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48. 資源班中針對伴隨有注意力問題的學障學生,可在上課流程中採行下列何種最適合的可行教學輔導策略以提升其注意力?(A)對學生以溫和親切態度溝通,使其能放鬆並提升注意力。(B)上課時可放輕音樂,以協助

【評論內容】

注意力訓練策略:現今主要的訓練方式有:結構式教學、感覺統合治療、注意力訓練教材、行為認知治療、親職訓練和運動治療。結構式教學:Mesibov, Schopler 和 Hearsey(1993) 等人指出結構式教學法是根據學生所要學習的目標,對學習情境 ( 包括時間、空間、教材、教具、活動等 ) 所做一種有系統及有組織的安排,以期達到教學目標所設計的方法。 教學環境結構化有四原則:1.盡量減少教室環境不必要的刺激2.縮小教室的空間 3.加強學習方案與日常活動的結構化 4.增加教材的刺激量及吸引力。個案在結構式教學環境的教學期間,語文學習有明顯進步,並且有顯著的短期保留效果和長期保留效果。補充Sohlberg 和 Mateer,( 1987)將注意力分為以下五類:1. 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指能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知道的資訊上。例如:老師在講國語課文,學生是否能夠專心看課文,而不是看著課文旁邊的插圖。2. 集中性注意力(focused attention):指能不能聚焦在一個要面對的問題上的能力。例如:老師在課堂上教國語生字,學生是否能夠聚焦在生字上面。3. 持續性注意力(sustained attention):指能持續注意力的時間有多久,代表穩定性。例如:一節課 40 分鐘,學生能夠專注在課堂上 40 分鐘。4. 分離性注意力(divided attention):指同一時間進行兩種或多種活動的能力。例如:一邊聽老師解,一邊講老師的話抄寫成筆記。5. 交替性注意力(alternating attention):指把專注力從一件事物或活動中,轉移到另一件事物或活動的能力。例如:看完螢幕的動畫講解,接著看課本上的課文內容。 注意力學習策略:自我教導策略。Meichenbaum(1986)將自我教導策略的實施步驟分為以下五個階段:1. 認知示範(Cognitive modeling):由教學者(通常是父母或老師)示範,一邊大聲向自己發出引導,一邊按引導操作並執行任務。2. 外顯的外在引導(Overt external guidance):教學者以語言發出引導,學生按引導操作,執行同一任務。3. 外顯的自我引導(Overt self-guidance):學生一邊用語言向自己發出引導,一邊按引導操作並執行同一任務。4. 漸褪的外顯自我引導(Faded self guidance):學生一邊小聲向自己發出引導,一邊按引導操作且執行同一任務。5. 內隱的自我教導(Covert self-instruction):學生使用無聲的內在語言,引導每一步驟的操作,以執行同一任務。 

【評論主題】45. 針對資源班中無法了解所閱讀文章內容前後關係的學障學生,可採下列何種較可行的教學輔導方法協助?(A)採行結構式上課法,以利其了解文章內容的前後關係。(B)採取一般識字教學法提升識字率,以利其了解

【評論內容】心智圖法(Mind Mapping)是由英國著名的教育學與思維學家湯尼.布桑(Tony Buzan),於 1970 年代提出的一種輔助思考工具,是一種刺激思維及幫助整合思想與訊息的思考方法,也可說是一種觀念圖像化的思考策略。此法採用圖誌式的概念,以線條、圖形、符號、顏色、文字、數字等各樣方式,將意念和訊息快速地以上述各種方式摘要下來,成為一幅心智圖。(A) 採行結構式上課法,以利其了解文章內容的前後關係。(學生能熟悉課程階段性活動 適合自閉症或注意力不足的孩子)

【評論主題】19. 資源班教師指導身心障礙學生在應試時分配考試作答的時間和順序,和透過應試的結果分析學習成效,這是哪一主題的學習內容?(A)後設認知策略 (B)認知策略 (C)態度和動機策略 (D)環境調整和學習

【評論內容】

學習策略學習表現,各向度之內涵說明如下:

1.提升認知學習:提升認知能力並運用於學習歷程。

2.提升動機與態度:提升學習動機和態度的方法或策略。

3.運用環境與學習工具:學習環境調整與各種學習工具的運用。

4.發展後設認知策略:與學習相關之自我調整、監控、檢核和時間管理的策略。

學習策略學習內容,各主題之內涵說明如下:

