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辦法第六條規定,每學年開學後多久,班級教師應協助成立班級家長會,並提供其相關資訊?(A) 一週(B) 二週(C) 三週(D) 四週

【評論內容】

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辦法

第6條

每學年開學二週內

導師協助成立班級家長會

第6條

每學年開學一個月內

學校協助成立全校家長代表大會

第8條

每學期開學前一週~開學後三週內

舉辦家長日

【評論主題】35.小英是國小五年級女生,他媽媽憂慮地表示小英近六個月來常常睡不好,急躁易怒,注意力無法集中,常常喊累,導致學業成績下滑。以小英的狀況,他最可能罹患下列何種病症?(A)懼學症 (B)恐慌症(C)廣泛

【評論內容】

l  廣泛性焦慮症(簡稱GAD)是目前相當普遍的焦慮性疾病,患者往往對兩個以上的事件或活動出現異常焦慮及緊張的狀況,這種焦慮感伴隨著以下至少三項症狀,並且症狀持續六個月以上:

1.      坐立難安,靜不下來的感覺,浮躁或者不耐煩(「on edge」)。

2.      容易疲累。

3.      無法集中注意力、難以保持專心或腦袋一片空白。

4.      易躁易怒。

5.      肌肉緊繃。

6.      睡眠障礙(難以入睡或保持睡眠,或睡不安寧)。

【評論主題】12.「人類與生俱來就有的語言習得裝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可以發展語言技能,具體展現通用文法」,這段論述是下列哪位學者的主張?(A)皮亞傑(J. Pi

【評論內容】

杭士基(A.Chomsky)

1.         天賦論,主張人類天生具有學習語言的能力。

2.         人類的認知結構中,天生有「語言習得裝置」(LanguageAcquisition Device;LAD),只要有適當語言刺激,就能吸收語言及其中的文法規則,自創新句子。

3.         將語言分為兩個層次,一個為語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即靠LAD所得的語言能力,另一個為語言表現(languageperformance),以前者為基礎在環境中學習而得的語言。但此說法無法解釋語言能力上個別差異及兒童如何解釋字義,或者語言發展為何得視有無交談的對象才能決定。

4.         語言的深層結構代表意義,表層結構代表語音。

【評論主題】35.小英是國小五年級女生,他媽媽憂慮地表示小英近六個月來常常睡不好,急躁易怒,注意力無法集中,常常喊累,導致學業成績下滑。以小英的狀況,他最可能罹患下列何種病症?(A)懼學症 (B)恐慌症(C)廣泛

【評論內容】

l  廣泛性焦慮症(簡稱GAD)是目前相當普遍的焦慮性疾病,患者往往對兩個以上的事件或活動出現異常焦慮及緊張的狀況,這種焦慮感伴隨著以下至少三項症狀,並且症狀持續六個月以上:

1.      坐立難安,靜不下來的感覺,浮躁或者不耐煩(「on edge」)。

2.      容易疲累。

3.      無法集中注意力、難以保持專心或腦袋一片空白。

4.      易躁易怒。

5.      肌肉緊繃。

6.      睡眠障礙(難以入睡或保持睡眠,或睡不安寧)。

【評論主題】12.「人類與生俱來就有的語言習得裝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可以發展語言技能,具體展現通用文法」,這段論述是下列哪位學者的主張?(A)皮亞傑(J. Pi

【評論內容】

杭士基(A.Chomsky)

1.         天賦論,主張人類天生具有學習語言的能力。

2.         人類的認知結構中,天生有「語言習得裝置」(LanguageAcquisition Device;LAD),只要有適當語言刺激,就能吸收語言及其中的文法規則,自創新句子。

3.         將語言分為兩個層次,一個為語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即靠LAD所得的語言能力,另一個為語言表現(languageperformance),以前者為基礎在環境中學習而得的語言。但此說法無法解釋語言能力上個別差異及兒童如何解釋字義,或者語言發展為何得視有無交談的對象才能決定。

