,請問此工作人員第五年最多可接受有效劑量______mSv。【題組】12. 某輻射

【評論內容】

認知領域教學目標分類內涵如下 : (以下皆為舊資料)

知識 : 記憶所學教材,如人,事,時,地,物(事實,方法,標準,原理原則與知識內容素材的記憶

理解 :把握教材意義,如說明,翻譯,摘要,推論教材等

應用:將所學知識應用於新情境,包含原理,原則,學說,觀念等知識或方法的應用

分析:將所學知識細分為數部份,如分為數個因素,分析因素關係

綜合:將所學知識綜合成新的整理,如知識事理的貫通,歸納,創新,發展獨特能力或規畫實驗或活動

評鑑:依據標準下價值判斷的能力

【評論主題】【題組】(五)氯仿(chloroform )

【評論內容】起源:隋煬帝大業二年 設進士科原因  A魏晉以來 學校形同虛設 選才功能不彰  B解決鄉舉里選產生無法真正辦別才德之士的流弊唐科舉科目種類  A生徒法 B選貢法 C制舉法考試方式  A口試 B帖經 C墨義 D策問 E詩賦廟學制:始於唐太宗貞觀四年 全國官學建孔廟

【評論主題】5.氡氣是鈍氣,不容易與其它分子結合,所以不容易停留肺、氣管與支氣管太久。但為何人類因氡氣造成的劑量佔每年背景輻射的最大比例?(10 分)

【評論內容】比率智商=心理年齡(MA)除以實足年齡(CA)的概念( IQ=(MA/CA)*100 ) 來表示一個人的智商,但是卻無法展現出一個人在群體中所處的位置為何

【評論主題】【題組】 ⑷ Course made good

【評論內容】寒蟬效應(Chilling Effect),是一個新聞學領域的名詞。特別在討論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或集會自由時,指人民害怕因為言論遭到國家的刑罰,或是必須面對高額的賠償,不敢發表言論,如同蟬在寒冷天氣中噤聲一般。寒蟬效應的發生,將導致公共事務乏人關心,被視為過度壓制言論或集會自由的不好後果,此況在國家戒嚴時期特別顯現。

【評論主題】3.華德福(Waldorf)教育理念之創始人為:(A)皮亞傑(B)魯道夫.史代納(C)布魯納(D)大衛.懷特。

【評論內容】

華德福教育理念源自於「人智學」(Anthroposophy),人智學強調,每個人都應該身心靈全面發展,成為真正自由的人。1919年人智學創立者史丹納( Rudolf Steiner)應一位德國工業家之邀,為他在司圖卡特華德福工廠的員工子女創辦一所小學到高中十二年一貫制學校。也為社會開啟了一道很不同的教育視野。

藝術特質的教學活動,幾乎佔據整個華德福學校課程的核心史代納針對兒童的成長發展,特別提出「意志」(will)、「情感」(feeling)、「思想」(thinking) 三個面向,並且著重其階段性發展的層次。

 

主張「慢學」的華德福教育,小朋友在色調柔美、由自然素材佈置的教室裡,歌唱、畫圖遊戲、聽故事、作律動,不學電腦、不學寫字、也不學算數。華...

【評論主題】五、如圖所示共射極放大器電路,已知在室溫下之β值為 100,vBE為 0.7 V,熱電壓(thermal voltage)VT為 25 mV,試繪出其小信號模型(等效電路)並求其電壓增益Av。(15

【評論內容】合理化有三種表現: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東西說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檸檬心理,即當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檸檬時,就說檸檬是甜的。三是推諉(projection),此種自衛機制是指將個人的缺點或失敗,推諉於其他理由,找人擔帶其過錯。三者均是掩蓋其錯誤或失敗,以保持內心的安寧。酸葡萄心理、甜檸檬的自我解嘲方式,都是為減低痛苦與衝突,選擇性地相信特定解釋,或是刻意強調或忽視某些事實,以得到讓自己舒服的解釋。

【評論主題】9. 函數 3 f () 4 x x   x 的圖形與 x 軸所圍成的面積為 (l) 。

【評論內容】道德循規前期1.避罰服從2.相對功利道德循規期3.尋求認可4.遵守法規道德循規後期5.社會法制6.普遍倫理

【評論主題】4. 請將級數表示 (E) 。

【評論內容】

正式組織中最重要的層面,就是科層體制。國內學者林清江(民73:71)認為,知識膨脹改變了學校的教育內容,同時教育的經濟價值又受重視,教育多方面講求效率,凡此因素,均促使我國學校成為正式組織,並在多方面具有科層體制的特徵。科層組織的理論基礎,實導源於社會學家韋柏(Weber)所提的「科層體制理論」(The Theory of Bureaucracy),此理論提供了有關組織結構的研究基礎。韋柏所關心的是社會統治的問題,亦即一群少數人是透過何種方式來統治一大群人。

韋柏把權威區分三種:1.精神感召的權威(charismatic authority):這種社會統治力量是來自於領導者個人魅力與特有的吸引力,以引導大批的追隨者。此類以宗教家如佛陀,耶穌最為明顯...