A.認知策略:學習過程中提升認知能力,包含注意、記憶、組織和理解等策略。

B.態度與動機策略:增進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的方法。

C.環境調整和學習工具運用策略:學習環境與學習工具的調整及運用方法。

D.後設認知策略:學習提供進階的自我調整、監控、檢核和時間管理。

【評論主題】8. 針對自閉症兒童的「結構化教學」設計,下列哪一項班級經營要項最相關?(A) 班級氣氛的營造(B) 教室物理環境的安排(C) 教學管理(D) 行為管理

【評論內容】

結構化教學

自閉症學生的弱勢:組織與規劃、聽覺處理、注意力、跨情境類推及其特殊興趣無關的記憶力方面。

自閉症的優勢:視覺處理、特殊興趣及特殊興趣有關的記憶。

1.利用特生的優勢

2.根據學生要學習目標

3.對學習情境所做的一種有系統、有組織的安排。

結構化教學可以應用的方向:

(1)結構化物理環境:視覺清楚的劃分區域,例如各類學習角

(2)作息時間結構化:時間表

(3)工作制度化

(4)個人化工作系統

(5)視覺線索結構化:顏色、圖形等視覺線索

 

結構化教學法

總共包含四種向度的結構化

向度例子時間時間表物理環境視覺清楚的劃分區域,像是獨立學習區視覺線索顏色、圖形等視覺線索個人工作系統作業代辦事項表

@結構性教學法:指自閉症與溝通障礙者的教育方案中所採用的教學法,它的主要精神即針對自閉症兒童認知上的特色:擅長視覺思考、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有過度選擇的現象、執行功能缺損使之無法統整環境中所有資訊,而對新環境的適應有困難、對不確定的情境有高度焦慮,因此針對上述特色所發展出的結構性教學法便具有以下主要基本概念:

1. 環境結構化

2. 時間結構化

3. 視覺結構化

4. 教材教具結構化

 

以達到下列目的:

1. 增加對環境的理解

2. 增加情緒的穩定性並減少焦慮

3. 增加主動性與獨立性

同一題18. 針對自閉症兒童的「結構化教學」設計,下列哪一項班級經營要項最相關?

【評論主題】2. 說話時會不自主的重複、延長或首語難發等現象,是屬於下列哪一類的語言障礙?(A) 聲音異常(B) 構音異常(C) 語言遲緩(D) 語暢異常

【評論內容】語言障礙是指因語言的表達或理解能力發展遲緩,或聲帶未能正常運作而造成溝通能力上的顯著偏差及困難,並導致日常生活上的顯著困難及限制。⚫ 鑑定基準:指語言理解或語言表達能力與同年齡者相較,有顯著偏差或低落現象,造成溝通困難者。其鑑定基準依下列各款規定之一:一、構音異常:語音有省略、替代、添加、歪曲、聲調錯誤或含糊不清等 現象。二、嗓音異常:說話之音質、音調、音量或共鳴與個人之性別或年齡不相 稱等現象。三、語暢異常:說話節律有明顯且不自主之重複、延長、中斷、首語難發 或急促不清等現象。四、語言發展異常:語言之語形、語法、語意或語用異常,致語言理解或 語言表達較同年齡者有顯著偏差或低落。

【評論主題】14.從傳統障礙分類模式到現今 ICF 分類系統,下列哪項描述錯誤?(A) ICF 以醫療模式作為障礙分類系統(B) 社會模式將障礙視為個人與社會文化和環境下互動之產物(C) ICF 為生物心理社會模

【評論內容】ICF 改變過去以「單一」生物向度界定障礙,轉換成「多向度」,採取生物 心 理 社 會 模 式 ( biopsychosocialmodel),強調以身體、個人、社會與環境間的互動判定障礙的內容(Imrie,2004),除了考量生物醫學因素外,也將可能導致障礙的社會因素納入。

【評論主題】11.對認知低落、無法持續注意的學生,教師穿插動態及靜態活動方式進行教學,並提供立即頻繁之讚美,屬於何種課程調整方式?(A) 評量方式的調整(B) 學習內容的調整(C) 學習歷程的調整(D) 學習環境