4.         語言的深層結構代表意義,表層結構代表語音。

【評論主題】25.下列何種測驗最宜用來評估兒童的神經心理功能?(A)畫人測驗 (B)魏氏兒童智力量表(C)賴氏人格測驗 (D)班達視覺動作完形測驗

【評論內容】l   畫人測驗:第一個正式將繪畫技術發展成心理測驗,屬於人格測驗,運用投射技術(表達法)l   魏氏兒童智力量表:1.          量表分為兩大部分:語言量表及作業量表,兩者組合成全致力分數(IQ)2.          種類可分:學前、兒童、成人。其中魏氏兒同志力量表第四版是測量6~16歲兒童的個別智力,可得全量表智商及四種組合分數,.....看完整詳解

【評論主題】34.國民中小學各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之組成方式如何決定?(A)由校長決定之 (B)由教育局統一規定(C)由學校校務會議決定之 (D)由學校教務會議決定之

【評論內容】

各校應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下設「各學習領域課程小組」,於學期上課前完成學校課程計畫之規劃、決定各年級各學習領域學習節數、審查自編教科用書及設計教學主題與教學活動,並負責課程與教學評鑑。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之組成方式,由學校校務會議決定之。

【評論主題】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辦法第六條規定,每學年開學後多久,班級教師應協助成立班級家長會,並提供其相關資訊?(A) 一週(B) 二週(C) 三週(D) 四週

【評論內容】

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辦法

第6條

每學年開學二週內

導師協助成立班級家長會

第6條

每學年開學一個月內

學校協助成立全校家長代表大會

第8條

每學期開學前一週~開學後三週內

舉辦家長日

【評論主題】7.對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的敘述,下列何者為真?(A)古典制約只能產生二級反應(B)古典制約被稱為反應性反應(C)在制約學習中,非制約刺激(UCS)與制約刺激(CS

【評論內容】

古典制約

1.  被稱為反應性反應,又稱為巴夫洛夫制約、反應制約、alpha制約。

2. 不只能產生二級反應(二層次制約,再加入CS2),還可以產生多層次制約(3↑CS)。

3. 二級制約作用:把原來的制約刺激當成非制約刺激,與另一制約刺激聯結,原來的制約刺激即是二級強化物,可繼續形成更高級的制約作用。

4. 古典制約原則有類化與辨別、削弱與自然恢復。

5.  在制約學習中,非制約刺激與制約刺激所指的是不同刺激,非制約反應與制約反應則是相同的個體生理現象(巴夫洛夫實驗中,非制約反應與制約反應皆是指流口水的生理現象,故相同)

6.  非制約刺激(UCS):本來就可以引起個體某固定反應的刺激。

制約刺激(CS):指原來的中性刺激。

7.  非制約反應(UCR):指由無條件刺激原本即可引起的固定反應。

制約反應(CR):指條件作用形成後由條件刺激引起的反應。

【評論主題】12.以下所敘述的社會地位改變,哪一項是屬於強調「歸屬性地位」(ascribed status)之傳統社會的特質?(A)家世顯赫,祖蔭庇護(B)十年寒窗,苦讀有成(C)夤緣富貴,趨炎附勢(D)學有專精

【評論內容】

1. 歸屬地位/角色=先賦地位/角色

個體一出生時即決定的角色、社會地位,例如古代天子、貴族、家世顯赫、祖蔭庇護、奴隸、性別、種族等。是經由社會所認定,與個人獨特的才華或特質無關。

2. 成就地位

個人經由後天努力和表現所獲得的角色,例如醫生、律師等。

【評論主題】34.國民中小學各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之組成方式如何決定?(A)由校長決定之 (B)由教育局統一規定(C)由學校校務會議決定之 (D)由學校教務會議決定之

【評論內容】

各校應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下設「各學習領域課程小組」,於學期上課前完成學校課程計畫之規劃、決定各年級各學習領域學習節數、審查自編教科用書及設計教學主題與教學活動,並負責課程與教學評鑑。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之組成方式,由學校校務會議決定之。

【評論主題】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辦法第六條規定,每學年開學後多久,班級教師應協助成立班級家長會,並提供其相關資訊?(A) 一週(B) 二週(C) 三週(D) 四週