【評論主題】39.倡導「系統教學法」步驟應包括明晰、聯合、系統、 方法等步驟的是哪一位教育家呢?(A)康美紐斯(B)赫爾巴特(C)福祿貝爾(D)裴斯塔洛齊

【評論內容】

赫爾巴特四段教學法1.明瞭(Clearness)引進舊經驗,作為教材的基礎→舊經驗2.聯絡(Association)提示新教材,使之與舊經驗聯絡→新問題3.系統(System)由類化作用使新舊經驗合成另一新經驗系統→新知識4.方法(Method)把所得的系統知識應用於實際→應用為後期學生Ziller以四段教學法為基礎發展出五段教學法1.準備(preparation)了解學生特質和程度,決定要教的教材,預估學習者聯絡舊教材的統覺過程,設計引起動機的活動等2.提示(presentation)教師以講述或說明的方式,提綱挈領,有秩序的提示教材重點3.比較或抽象(comparsion or abstract)透過師生的互動,刺激學生將新教材與舊經驗互相比較或聯合,以發現原則或原因,促進觀念的抽象化4.總括(generalization)協助學生思維的類化和分化5.應用(application)指導學習者將習得的原理原則,如何應用到實際的情境上,以解決問題

【評論主題】33.有一試題高分組10人中有8人答對,低分組10人中有2人答對,以下有關此試題的陳述哪一項正確?(A)此試題的難度為.8(B)此試題太簡單建議淘汰(C)此試題的鑑別度為.5(D)根據Ebel的標準此

【評論內容】Ebel的試題評鑑原則鑑別度0.4以上→非常優良的試題  0.3-0.39→優良的試題,但可能需要修改  0.2-0.29→尚可的試題,但仍須作局部修改  0.2以下→列值試題,建議刪除

【評論主題】52.研究者想探討環境變項對行為變項的影響而進行實驗,此種實驗稱為:(A)S-R法則實驗 (B)O-R法則實驗 (C)S-O-R法則實驗 (D)S-O法則實驗

【評論內容】

1.S-R法則實驗:

 研究者想探討環境變項(S變項)對行為變項(R變項)的影響,亦即探討S變項與R變項之間是否有因果關係存在,此稱之為S-R法則實驗,例如教學方法之不同對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的實驗即屬S-R法則實驗。

  2.O-R法則實驗:

 研究者想探討個體變項(O變項)對行為變項(R變項)的影響,亦即探討O變項與R變項之間是否有因果關係存在,此稱之為O-R法則實驗,例如學生的性別對教學學習成就的影響,即為O-R法則實驗。

【評論主題】6.東漢集經學大成之學者為何人?(A)鄭玄(B)許慎(C)賈逵(D)賈誼

【評論內容】鄭玄(127年-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省濰坊市峽山生態經濟發展區)人,東漢經學家。少時習《易經》、《公羊傳》,有「神童」之稱,十八歲任鄉嗇夫。晉為鄉佐。北海國相杜密十分器重他,永壽三年(157年),薦入太學,師從京兆第五元先[1]、陳球。延熹三年(160年),與盧植同拜馬融為師,學習古文經學,又嘗遊學於幽、並、兗、豫諸州。因黨錮事件而被禁,專心著述。後又博通今文經學,遍注群經,乃為漢代集經學之大成者,世稱「鄭學」。善飲酒,可飲一斛[2]。建安五年(200年)春,夢見孔子對他說:「起,起,今年歲在辰,來年歲在巳。」[3]官渡之戰時,被袁紹逼迫下隨軍而行,到元城(今河北大名縣境)病危,至六月病逝。作品有《毛詩箋》、《三禮注》。

【評論主題】以下那一種技能是屬於功能性課程?(A)會買早餐 (B)能讀國小第一冊課文 (C)能做二位數加法進位 (D)會寫國小第二冊生字

【評論內容】就課程編製取向而言,可分為「發展性課程」以及「功能性課程」二種。所謂「發展性課程」強調人類是依照發展階段的預期順序成長或發展的,每個階段是另一個較高階段的先備條件。因此,在設定教學目標時,主要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順序來加以選擇。然而,由於學習材料和日常生活環境無關,造成類化的困難。相對的所謂「功能性課程」則是指在選擇教學目標時,考量兒童本身的能力以及在適應環境上的獨特需求來設計課程,因此,其課程設計不僅符合兒童個別能力的差異,同時更強調增進環境適應的能力。

【評論主題】以下那一種技能是屬於功能性課程?(A)會買早餐 (B)能讀國小第一冊課文 (C)能做二位數加法進位 (D)會寫國小第二冊生字

【評論內容】

功能性課程 vs 發展性課程 vs 生態課程

功能性課程:

目標:使智障者能適應正常化的環境,並獨立的生活。決定課程內容之方法:

選擇教學目標,考量兒童本身的能力以及在適應環境上的獨特需求來設計課程。

發展評量:找出重要的、具功能性、且適合生理年齡的課程目標和內容。

獨立生活技能的標準參照評量。

適用對象:

對於多重障礙學生而言,障礙狀況越嚴重,種類越多,發展限制越大,則採功能性課程。

適合年紀較大者,年齡越長,功能性課程的比例就越重。

EX:到高職部,就不能再做知動課程的訓練了,此時知動課程就必須與職業課程結合,而非單純的只在訓練知動方面的技能而已。

適合任何年齡和障礙程度,尤其年長和重度障礙者。

優缺點:

優點─

...