【評論內容】

2)學習歷程

1針對身心障礙學生學習歷程的調整,需依學生的個別需要,善用各種能引發其學習潛能之學習策略,並適度提供各種線索及提示(如:協助學生畫重點、關鍵字、提供閱讀指引、組織圖等);採工作分析、多元感官、直接教學、合作學習、合作教學、多層次教學或區分性教學(個別化教學)等教學方法,並配合講述、示範、發問、運用多媒體、圖解、操作、實驗、角色扮演等不同的策略及活動進行教學。

2學校應視身心障礙學生需要提供適性教材調整(如:點字版本、放大版本、電子版本、有聲版本等)與教育輔助器材(如:擴視機、放大鏡、點字機、盲用算盤、盲用電腦、調頻輔具、特殊桌椅或其他相關輔具等)協助學習。必要時得提供助理人力、課堂手語翻譯等,確保以最適合其個人情況之語言與傳播方法、模式,在最有利於學業及社會發展的環境中學習。

3針對特定領域/科目具有學習功能缺損的學生,必要時得穿插一些遊戲活動或將教學活動分段進行,並多安排學生練習與表現的機會,提供適度的讚美、足夠的包容,再施以有效的行為改變策略和積極性的回饋方式調整;亦得調整教學地點和情境,以激發並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

3)學習環境

1學校應提供符合通用設計之校園環境,並針對個別身心障礙學生需求合理調整其學習環境。

2學校得依據個別學生之身心狀況與需求,進行教室採光、通風、溫度、教室布置、教學設備資源、教室位置、動線規劃、學習區、座位安排等物理環境的調整。

3學校應提供所需的志工、教師助理員或特教學生助理人員等人力協助;並得由縣市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學校各處室等提供各項行政支援,以及提供教師、同儕等自然支持等心理與社會環境的調整。

【評論主題】48. 資源班中針對伴隨有注意力問題的學障學生,可在上課流程中採行下列何種最適合的可行教學輔導策略以提升其注意力?(A)對學生以溫和親切態度溝通,使其能放鬆並提升注意力。(B)上課時可放輕音樂,以協助

【評論內容】

注意力訓練策略:現今主要的訓練方式有:結構式教學、感覺統合治療、注意力訓練教材、行為認知治療、親職訓練和運動治療。結構式教學:Mesibov, Schopler 和 Hearsey(1993) 等人指出結構式教學法是根據學生所要學習的目標,對學習情境 ( 包括時間、空間、教材、教具、活動等 ) 所做一種有系統及有組織的安排,以期達到教學目標所設計的方法。 教學環境結構化有四原則:1.盡量減少教室環境不必要的刺激2.縮小教室的空間 3.加強學習方案與日常活動的結構化 4.增加教材的刺激量及吸引力。個案在結構式教學環境的教學期間,語文學習有明顯進步,並且有顯著的短期保留效果和長期保留效果。補充Sohlberg 和 Mateer,( 1987)將注意力分為以下五類:1. 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指能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知道的資訊上。例如:老師在講國語課文,學生是否能夠專心看課文,而不是看著課文旁邊的插圖。2. 集中性注意力(focused attention):指能不能聚焦在一個要面對的問題上的能力。例如:老師在課堂上教國語生字,學生是否能夠聚焦在生字上面。3. 持續性注意力(sustained attention):指能持續注意力的時間有多久,代表穩定性。例如:一節課 40 分鐘,學生能夠專注在課堂上 40 分鐘。4. 分離性注意力(divided attention):指同一時間進行兩種或多種活動的能力。例如:一邊聽老師解,一邊講老師的話抄寫成筆記。5. 交替性注意力(alternating attention):指把專注力從一件事物或活動中,轉移到另一件事物或活動的能力。例如:看完螢幕的動畫講解,接著看課本上的課文內容。 注意力學習策略:自我教導策略。Meichenbaum(1986)將自我教導策略的實施步驟分為以下五個階段:1. 認知示範(Cognitive modeling):由教學者(通常是父母或老師)示範,一邊大聲向自己發出引導,一邊按引導操作並執行任務。2. 外顯的外在引導(Overt external guidance):教學者以語言發出引導,學生按引導操作,執行同一任務。3. 外顯的自我引導(Overt self-guidance):學生一邊用語言向自己發出引導,一邊按引導操作並執行同一任務。4. 漸褪的外顯自我引導(Faded self guidance):學生一邊小聲向自己發出引導,一邊按引導操作且執行同一任務。5. 內隱的自我教導(Covert self-instruction):學生使用無聲的內在語言,引導每一步驟的操作,以執行同一任務。 