【評論內容】

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辦法

第6條

每學年開學二週內

導師協助成立班級家長會

第6條

每學年開學一個月內

學校協助成立全校家長代表大會

第8條

每學期開學前一週~開學後三週內

舉辦家長日

【評論主題】7.對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的敘述,下列何者為真?(A)古典制約只能產生二級反應(B)古典制約被稱為反應性反應(C)在制約學習中,非制約刺激(UCS)與制約刺激(CS

【評論內容】

古典制約

1.  被稱為反應性反應,又稱為巴夫洛夫制約、反應制約、alpha制約。

2. 不只能產生二級反應(二層次制約,再加入CS2),還可以產生多層次制約(3↑CS)。

3. 二級制約作用:把原來的制約刺激當成非制約刺激,與另一制約刺激聯結,原來的制約刺激即是二級強化物,可繼續形成更高級的制約作用。

4. 古典制約原則有類化與辨別、削弱與自然恢復。

5.  在制約學習中,非制約刺激與制約刺激所指的是不同刺激,非制約反應與制約反應則是相同的個體生理現象(巴夫洛夫實驗中,非制約反應與制約反應皆是指流口水的生理現象,故相同)

6.  非制約刺激(UCS):本來就可以引起個體某固定反應的刺激。

制約刺激(CS):指原來的中性刺激。

7.  非制約反應(UCR):指由無條件刺激原本即可引起的固定反應。

制約反應(CR):指條件作用形成後由條件刺激引起的反應。

【評論主題】 12. 下列哪一位教育家認為「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且其教育學說頗近似西洋教育家裴斯塔洛齊(Pestalozzi)之潛能發展說呢?(A)陳白沙 (B)王守仁 (C)

【評論內容】

王陽明

1. 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明朝大儒。

2. 主張凡萬物之理皆包含於人心之中,人性善。為學之道:自省體察心中之理

3. 教育目的:致良知,認為學習要引導學習者各得其心,當良知可以實踐時,每個人都可成為聖人。

4. 「致良知」的方法:格物(去掉因與外物接觸所產生的障蔽、物慾的昏蔽)使良知功能完全展現。

5. 學習方法:知行合一,認為「知識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6. 「非善非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為良知,為善去惡事格物。」

7. 兒童教育的始祖:注重兒童教育,反對體罰。

8....

【評論主題】27. 實驗研究法在教育研究中經常有無法真正實驗的情形發生,例如伍老師進入學校現場後才發現學校已經能力分班完畢,校長不肯答應重新隨機分組,隨機分派受試者的可能便消失。伍老師只好在維持現有條件下,盡可能

【評論內容】

共變數分析:ANCOVA

1.是一種統計控制的方法,旨在利用統計的方法把影響實驗正確性的誤差(=共變項所帶來的誤差)加以排除,目的在增進統計考驗力和降低實驗誤差。

例如:要把教學前可能的因素排除,就要用共變數分析,將共變項(干擾變項)所帶來的誤差加以排除。

2. 特別適用無法或不可用實驗控制的無關變項,如等組前後測設計(或不等組前後測設計)、實驗設計中出現共變項或無關干擾因素。

 

變異數分析:ANOVA

檢驗二個以上獨立樣本平均數差異情形是否達到顯著水準。如:不同的教學法是否影響學生的作文表現(單因子獨立樣本ANOVA)。

【評論主題】93.「被視導的學校有不同的成長階段,視導時因其所處階段不同,採取不同的視導方式以協助其解決問題」,這種視導模式稱為:(A)臨床性視導 (B)規範性視導 (C)階段性視導 (D)發展性視導

【評論內容】

Glickman 權變視導=發展性視導

認為被視導的學校有不同的成長階段,視導時因其所處階段不同,採取不同的視導方式以協助其解決問題

根據兩向度 1.教師投入程度 2.教師抽象思考能力 區分視導類型:

 

教師投入程度

教師抽象思考能力

主導者

指導型

校長

合作型

 