【評論主題】26.某天早上,在學務處訓育組長身旁站著一位小平頭的男生,體育組長說:「難得看到這麼守規矩的學生。」訓育組長說:「對啊!人家爸爸是國中校長,媽媽是國小老師呢!」訓育組長說的話是一種:(A)強亨利效應

【評論內容】

「月暈效應」衍生以下三個概念:

(1)以偏概全係指考核者在做考核時,僅根據某一方面員工表現較差的部分,而做出整體績效表現不佳的考核結果。(2)投射作用投射效果〈Projection Effect〉係指考核者在做考核時,將自己的特質歸於他人身上。(3)刻板印象刻板印象(Stereotypes)是指個人對他人的看法,往往受到他人所屬社會團體的影響。這些特點,包括性別、種族、地位、身分、宗教團體、肢體障礙等等。一般人的刻板印象認為,身分高的人較文質彬彬,身分低的人較粗野;參加某宗教團體的員工是善良的、是勤奮的;男性的工作能力較女性的工作易受到肯定,這都是刻板印象。管理者以刻板印象而對眾多員工做績效考核,難免會產生不正確的現象。因此考核者在反應個人偏好時,必須小心謹慎,而且應避免讓自己的偏好影響到對部屬的績效評等結果。

【評論主題】如果有一個題目,全班40人中有30人答對,請問此一題目的難度多少?(A).25 (B).50 (C).75 (D)0.3。

【評論內容】難度P值越大代表題目越簡單 鑑別度D值(-1~+1)越低1.P=R/NR答對人數 N總人數2.P=(Ph+Pl)2Ph高分組(前1/3或27%)的答對百分比Pl低分組(後1/3或27%)的答對百分比→30/40=0.75D 0.25↑標準試題 0.4↑優良試題 0→均答對→太易OR均答錯→太難

【評論主題】我國學校制度開始確立為六、三、三、四學制,是在什麼時候?(A)光緒廿九年 (B)民國二年 (C)民國十一年 (D)民國廿三年。

【評論內容】

自民國十一年開始實施現行學制,迄今已七十餘年,其間雖有小幅更動,但基本架構從未改變。現行學制可由縱向與橫向兩方面分析。就縱向而言,分為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前期、中等教育後期、高等教育、及成人繼續進修教育,其中初等教育(國小)六年、中等教育前期(國中)三年,中等教育後期(高中、高職)三年,高等教育二至四年。學前教育雖然僅將招收四至五歲幼兒的幼稚園列入,但學校式的學前教育機構實已包括三至五歲的幼稚園與托兒所。在高等教育階段,從修業年限區分,包括四年制大學校院、二年制專科、及五年制專科(中等教育後期三年與高等教育前兩年):從學校性質區分,則有綜合大學、單科大學(如海洋大學、師範校院、技術學院、醫學院等)、及專科學校等。

「六-三-三」制是二十世紀初期美國流行的學制,我國自民國十一年開始實施,迄今已有七十餘年。

【評論主題】創造力具有四大特性,何者為非?(A)變通性 (B)流暢性 (C)精密性 (D)統整性。

【評論內容】CQ 的四大元素1. 流暢性:意指思路通暢、意念泉湧,並能舉一反三,廣博的吸取訊息,維持思維隨時運轉。2. 變通性:意指遇事能變通,並能善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或能將相同的概念運用在不同的事物上。3. 獨創性:意指對事物有獨特創見,不會一味的認同與跟隨。有創造力的人,會將所見所聞消化吸收後,再創新出不同或更佳的見解或方法。4. 精密性:意指將創意實現出來的邏輯思考與運用方式的嚴謹考量。創造力表現並非憑空跳出,而是經過層層的知識吸收,再轉化為意念或行動的完整過程。

【評論主題】張老師任教於職業學校,他觀察到該校學生家長有相當多數是屬於勞工階級,學生的兄姐有蠻多人也是勞工階級。這種現象讓他思考:「為何勞工階級的子女長大後常會從事勞工階級的工作?」請問下列哪一項在探討張老師的問

【評論內容】不同社會階層的成員在社會之中,享有不同的社會聲望、權力以及待遇,希望向上流動的心理促使彼此間相互競爭,使得社會成員的社會階層產生變動的情形,稱之為「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

【評論主題】張老師任教於職業學校,他觀察到該校學生家長有相當多數是屬於勞工階級,學生的兄姐有蠻多人也是勞工階級。這種現象讓他思考:「為何勞工階級的子女長大後常會從事勞工階級的工作?」請問下列哪一項在探討張老師的問

【評論內容】Bowles與Gintis從政治與經濟因素的觀點,認為教育制度事實上受到社會階級背景的影響,由上階層社會出身的兒童,仍然是下一代的社會精英,從低階層社會出來的兒童,依然貧窮如故,這種社會分工的不平等現象還是在下一代社會中出現,謂之「社會再製」。