【評論主題】45. 針對資源班中無法了解所閱讀文章內容前後關係的學障學生,可採下列何種較可行的教學輔導方法協助?(A)採行結構式上課法,以利其了解文章內容的前後關係。(B)採取一般識字教學法提升識字率,以利其了解

【評論內容】心智圖法(Mind Mapping)是由英國著名的教育學與思維學家湯尼.布桑(Tony Buzan),於 1970 年代提出的一種輔助思考工具,是一種刺激思維及幫助整合思想與訊息的思考方法,也可說是一種觀念圖像化的思考策略。此法採用圖誌式的概念,以線條、圖形、符號、顏色、文字、數字等各樣方式,將意念和訊息快速地以上述各種方式摘要下來,成為一幅心智圖。(A) 採行結構式上課法,以利其了解文章內容的前後關係。(學生能熟悉課程階段性活動 適合自閉症或注意力不足的孩子)

【評論主題】19. 資源班教師指導身心障礙學生在應試時分配考試作答的時間和順序,和透過應試的結果分析學習成效,這是哪一主題的學習內容?(A)後設認知策略 (B)認知策略 (C)態度和動機策略 (D)環境調整和學習

【評論內容】

學習策略學習表現,各向度之內涵說明如下:

1.提升認知學習:提升認知能力並運用於學習歷程。

2.提升動機與態度:提升學習動機和態度的方法或策略。

3.運用環境與學習工具:學習環境調整與各種學習工具的運用。

4.發展後設認知策略:與學習相關之自我調整、監控、檢核和時間管理的策略。

學習策略學習內容,各主題之內涵說明如下:

A.認知策略:學習過程中提升認知能力,包含注意、記憶、組織和理解等策略。

B.態度與動機策略:增進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的方法。

C.環境調整和學習工具運用策略:學習環境與學習工具的調整及運用方法。

D.後設認知策略:學習提供進階的自我調整、監控、檢核和時間管理。

【評論主題】14.從傳統障礙分類模式到現今 ICF 分類系統,下列哪項描述錯誤?(A) ICF 以醫療模式作為障礙分類系統(B) 社會模式將障礙視為個人與社會文化和環境下互動之產物(C) ICF 為生物心理社會模

【評論內容】ICF 改變過去以「單一」生物向度界定障礙,轉換成「多向度」,採取生物 心 理 社 會 模 式 ( biopsychosocialmodel),強調以身體、個人、社會與環境間的互動判定障礙的內容(Imrie,2004),除了考量生物醫學因素外,也將可能導致障礙的社會因素納入。

【評論主題】8. 針對自閉症兒童的「結構化教學」設計,下列哪一項班級經營要項最相關?(A) 班級氣氛的營造(B) 教室物理環境的安排(C) 教學管理(D) 行為管理

【評論內容】

結構化教學

自閉症學生的弱勢:組織與規劃、聽覺處理、注意力、跨情境類推及其特殊興趣無關的記憶力方面。

自閉症的優勢:視覺處理、特殊興趣及特殊興趣有關的記憶。

1.利用特生的優勢

2.根據學生要學習目標

3.對學習情境所做的一種有系統、有組織的安排。

結構化教學可以應用的方向:

(1)結構化物理環境:視覺清楚的劃分區域,例如各類學習角

(2)作息時間結構化:時間表

(3)工作制度化

(4)個人化工作系統

(5)視覺線索結構化:顏色、圖形等視覺線索

 

結構化教學法

總共包含四種向度的結構化

向度例子時間時間表物理環境視覺清楚的劃分區域,像是獨立學習區視覺線索顏色、圖形等視覺線索個人工作系統作業代辦事項表

@結構性教學法:指自閉症與溝通障礙者的教育方案中所採用的教學法,它的主要精神即針對自閉症兒童認知上的特色:擅長視覺思考、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有過度選擇的現象、執行功能缺損使之無法統整環境中所有資訊,而對新環境的適應有困難、對不確定的情境有高度焦慮,因此針對上述特色所發展出的結構性教學法便具有以下主要基本概念:

1. 環境結構化

2. 時間結構化

3. 視覺結構化

4. 教材教具結構化

 

以達到下列目的:

1. 增加對環境的理解

2. 增加情緒的穩定性並減少焦慮

3. 增加主動性與獨立性

同一題18. 針對自閉症兒童的「結構化教學」設計,下列哪一項班級經營要項最相關?