校長、教師

非指導式

教師

【評論主題】28.近來「市場邏輯」逐漸擴散到教育領域,造成「教育邏輯」與「市場邏輯」的混淆。下列關於教育的說法何者較少受到「市場邏輯」的影響?(A)現代學校應該是努力誘使人進行教育消費的「操控型制度」(B)教育邏

【評論內容】

l 市場邏輯與教育邏輯:林逢祺(民101)在「教育規準論」提出市場邏輯與教育邏輯比較。

 

市場邏輯

教育邏輯

目標

私有財貨

共享知識

動機

迎合顧客需求

充實學生能力

方法

促成買賣

引發思想

評價標準

增強顧客依賴程度

提昇學生自律水準

【評論主題】18.根據柯柏格(L. Kohlberg)的道德發展理論觀點,成語「不欺暗室」(意旨為人光明磊落),適合道德發展理論的哪一個階段?(A)避罰服從取向​​(B)工具性目的取向(C)社會契約取向​​(D)

【評論內容】

普遍道德原則:

個人價值觀已建立,道德判斷以個人的倫理觀念為基礎,以良心作為行為的依據、依循正義原則,具一致性與普遍性。

【評論主題】1.小清的課業成績向來不理想,造成他自卑的感覺,且擔心同學會討厭他。對改善小清現在的困擾,下列哪項訓練是最有助益的?(A)同理心訓練​​(B)自我肯定訓練(C)情緒管理訓練​​(D)衝突解決訓練

【評論內容】自我肯定訓練之意涵

自我肯定訓練是社會技巧訓練的一種形式,功能為教導個案在不同社會情境之下都能肯定自我,降低焦慮,進而增加社交技巧。缺乏自我肯定容易使人感到在家庭、工作場合、學校中的人際互動困難。自我肯定訓練的基本假設是每個人都有表達自我的權利。

自我肯定訓練之目標

1.提升自我的行為資料庫:當人們有更多的行為選擇時,他們能在特定的情況下,從資料庫中選擇要表現何種行為,決定是否要做自我肯定。個案能夠用新的社會技巧來替換掉適應不良的社交反應。

2.學會表達自我的方式:當人們學會表達自我的方式,便可以藉此敏銳地反應出對他人的感受與權利。

自我肯定訓練之適合對象

1.難以表達憤怒與煩躁的人

2.不太會拒絕的人

3.過度...

【評論主題】29.在制定班級公約時,林老師提醒同學要先忘掉自己的身分、地位與偏好,站在一個 超然與中立的立場來制定班級公約。這種思維呼應了何種倫理學說?(A)羅爾斯(J. Rawls)的正義論(B)麥金泰(A.

【評論內容】

(A)正義論─強調正義即公平。

(B)社群論─指在恢復社群價值的重要性,並重申社群對個人的重要性。

(C)德行論─主張品德教育為教育核心,實施中庸之道。

(D)關懷倫理學─是由女性主義者所提出的倫理學,強調過去在學術上受到壓抑的女性特質思維,認為關懷情意才是道德的基礎。

 

Rawls的正義原則是自由與理性的立約者在原初立場(original position)用來考量個人利益的原則。原初立場係一個引導出特定正義概念的純粹假設情境,在這個情境中,立約者是在無知之幕(veilof ignorance)之後進行選擇。此一無知之幕,就是假設立約者對自己與他人的社會背景、階級、偏好、優缺點都是一無所知的,僅具有對普遍性知識的理解,而且所有立約者都處於相同的情境。因為立約者的一無所知,便無法從自身的利益或偏好來考量利害,也不受任何其他因素所影響,使得正義原則成為原初立場中公平協議或協商結果的唯一依據。

【評論主題】

【評論內容】

Foucault

1. 傅柯提升學校如同規訓機構的隱喻,傅柯:「學校為一種規訓的場所」。學校是個善用考試(檢查)來執行規訓的機構。

2. 權力與知識的關係:知識只是社會上少數有權勢的人運用自身的力量或心靈力量,將他們對正義的理念強加於大多數人身上。(力量即正義,知識即權力)