【評論主題】下列選項何者錯誤? (A)康德Kant--動機論 (B) 孟子--動機論 (C) 邊沁--動機論 (D)荀子--結果論。

【評論內容】

邊沁:認為行為的目的,在於求樂而避苦。快樂主義的共同觀點:(1)對行為的善惡判斷,重結果輕動機。(2)主張行為的善惡判斷,善是快樂,惡是痛苦。(3)主張善惡的認辨,以過去的經驗為依據。(4)主張憑藉外力的制裁,建立道德的權威。

主內派以康德的嚴格主義為代表。只有動機可為判斷的對象,行為的結果,與道德無關。

【評論主題】35. 學習過舊事物以後的經驗,有助於之後的新學習,心理學稱這樣的現象為(A)正向遷移 (B)負向遷移(C)直接遷移 (D)間接遷移。

【評論內容】學習遷移是由桑戴克和Woodworth (1901)所引進的理論。他們探究個體一個概念的學習如何對具有類似特徵的另一個概念的學習產生遷移。他們的理論含示,學習遷移的發生,取決於學習任務和遷移任務的同一性,又稱為'共同要素'。學習遷移與 問題解決之間有密切的關聯,因為學習遷移通常發生於先前知識應用於解決新情境下的問題(奧姆羅德,2004)。

帕金斯和所羅門(1992)詳細描述了學習遷移的不同類型,描述了這些概念,以及正向遷移與負向遷移之間、近遷移與遠遷移之間的區別。下表介紹不同類型的遷移,改編自舒克(2004年,第220頁)。

類型特徵近遷移情境發生交迭,原始概念與遷移概念相類似遠遷移情境很少產生交迭,原始概念與遷移概念不相...

【評論主題】16. 甲乙二組學生參加同一次的數學測驗,甲組五個學生的成績分別為:76, 78, 80, 82, 84;乙組五個學生的成績分別為:64, 67, 80, 85, 92,請問哪一組學生的變異數比較小?

【評論內容】平均數:甲76+78+80+82+84/5=80乙64+67+80+85+92/5=77.6先求出5個數的平均=甲80乙77.6再求出各數與平均數之差的平方 相加=甲(76-80)^2+(78-80)^2+(80-80)^2+(82-80)^2+(84-80)^2=40乙(64-77.6)^2+(67-77.6)^2+(80-77.6)^2+(85-77.6)^2+(92-77.6)^2=357.84再除以總樣本數(5)=40/5=8357.84/5=71.563即為變異數變異數開根號 即為標準差

【評論主題】在教育研究中由於受試者感受到被重視而表現更高的動機,以致影響研究結果,稱為 (A)月暈效應 (B)強亨利效應 (C)迴歸效應 (D)霍桑效應。 【92.屏東縣國中教甄】

【評論內容】

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

是說當人們知道自己成為觀察對象,而改變行為的傾向。

受試者知道自己正在參加實驗,自己是實驗組的學生,察覺到自己正在被觀察,這本身便足以使他的表現與平常(非實驗情境)不一樣,此種對實驗安排的反作用效果。此種效應足以削弱實驗研究的外在效度,使結論的推論有困難。即行為的改變是由於環境改變(實驗者的出現),而非由於實驗操弄造成

強亨利效應

指實驗組採用新方法或新步驟時,控制組的受試者為了不甘示弱,力圖與實驗組一較長短,如此則控制組的表現,常在一般的平均水準之上,而與實驗組差異不大,且降低了實驗的內在效度。

與霍桑效應比較

霍桑效應:實驗者因為知道被觀察而改變行為動機,導致與...

【評論主題】最近立法院通過一項法律,積極推動員工「帶薪學習制度」,請問這項法律是(A)終身學習法 (B)全民教育法 (C) 勞動基準法 (D) 工會法

【評論內容】「終身學習法」三讀通過 鼓勵「帶薪學習制度」

鄭百評報導 2002/06/01

  三十一日立法院三讀通過「終身學習法」,明定政府應積極鼓勵國民終身學習,推動「帶薪學習制度」,讓員工可以以公假上課、進修,以增進專業。

  教育部也將發行終身學習卡,讓民眾可以累積學習時數,並建立認證制度,作為民眾入學採認或升遷考核的參據。政府並將補助積極推動帶薪學習制度的機關或雇主經費,或予以公開獎勵。為保障弱勢族群終身學習機會,新法也規定,應優先提供原住民、身心障礙者及低收入戶的終身學習機會。

【評論主題】下列哪一項不是文化哲學大家斯普朗格(E. Spranger)的代表性主張?(A)教育是文化財(B)教育愛 (C)人格原型研究的先驅人物 (D)自主學習。

【評論內容】斯普朗格(E. Spranger,1882-1963)是文化主義的代表人物,同時也主張透過教育愛的師生互動,以承傳並創新文化。將針對斯普朗格所提出的文化主義教育思想和教育愛觀點加以分述如下:(一)教育目的:1.文化傳承:(1)把人類既有的「客觀精神」教授給下一代。(2)把前人遺留下來的「文化財」傳授給下一代,以便能夠涵養人格、傳承文化精神。2.文化創新:(1)透過教育引導學生發展「主觀精神」,形成個別化潛能的自我實現,加以具體的創作。(2)教育的過程不能只是傳遞社會文化,更需要超越現實,創造更豐富的人生價值與意義。(3)因此,透過個體「主觀精神」不斷詮釋「客觀精神」,而產生各種適合時代變遷的創作,文化的創新因而產生。(二)教育的內容:1.經...