【評論主題】2. 說話時會不自主的重複、延長或首語難發等現象,是屬於下列哪一類的語言障礙?(A) 聲音異常(B) 構音異常(C) 語言遲緩(D) 語暢異常

【評論內容】語言障礙是指因語言的表達或理解能力發展遲緩,或聲帶未能正常運作而造成溝通能力上的顯著偏差及困難,並導致日常生活上的顯著困難及限制。⚫ 鑑定基準:指語言理解或語言表達能力與同年齡者相較,有顯著偏差或低落現象,造成溝通困難者。其鑑定基準依下列各款規定之一:一、構音異常:語音有省略、替代、添加、歪曲、聲調錯誤或含糊不清等 現象。二、嗓音異常:說話之音質、音調、音量或共鳴與個人之性別或年齡不相 稱等現象。三、語暢異常:說話節律有明顯且不自主之重複、延長、中斷、首語難發 或急促不清等現象。四、語言發展異常:語言之語形、語法、語意或語用異常,致語言理解或 語言表達較同年齡者有顯著偏差或低落。

【評論主題】11.對認知低落、無法持續注意的學生,教師穿插動態及靜態活動方式進行教學,並提供立即頻繁之讚美,屬於何種課程調整方式?(A) 評量方式的調整(B) 學習內容的調整(C) 學習歷程的調整(D) 學習環境

【評論內容】

2)學習歷程

1針對身心障礙學生學習歷程的調整,需依學生的個別需要,善用各種能引發其學習潛能之學習策略,並適度提供各種線索及提示(如:協助學生畫重點、關鍵字、提供閱讀指引、組織圖等);採工作分析、多元感官、直接教學、合作學習、合作教學、多層次教學或區分性教學(個別化教學)等教學方法,並配合講述、示範、發問、運用多媒體、圖解、操作、實驗、角色扮演等不同的策略及活動進行教學。

2學校應視身心障礙學生需要提供適性教材調整(如:點字版本、放大版本、電子版本、有聲版本等)與教育輔助器材(如:擴視機、放大鏡、點字機、盲用算盤、盲用電腦、調頻輔具、特殊桌椅或其他相關輔具等)協助學習。必要時得提供助理人力、課堂手語翻譯等,確保以最適合其個人情況之語言與傳播方法、模式,在最有利於學業及社會發展的環境中學習。

3針對特定領域/科目具有學習功能缺損的學生,必要時得穿插一些遊戲活動或將教學活動分段進行,並多安排學生練習與表現的機會,提供適度的讚美、足夠的包容,再施以有效的行為改變策略和積極性的回饋方式調整;亦得調整教學地點和情境,以激發並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

3)學習環境

1學校應提供符合通用設計之校園環境,並針對個別身心障礙學生需求合理調整其學習環境。

2學校得依據個別學生之身心狀況與需求,進行教室採光、通風、溫度、教室布置、教學設備資源、教室位置、動線規劃、學習區、座位安排等物理環境的調整。

3學校應提供所需的志工、教師助理員或特教學生助理人員等人力協助;並得由縣市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學校各處室等提供各項行政支援,以及提供教師、同儕等自然支持等心理與社會環境的調整。

【評論主題】1. 設a為實數,已知|x + 2| ≤ a的解為−8 ≤ x ≤ 4,求a的值為何?(A)6 (B)8 (C)10 (D)12

【評論內容】

解為−8 ≤ x 解為x ≤ 4

 

設X=-8 a=6X=4a=6故A最大為6

【評論主題】1. 設a為實數,已知|x + 2| ≤ a的解為−8 ≤ x ≤ 4,求a的值為何?(A)6 (B)8 (C)10 (D)12

【評論內容】

解為−8 ≤ x 解為x ≤ 4

 