3. 主張語言、知識、真理的建構,與「權力」是分不開的。(課程是權力運作的產物)

認為教育系統都是維持及修正論述運用的政治性手段,因為教育系統是集知識及權力於一身,而學校教育是透過學習及權力來分配及運用論述的過程。

【評論主題】16.英國1967年的《普勞頓報告書》(Plowden Report)曾提出下列何種理念與策略,促進了教育機會均等措施的發展?(A)性別平權教育 (B)多元文化教育(C)積極的差別待遇 (D)平頭式的

【評論內容】

1967 年英國普勞頓報告書(The Plowden Report)的公布,改變了民眾對【均等】一詞的界定,引進積極性差別待遇(positive discrimination)的觀念,至此階段,【均等】的意涵已由原來入學機會及接受共同教育經驗機會的均等,擴大至使來自社經地位不利的學生,有得到補償文化經驗不足的機會。

積極性差別待遇係指個體處於不利的情況,政府應該積極地介入,給予特別優厚的待遇,透過一套完善的補償計畫或策略,以減少文化不利(culturally disadvantaged)與文化剝奪(culturally deprivation),造成弱勢者與一般者程度上的差異。

因此,教育資源的分配,要能考慮到對象的特殊條件而給予不同的投入。綜合言之,人因為後天環境與先天能力的不同,而形成不公平的生存競爭或教育機會的不均等,必須藉由教育或法令的後天力量加以補救,即所謂之積極性差別待遇。

【評論主題】10. 儘管社會變遷與教育改革壓力漸增,鄭老師仍選擇繼續擔任教職,願意在學校中安身立命,請問這是屬於以下何種教師的承諾?(A) 職業承諾 (B) 生涯承諾 (C) 專業承諾 (D) 交換承諾

【評論內容】

Nias所提出的教師承諾

(一)職業承諾:教師基於教學熱忱願意奉獻時間與精力關切學生。

如:關懷、認同、情感投入 (關懷倫理、情感道德)

 

(二)專業承諾:教師對職業的專業認同,在知識與教學上不斷自我充實與成長。

 

(三)生涯承諾:教師為了自我維護與內在報酬,經由智性的評估與抉擇,而產生的一種對該教職生涯價值的認同與願意持續為該教職付出努力的心理連結狀態。如:願意長留所屬職位、繼續當老師(如:資深教師)

【評論主題】23. 依「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委託私人辦理條例」第 1 條之規定,下列何者是委託私人辦理的目的?(A) 提升教育品質 (B) 促進教育多元化(C) 增進家長教育參與權 (D) 增進教育經費運用效率

【評論內容】

實驗教育三法

(一) 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

→在家自學

第 1 條   

為保障學生學習權及家長教育選擇權,提供學校型態以外之其他教育方式

及內容,落實教育基本法第八條第三項及第十三條規定,特制定本條例。

 

(二) 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

→實驗創新(2015教育創新行動年)、公辦公營(公立實驗教育學校)、私人私營(私立實驗教育學校)

第 1 條 

為鼓勵教育實驗與創新,實施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以保障人民學習及受教

育權利,增加人民選擇教育方式與內容之機會,促進教育多元化發展,落

實教育基本法第十三條規定,特制定本條例。

 

(三) 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委託私人辦理條例

→公辦民...

【評論主題】24.「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明代王陽明的這段話含有何種兒童教育理念?(A)教育兒童應重視音樂舞

【評論內容】

王陽明

1. 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明朝大儒。

2. 主張凡萬物之理皆包含於人心之中,人性善。為學之道:自省體察心中之理

3. 教育目的在致良知。格物(去掉因與外物接觸所產生的障蔽)致知(使良知功能完全展現)。

4. 強調知行合一的求學方法,當良知可以實踐時,每個人都可成為聖人。

5. 「非善非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為良知,為善去惡事格物。」

6. 注重兒童教育,反對體罰。

7. 重視兒童的興趣,明兒童之性而啟發之,不宜加以束縛。

8. 注重兒童心理,提倡感情的教育,自動的精神,並注重平均調和的教育。

【評論主題】12.以下所敘述的社會地位改變,哪一項是屬於強調「歸屬性地位」(ascribed status)之傳統社會的特質?(A)家世顯赫,祖蔭庇護(B)十年寒窗,苦讀有成(C)夤緣富貴,趨炎附勢(D)學有專精