【評論主題】文化傳遞說是那一位學者提出的:(A)斯普朗格(Spranger)(B)杜威(J.Dewey)(C)愛倫凱(EllenKey)(D)洛克(J.Locke)

【評論內容】斯普朗格(E. Spranger,1882-1963)是文化主義的代表人物,同時也主張透過教育愛的師生互動,以承傳並創新文化。將針對斯普朗格所提出的文化主義教育思想和教育愛觀點加以分述如下:(一)教育目的:1.文化傳承:(1)把人類既有的「客觀精神」教授給下一代。(2)把前人遺留下來的「文化財」傳授給下一代,以便能夠涵養人格、傳承文化精神。2.文化創新:(1)透過教育引導學生發展「主觀精神」,形成個別化潛能的自我實現,加以具體的創作。(2)教育的過程不能只是傳遞社會文化,更需要超越現實,創造更豐富的人生價值與意義。(3)因此,透過個體「主觀精神」不斷詮釋「客觀精神」,而產生各種適合時代變遷的創作,文化的創新因而產生。(二)教育的內容:1.經...

【評論主題】心理學家艾里克遜將人格發展分為八個階段,國小兒童屬於何者 (A) 自主與猜疑 (B) 信任與不信任 (C) 自發與自疚 (D) 勤勉與自卑[彰化93國小]

【評論內容】心理社會發展

(一)  艾瑞克森(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

*發展階段與任務

1.  信任與不信任:0-2歲

2.  活潑自主與羞愧懷疑:2-3歲

3.  自動自發與退縮內疚:3-6歲

4.  勤奮進取與自卑自貶:6-12(青春期)(相當於國小時期)

5.  自我統合與角色混淆:青年期(相當於國中時期)

6.  親和團結與孤立隔離:成年期

7.  精力充沛與頹廢遲滯:中年期

8.  完美無缺與悲觀絕望:老年期

註:自我統合,有些書翻成「自我認同」,兩者相同。

* 國中小階段【最常考】

期次

年齡

心理危機

(發展關鍵)

發展順利

發展障礙

國小

6~12歲

勤奮進取←→自...

【評論主題】下列哪位學者倡「語言分析」,認為透過語言分析可以了解家長社經地位及文化背景?(A) 楊格(B) 伯恩斯坦(C) 威里斯(D) 布爾迪厄

【評論內容】

英國教育社會學者伯恩斯坦(B. Bernstein)所提出(Sophisticated Language Type),其研究主要在探討語言符號如何受到社會結構與互動控制間的發展。其強調語言是社會自我、角色及認同的構成要素。

伯恩斯坦研究不同社會階層的語言類型,發現中上階層的家庭語言較重視子女語言的表達及抽象的認識,有較多的形容詞、副詞、附屬句、抽象句等等字彙串聯句子,有利子女從事邏輯思考及增進人際關係,屬於精緻語言類型。

中低階層的家庭語言較不重視子女的語言表達,子女使用句子較短、字彙較多、詞類及附屬句較少,詞不達意的情形較多,屬於限制語言類型(restricted language type)。

進一步伯恩斯坦提出學校教育所用的語言類型偏向中上階級所熟悉的精緻語言類型,使得中上階層學童在入學前就已具備精緻語言類型能力,因而獲得學校教育成功。而來自中低階層的學生,在學校中面臨語言類型的轉變而適應不良,造成可能的學校教育失敗。

【評論主題】下列哪位學者主張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組織或社會制度?(A) Parsons(B) Spencer(C) Mead(D) Benedict

【評論內容】

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原姓Fulton),美國人類學家。20世紀初少數的女性學者,受到法蘭茲·鮑亞士(Franz Boas)的影響,同艾德華·薩丕爾(Edward Sapir)提出最早的文化形貌論(Cultural Configuration),認為文化如同個人,具有不同的類型與特徵。

露絲·潘乃德的理論乃基於強烈的文化相對論觀點:她認為所有的文化都會自然發展出一個類型,這個類型如同個人的人格般,雖然會隨時間而變遷,但經過一段時間後便逐漸穩定下來,進而形成固定的模式。

最大的特色是在對各種文化的詳實描述:潘乃德擅長整理各部落的傳說與詩歌,以及對儀式的細膩描述,然後匯集成豐富的文化描寫,從而建構起數個典型的文化模式。這點尤以《文化模式》表達最為清楚。雖然形貌論並未解釋這些典型如何產生,且描述重於數據與分析,但卻確切描繪出多元文化存在的必要性。