設X=-8 a=6X=4a=6故A最大為6

【評論主題】25. 安裘曼氏症(天使症候群Angelman Syndrome)的學生其特徵為?(甲)第15對染色體異常;(乙)有智障、語障;(丙)動作僵硬和刻板行為;(丁)伴有癲癇(A)甲乙丙丁(B)甲乙丙(C)

【評論內容】安琪曼氏症即為Angelman氏症(Angelman syndrome ,簡稱AS,俗稱快樂木偶症候群)是引起重度智障的原因之一,它常合併特殊的臉型及神經與行為異常。安琪曼氏症首於1965年英國小兒科醫師Harry Angelman的醫學研究報告中,他發現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有相似的臨床表現(年齡分別為5、7、10歲),包括智障、抽搐、運動失調(類似木偶行走狀)、容易有陣發性發笑、無言語發展及具有畸形的臉(薄上唇,大且常開的笑口、長下巴)等表徵,他形容這些小孩為「木偶似的小孩」(puppet childrend)。後來,在1967年陸續出現相關的醫學報告,並稱此症候群為「快樂木偶症」(happy puppet syndrome)。這個病名在使用多年後,研究安琪曼氏症的學者改稱為比...

【評論主題】57. 依據我國特殊教育相關法規,對於身心障礙幼兒的轉銜輔導及服務,下列敘述何者最為適切?(A)對象僅針對學前教育大班升小學的幼兒 (B)包括升學、生活、心理輔導、福利服務及其他相關專業服務等項目(C

【評論內容】D:原安置場所或就讀學校於安置前一個月召開轉銜會議依會議決議內容至通報網填寫轉銜服務資料,並於安置確定後二星期內填寫安置學校,完成通報。安置學校應於學生報到後二星期內至通報網接收轉銜服務資料。法規:學生進入國民小學、特殊教育學校國小部、國民中學或特殊教育學校國中部之轉銜,原安置場所或就讀學校應依第四條規定於安置前一個月召開轉銜會議,邀請擬安置學校、家長及相關人員參加,依會議決議內容至通報網填寫轉銜服務資料,並於安置確定後二星期內填寫安置學校,完成通報。

【評論主題】5 () 對於沒有口語或約能說出 10 個詞彙的 5 歲幼兒,下列哪一項方法可以評估他的表達性溝通能力?(A)計算他使用幾種肢體手勢動作達到有效溝通的能力 (B)模仿他人說話的能力(C)聽懂指令並去執

【評論內容】

關鍵字:沒有口語或約能說出 10 個詞彙、評估表達性溝通能力廣義的溝通能力包含了口語及非口語二個部分,其中口語部分可細分成語言理解及語言表達。而非口語部分則可細分成動作、姿勢、臉部表情等部分。當我們的孩子在語言未發展出來之際,用來與外界溝通最多的就是非口語溝通部分。如他哭泣,就知道他可能是肚子餓或者不舒服等。

【評論主題】【題組】22.特教教師如要開始準備提報鑑定,先要做些什麼?(A)朝向自閉症方向蒐集資料。(B)朝向情緒行為障礙方向準備資料。(C)晤談家長蒐集從小發展史狀況。(D)找時間幫小明進行魏氏幼兒智力測驗。

【評論內容】

我想因為尚未確定學生是否有拿到醫診,所以還是C選項比較合適。加上題目說:媽媽帶他看過好幾個醫生,有的說是感覺統合失調、有的說是過動症…,因此也有可能拿到發展遲緩A、B都太先入為主,不太適合

【評論主題】【題組】21.接下來可以做的事是什麼?(A)釐清他到底是過動症還是亞斯伯格症。(B)請媽媽讓孩子穩定服藥。(C)啟動三級預防機制,先和老師討論在班級經營上建立正向支持。(D)請媽媽填同意書開始進行鑑定

【評論內容】從題目敘述來說,學生尚未申請過鑑定,可入班觀察學生的學習和行為表現,以及教學者進行一級輔導。(A) 釐清他到底是過動症還是亞斯伯格症。-由醫師來釐清

【評論主題】22 () 有關發展遲緩幼兒的個別學習目標嵌入作息活動的應用原則,下列敘述何者最為適切?(A)將一項目標嵌入多個作息活動中 (B)一個作息活動應只嵌入一項目標(C)不同目標應嵌入不同的作息活動 (D)

【評論內容】活動本位教學包含四個基本要素(Pretti-Frontczak & Bricker, 2004):1. 教學係由幼兒所主導,並重視幼兒的互動;2. 將教學融入於例行性、計畫性或由幼兒創發的活動中;3. 所習得的是功能性和類化性的技能;4. 系統化地運用自然合理的前事與後果。活動本位教學的特點之一即是將多重目標使用在單一的活動上,例如:幼兒幫玩偶洗澡的活動可以用於促進溝通(我要肥皂)、動作(伸手和抓握)、認知(身體的部位)、社會性(輪流使用肥皂)和生活適應(洗手)等多項領域的能力。單一技能的學習並不侷限於一個活動,而且可以由不同人員透過不同環境和教材來教導。

【評論主題】42. 下列對「正常化」的描述,何者是正確的? (A) 「正常化」指:以醫療的方式,完全改善特殊兒童的障礙 (B) 「正常化」為特殊兒童及成人盡可能的提供一個與非障礙者互動的社會環境(C) 「正常化」

【評論內容】

正常原則、回歸主流與融合教育的強調

   正常原則-特殊兒童的環境設備與正常兒童一樣,給予無障礙空間

   回歸主流-降特殊與普通兒童混合安置以接受教育,不過仍對就讀普通班的特殊兒童提供必要的協助,特殊兒童儘可能有與普通兒童相互動的機會

   融合教育-特殊兒童直接在普通班接受教育,但仍輔以必要的協助

【評論主題】21. 食譜上標示醬油使用量為量杯容量的 ,小明誤將 看成 ,在使用24次後, 才發現看錯用量,此時醬油已剩原來的 。若小明一開始即正確使用醬油,問這瓶醬油可使用多少次?(A) 9 (B) 45 (C

【評論內容】

X=量杯容量

L=醬油原本量

X*1/4*24=6X=醬油使用量=2/3L(因此時醬油已剩原來的 )

L=9X

9X/正確醬油使用量(1/5X)=45

【評論主題】41.用來治療 ADHD 的藥物,如: 利他能是屬於下列哪一類型?(A)中樞神經興奮劑(B)抑制劑(C)麻醉劑(D)抗焦慮藥物。

【評論內容】

補充 ADHD 常用的藥品

中樞神經興奮劑和非興奮劑(思銳):

Atmoxetine (2003):思銳。作用的效果不如利他能、利長能、專司達。研究上,相對少。基本上應該是增加正腎上腺素的作用(?)。但,因為不是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劑,您可能比較放心。

【評論主題】50.老師指派完成一個科學實驗,小威屢試不成功,發展出了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因此想要放棄這個功課,關於習得無助感的描述,下列何者不正確?(A) 習得無助感的兒童歸因

【評論內容】習得的無助感是指個體面對挑戰情境時的一種消極心態,縱使輕易成功的機會擺在面前,也缺乏嘗試的勇氣。習得無助感是個人因長期處於失敗及挫折情境中,面對衝突及壓力無法解決,而以逃避心態去面對問題,形成逃避失敗的習慣。

根據狄衛克(C.S. Dweck)在一九七五年的研究指出習得的無助感通常包括三個要素,即:(1)面臨失敗時,有放棄的傾向;(2)避免把失敗歸因於個人的責任;(3)當責任確定時,傾向於把失敗歸因於缺乏能力而非缺乏努力。

(C) 習得無助感的兒童對於成功是可以經由努力得來

(傾向於把失敗歸因於缺乏能力而非缺乏努力。)

【評論主題】43.小新被發現有偷竊同學文具的行為,老師採用的處理方式,請小新歸還所偷竊的財物之外,並且請小新多賠一種他所喜愛的文具以為懲罰,這種輔導策略稱為(A)分化性增強法(B)反應代價法(C)過度矯正法(D)

【評論內容】

過度矯正法

過度矯正法指塑造一個比錯誤發生前更好情境的一種方式,也是讓學生學會自我負責的方式。例如:學生若打破教室玻璃,除了得賠玻璃錢外,還必須從此負責玻璃的清潔工作。

因此所有矯正行為必須和錯誤行為產生關聯,學生才能藉此反省,而非因懲罰而惱羞成怒。但矯正之前的討論與示範,與矯正之後的稱讚是非常重要的,其目的是讓孩子由懲罰中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A)分化性增強法

《分化性增強法 》

【評論主題】49.強調教師在自然情境中,依個別學生語言能力,提供學生在其近側發展區域內(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適當的語言支持,協助學生較複雜的口語能力,是屬於哪種語言教學模式?