【評論主題】凱欣斯泰納認為養成良好公民的重要手段是(A) 集會(B) 學校(C) 自治(D) 勞作

【評論內容】

1. 德國凱欣斯泰納主張教育的目的在造成有用的公民,其中心思想為:(A) 生活適應能力 (B)國民精神與道德 (C)知識的形成 (D)國家觀念與培養。2. 凱欣斯泰納認為養成良好公民的重要手段是:(A)勞作 (B)集會(C)社團(D)自治。

【評論主題】23.下列有關課程組織類型的敘述何者正確?(A)將國語、數學不同的知識體系設立不同科目來教,這是「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的組織方式(B)國語科教唐詩時,連結到音樂科的唐詩的吟唱,

【評論內容】

課程組織分為五種類型,而這五種類型分別是:學科課程、相關課程、融合課程、核心課程及活動課程。學科課程是像國文、英語、數學那樣分科的,每一科都有不同的教法,一般學校採用的課程幾乎都屬於學科課程。而學科課程的知識系統連貫且具有一致性。

師資來源豐富且重視背誦和筆記。相關課程又可以稱為統整課程,這種課程主要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科目經由教學建立相互關聯的關係,各科之間則仍保持獨立的狀態。融合課程主要是合併不同的學科,使其成為一個新的領域。例如九年一貫課程把相關的學科合併成起來,總共分別合併成七大領域。核心課程主要是把重點放在三個部分,重要科目、社會議題(源於1929經濟大蕭條)以及統整課程。活動課程又稱為經...

【評論主題】大部分教育的學術性論文必須依據下列哪一種格式來撰寫?(A) SPA (B) EPA (C) CPA (D) APA。

【評論內容】在撰寫學位論文或研究報告時,必須遵守一定的學術性的寫作格式。在教育方面,國內外學者在撰寫文章時,絕大多數以APA格式及Chicago格式為圭臬。

【評論主題】7.唐代以歌詠邊塞著稱的詩人是:(A)王勃、駱賓王 (B)岑參、高適 (C)王維、孟浩然 (D)李白、杜甫。

【評論內容】

隋唐五代的文學(西元581—978年)《盛唐邊塞詩人》

 

隋唐以來一百幾十年中,由於邊境戰爭的頻繁,疆土的擴大,以及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人們對邊塞生活漸漸關心,對邊塞的知識也豐富了,他們對邊塞不僅不感到那為荒涼可怕,而且還感到新奇。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更把立功邊塞當作求助功名的新出路。  在這些社會歷史條件下,從隋代以來,邊塞詩不斷增多,四傑和陳子昂對邊塞詩又有新的發展。到盛唐時期,邊塞生活已經成為詩人們共同注意的主題。但在這方面成就最高的是有邊塞生活體驗的高適和岑參,王昌齡、李頎等也有值得注意的成績。他們從各方面深入表現邊塞生活,在藝術上也有新的創造,大大地促進了盛唐詩歌的繁榮。但上述詩人的優...

【評論主題】2以下何者不是學校行政的歷程?(A)計劃(B)組織(C)輔導(D)評鑑

【評論內容】計畫:對將要做的行政事項預先規劃,以便執行時能按計畫有系統的進行。決定:對計畫的目的、原則、項目、資源等作出決定。組織:將組織成員及工作做適當的分工與組合,使職權與責任明確。溝通:意見分享與協調的過程。領導:指引及激勵成員的行政行為。評鑑:檢討改進。興革:改進革新以求進步發展。

【評論主題】( )13. 下列何者是「教育心理學之父」?(A)斯肯納(B. F. Skinner) (B)霍爾(G. S. Hall)(C)桑代克(E. L. Thorndike) (D)皮亞傑(J. Piage

【評論內容】美國心理學之父-詹姆士.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馬斯洛.近代社會學之父-韋伯.發展心理學之父-霍爾平民教育之父-裴斯塔洛齊.幼稚園教育之父-福祿貝爾.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科學心理學之父-馮德.教育心理學之父-桑代克

【評論主題】69.意義學習論(A)Bruner(B)Ausubel(C)Gagne蓋聶(D)Piaget

【評論內容】

意義學習論

一.代表人物 : 美國 奧蘇貝爾Ausubel

二.理論概要 :

1.有意義學習 : 只要產生於在學生的先備知識基礎上,教他學習新的知識;亦即只有配合學生能力與經驗教學,學生們才會產生有意義的學習。

  2.Ausbel將人的概念視為一個層次性的結構 :

  (1)要領概念 : 代表個人對事物的整體認識可持久不忘,即是人的先備知識。

  (2)附屬概念 : 代表個人對事物特徵的細部記憶。

  3.前導組織 : 要領概念具有同化新概念的功用,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如先將新知識中的主要概念提出來,使之與學生既有的要領概念相結合,自將有助學習。

  4.教學模式 : "講解式教學","陳述式教學"

...