【評論內容】

關鍵:近側發展區域

故選鷹架式語言教學

補充

A自然情境語言教學法所運用的教學技巧主要包括:示範(model)、指令-示範(mand-model)、時間延宕(time delay)以及隨機教學(incidental teaching)。

四種教學技巧的基本定義(倪志琳,1997):(1)示範,由成人說出想讓兒童模仿的單字、慣用語或是句子,要兒童模仿部分或全部發音;(2)指令-示範,由成人提出問題或不完整的句子(如「我要吃......」),需要兒童表現非模仿的口語反應;(3)時間延宕,由成人提供兒童非口語的提示,要兒童說話;(4)隨機教學,指在非結構的情況下,成人與兒童之間自然產生互動,並由成人藉此互動傳達新資訊,或提供兒童練習機會,以增進其溝通技巧。這些技術可於自然環境中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應用來訓練語言障礙者功能性溝通技巧。

【評論主題】35.關於閱讀障礙學生,以下描述的組合中何者是正確的? (甲)視覺有問題 (乙)聽覺有問題 (丙)找不出段落重點 (丁)理解字義困難(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評論內容】

關鍵:學障

第 10 條

本法第三條第九款所稱學習障礙,統稱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注意、記憶、理解、知覺、知覺動作、推理等能力有問題,致在聽、說、讀、寫或算等學習上有顯著困難者;其障礙並非因感官、智能、情緒等障礙因素或文化刺激不足、教學不當等環境因素所直接造成之結果。

前項所定學習障礙,其鑑定基準依下列各款規定:

一、智力正常或在正常程度以上。

二、個人內在能力有顯著差異。

三、聽覺理解、口語表達、識字、閱讀理解、書寫、數學運算等學習表現有顯著困難,且經確定一般教育所提供之介入,仍難有效改善。

(甲)視覺有問題、(乙)聽覺有問題 屬於感官問題

補充

一、學習障礙學生身心特質:

學習障礙是一群異質性很高的特殊教育群體,雖然有其獨特的個別性,但學業的缺陷、社會技巧的不成熟,以及一些行為型態的缺陷,例如,不專注、過動、衝動、協調性差、組織力差、動機低及過度依賴等,是學習障礙學生常有的特徵;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一般特徵,如:抱持負向歸因、沒有策略、無法類化∕遷移學習及訊息處理錯誤等,也是其重要的問題特徵。以下就學業、社會技巧及其他一般性特徵等各層面進行簡單介紹:

(一)學業表現:

學習障礙與學業低成就學生同樣都有學業表現不佳的問題,他們不同的地方,在於學習障礙的學生礙於神經心理缺陷,導致他們在聽、說、讀、寫、算、記憶、注意、理解等方面產生顯著的困難,其中以閱讀的障礙居多,據估計約有4/5 的學習障礙者屬閱讀障礙者,即使是診斷為數學障礙的學生,其障礙常來自於閱讀理解的因素。以下針對學障不同學業表徵說明:

1、閱讀能力方面:包括閱讀習慣、朗讀、理解、和表達方式等困難,常因閱讀速度慢而發生錯誤,或者唸完一段文章卻無法理解內容,也有跳行跳字的現象,對於易混淆的字也難以分辨。

2、書寫能力方面:包括字跡的工整、字的正確性、文句的通暢性等,經常出現技術性的錯誤,如:寫字上下左右顛倒,詞彙有限,語句很短,寫字速度慢,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作業等。

3、語言能力方面:分為語言的接收、處理與表達三方面的問題;在思考時,也有符號運用的困難,很難運用詞彙或句子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而很少開口說話,無法與老師或同學產生良好的溝通。

4、數學能力方面:通常無法了解數字的概念與心算、無法理解數學應用問題,也無法運算太複雜的計算式,對於小數、分數、比例、時間、單位等概念理解有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