【評論主題】69.著《工具》,是演繹法的創始人(A)Iscorates(B)Scorates(C)Plato(D)Aristotle----P.80

【評論內容】

工具

新工具

亞里斯多德

培根

演繹法:就既有信念推演

歸納法:從觀察,將經驗事實歸成結論,發現新知識。

強調形式(三段論式),形成文字主義

注重內容,不強調形式

模仿自然

了解自然、征服自然

【評論主題】68.心靈如臘板,初生時空無所有,一切知識來自經驗(A)Cicero(B)Quintilian(C)Bacon(D)洛克----P.83

【評論內容】 洛克在哲學上主張的經驗主義,斷言一切知識都來自於經驗。如果一切知識都來自於經驗。則知識顯然是後天的成品,因為所有經驗都是後天得來的。洛克認為人性如「臘板」或如白紙,是無色的,生下來時空無所有,並無所謂「先天觀念」之存在。人性如果似臘板,則可塑性甚高。根據洛克的「臘板」心靈論,心靈如空無所有,則要使它內容豐富,就有賴外力的作用。教育過程變成由外往內的「注入」,或「灌輸」,而不能由內往外引出了。因為既然「內是空空的,則再怎麼努力去「引」,仍然徒勞無功。因此應該反方向而行,亦即必須藉著環境或後天的安排,來將經驗流入心靈內(林玉體,1996,西洋教育史,頁281-282)。

【評論主題】52.教育學之父(A)Herbart(B)Basedow(C)Pestalozzi(D)Froebel----P.91

【評論內容】

1「歐洲國民教育之父、平民教育之父、日耳曼平民教育之父」:裴斯塔洛齊(J. H. Pestalozzi)。

2「中國現代教育之父」;蔡元培。

3 「幼稚園教育之父、幼兒之友、幼稚教育之鼻祖」:福祿貝爾 (F. Frobel)。

4.「教育學之父、教育科學之父」:赫爾巴特(J.F. Herbart)。

5.「比較教育之父」:朱利安(Jullian)。

6「成人教育學之父」:諾爾斯(M.S. Knowles)。

7「德國成人教育學之父」:努爾(Joachim H. Knoll) 。

8「近代哲學之父」:笛卡兒(Descartes)。

9「教育界的哥白尼、自然主義之父、浪漫主義運動之父」:盧梭 (Rousseau)。

10「近代科學之父」:培根(F. Bacon)。

11「教育老人學之父」:麥克拉斯基( McClusky )。

12「圖書館教育之父」:查理士.威廉森(...

【評論主題】51.教育在於把人本身的觀念引出,使學生自我發現真理,屬啟發式的教學法(A)Iscorates(B)Socrates(C)Plato(D)Aristotle----P.77

【評論內容】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也是善於利用提問啟發學生思考的偉大教育家。透過有組織的提問,學生會冷靜地檢查自己的思維方式。

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總結了他的提問方式,共有以下六種:

澄清概念提問法:讓人們仔細考慮他們到底想說什麼的提問方式。例如:這個到底是什麼意思?請舉個例子說明一下好嗎?你是在說…還是在說…?換句話說,這個是…?

探究假設提問法:讓對方對於以前毫無疑問的信念和假設,進行深入的研究與重新省思。例如:你認為這種假設成立嗎?你為何會選擇這個假設?還有其他的假設嗎?

釐清因果邏輯提問法:我們經常用一些經不起推敲的資訊,支持自己的論點。此一提問法可以讓我們重新思索事情的因果關係。例如:為...

【評論主題】6.認為兒童的認知成長,和語言發展有關(A)Vygotsky(B)Piaget----P.107

【評論內容】

Vygotsky理論重點:思考與語言的發展、「近側發展區」(Zono of Proxin Development )、鷹架作用( Scaffolding )

其論點:Vygotsky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在社會學習的過程當中進行 因此,改善社會環境有助於兒童的認知發展 其主要論點如下:(一)語言與思考的關係:Vygotsky特別強調兒童的自我中心語言是調和思考與行動,協助認知發展的重要因素。當兒童面臨挫折或困難情境時,其自我中心語言會增加許多。故自我中心語言不僅可以抒解情緒,更能夠促進心智發展。Vygotsky認為嬰幼兒階段的語言與思考為各自獨立平行發展 就語言學習的過程來看,是採取先部份後整體的順序;但是在思考發展的過程中,則是先整體後部份。當兒童具有支配語言的能力之後,...

【評論主題】20.仿蜜蜂方法(A)Cicero(B)Quintilian(C)Bacon(D)洛克----P.82

【評論內容】

  十六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培根,講了一個譬喻讚美過蜜蜂。他把盲目地堆集材料的求知識方式稱做螞蟻的方式;把主觀地隨意創造體系的方式叫做蜘蛛的方式,而「真正的哲學家,則是像蜜蜂一樣。牠們從花園和田野裏面的花朵採集材料,但是用牠自己的一種力量來改變和消化這種材料」。幾百年的時間像流水一樣過去了,培根許許多多的話題已經為人們所遺忘,但是他那句「知識就是力量」的警語,和這個有趣的譬喻卻一直在各地廣泛流傳。

 

(一)演繹法---蜘蛛

(二)經驗法---螞蟻

(三)兩者合一--蜜蜂

 

馬克思稱他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經驗哲學』 -培根:新的思考方法,以感覺經驗領域為知識的來源,而以歸...

【評論主題】18.著《大教育論》,提倡感官教學(A)Erasmus(B)培根(C)笛卡兒(D) Comenius

【評論內容】

柯門紐斯(Comenius)1592-1670:出生於捷克。尊稱為近代教育思想之父、改革幼兒教育先驅。

 重要著作:1.大教育學(教育史上最早具有完整體系的教育學書籍)

2.幼兒學校(專為父母所寫的討論六歲前幼兒相關知識)

3.世界圖解(第一部有插圖的兒童啟蒙教科書)

 教育思想:1.強調知識、道德、信仰三項要素是人類天生具備,為人的「自然性」,需仰賴教育力量來加以培植。

2.兒童時期是教育最佳時期。

3.提出「泛智論」,主張教育普及化。

4.依循「自然秩序」的教育方法,提出確切、容易、澈底、簡速四項教學原則。

確切:依兒童能力需求,採漸進教學,讓兒童獲得實益。

容易:以容易學習為目標,建議課程由易而難,由近而遠編排;以感官經驗協助記憶,以...

【評論主題】7.書院發源於(A)唐(B)明(C)宋(D)清-----P.15

【評論內容】

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於明清,改制於清末

【評論主題】有關身心障礙學生之就業輔導,依照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的規定,下列敘述哪項有誤?(A)中度智能不足者,於特殊教育學校或特殊教育班就學(B)輕度聽覺障礙者於一般學校之普通班就學並實施個別輔導(C)

【評論內容】

根據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第十一條第一項

 

1.弱視者,於一般學校之普通班就學並實施個別輔導,或於特殊教育班就學。

 

故答案C為有錯

【評論主題】8.在詞語中,故意插入數目字、虛字、特定字、同義或異義字,來增長文句的修辭叫做「鑲嵌」。請問下列哪個選項中的句子使用了此種修辭法?(A)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木蘭詩)(B)

【評論內容】

錯綜是修辭法的一種,此修辭法定義為將文句中形式整齊的行句故意抽換詞面、交錯語次、伸縮文句、變化句式,使文句的形式參差,詞彙別異。

 

交錯語次

將上下兩文句的次序,故意弄得參差不齊。

「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曹丕《典論˙論文》)

較平板的為:「西伯幽而演易,不以隱約而弗務;周旦顯而制禮,不以康樂而加思。」

【評論主題】12.下列哪種教學方法能獲得行為學派支持?(A)價值澄清 (B)多元文化教育 (C)精熟學習 (D)分組討論。

【評論內容】精熟學習法(mastery learning)→(操作制約行為主義)係指教師教學過程中,預先設定學生一個精熟標準的目標,並配合形成性和總結性測驗,允許學生在任何時間,有機會改進其表現水準,以獲得精熟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 精熟學習法並不是一個新的教學法,在1970年代為卡洛(J.B.Carooll)和布魯姆(B.Bloom)所提倡。其核心的理念來自於卡洛的性向(aptitude)概念,傳統常視性向與學生成就關係密切,亦即一個人越有性向,越可能學習;但是卡洛卻將性向視為一個人在學習內容所花的時間,換言之,一個人要達到學習的精熟,其所花的時間,要比更高的性向更為重要。後來布魯姆將卡洛的理念轉化為一個系統,具有下列的特徵:1.任何學科的精熟應就其學...

【評論主題】94.有些學生被父母毆打,卻覺得沒有辦法脫離這種關係,這種現象可以下列哪一名詞來解釋(A)潛在學習 (B)行為塑造(C)習得無助 (D)迴避學習。

【評論內容】

實驗第一階段,將狗關進籠子裡,當燈光出現時,籠子地板就通電,狗會被電擊。起初,狗都很驚慌,在籠中亂竄,想要逃脫;然而,有的狗發現可以用鼻子頂撞牆板、壓觸背後的開關將電停掉,有的狗卻是無論怎麼掙扎奮鬥,都無法免掉被電,最後放棄了嘗試,趴在地上認命哀嚎;這種可逃與不可逃的體驗深植在狗的腦海中。

實驗第二階段,換個新籠子,碰觸牆板不再會停電,但是,橫在中間閘欄的另一側卻是無電的。勇於嘗試的狗一開始也很驚慌,因為過去那一套已不管用,然而,情急之下,牠仍會跳過閘欄,安然避難。

但是,消沉自棄的狗則不會去嘗試,由於過去的經驗讓牠選擇認命,全身趴在通電的地板上,一切逆來順受,任由皮毛燒焦冒煙,連哀嚎都放棄了。

大象是另一個活生生的「習得無助」樣板,牠小時候被木樁細鍊控制在侷限的空間,一有超越,就被鍊條扯得皮破血流,無法掙脫;久而久之,牠也認命了,不再反抗。長大後,其實鐵鍊並未加粗多少,應該很容易擺脫桎梏,然而,卻因自幼的體認,讓牠選擇放棄,任由象主人驅使。

【評論主題】12. 王老師擬評量學齡兒童的口語敘事能力,下列哪一種做法較無法達成其目標?(A)兒童自我介紹 (B)朗讀一課課文 (C) 重述一篇故事 (D)描述自己經歷過的一件事。

【評論內容】口語敘事 應該要經由自己的吸收判斷後 重整出來的(應該帶有個人的見解或觀念)ACD都有包含這部份B卻只是把紙上文字唸出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