【評論內容】

1. 歸屬地位/角色=先賦地位/角色

個體一出生時即決定的角色、社會地位,例如古代天子、貴族、家世顯赫、祖蔭庇護、奴隸、性別、種族等。是經由社會所認定,與個人獨特的才華或特質無關。

2. 成就地位

個人經由後天努力和表現所獲得的角色,例如醫生、律師等。

【評論主題】3.根據卡芬頓(M. Covington)的自我價值論,下列何者符合他對學習動機的觀點?(A)學生對能力與努力的歸因隨年齡而升高(B)自我價值感是個人追求成功的內在動力(C)個人視成功為努力的結果而非

【評論內容】

卡芬頓(Covington)自我價值論

1.       屬於動機理論中的認知論,篇負面。理論在探討「為何有能力學生不努力學習。」

2.  自我價值感是個人追求成功的內在動力。

3.  自我的「價值」是建立在能力上,若夠聰明就不需努力。

4.  個人視成功為「能力的展現」,而非努力的成果。

5.成功難求,就改以「逃避失敗」以維持自我價值 (愛面子、尊嚴) 。

6.對能力與努力的歸因隨年改變。

年紀越小,越相信---能力增長觀(努力有用)

年紀越大,越相信---能力實存觀(不相信努力會有用)

7.     動機分三類

Ø 求成型(卓越取向型)---積極歸因。

Ø 避敗型(逃避失敗型)---自我設限,以維護自我價值。

...

【評論主題】

【評論內容】

擴散思維之意義,即個體針對特定問題,不依既定規則,善於運用經驗,對問題性質由不同方向重新思維,提出各種可能的解決方式,從而獲得答案之創造能力,故選項(B)為適切答案。

然而,依據考生提出書籍所述:「直觀推斷法(或探索法)(heuristic)是指面對問題情境無法按照一定程序解決時,只能憑個人經驗逕而進行直觀(或直覺)推斷以求取答案之方法。」選項(D)亦是適切的。

綜上所述,故本題從寬評分,考生選答「B」或「D」均視為正確答案。

【評論主題】

【評論內容】

根據批判教育學之觀點,文化場域存在著政治介入的力量,所以學校課程所傳授的知識、學校文化等,都是政治與權力的產物。因此,教育的目的在於「去政治化」,使人獲得真正的自由

【評論主題】

【評論內容】

《創新品德教育 6E 教學方法》

(1)典範學習(Example)

鼓勵教師或家長等學生生活親近之人物成為學生學習典範,發揮潛移默化之效果。

(2)啟發思辨(Explanation)

品德教育不能八股、教條,或只要求背誦規則,而要對話與思辨。可鼓勵各級學  校對為什 麼要有品德、品德的核心價值與其生活中實踐之行為準則進行討論、澄清與思辨。

(3)勸勉激勵(Exhortation)

鼓勵各級學校透過影片、故事、體驗教學活動及生活教育等,常常勸勉激勵師生  實踐品德 核心價值。

(4)環境形塑(Environment)

鼓勵各級學校透過校長及行政團...

【評論主題】

【評論內容】

後現代課程有以下特徵:

1. 反理性中心,反目標模式(反線性)課程的後設論述。

2. 反再現主義,強調課程的動態循環與開放。

3. 反知識宰制,反學科本位式課程,主張學科的統整與跨越、打破學科邊際。

4. 尊重他者、強調多元、開放,發展多元文化課程。

【評論主題】3.小明正在減重,他每天量體重並作紀錄。下列何者最適合描述他目前的行為?(A)自我效能(self-efficacy)(B)自我應驗(self-fulfilling)(C)自我監控(self-monit

【評論內容】

1. 自我效能:Bandura提出,係指個體對自己從事某工作的能力,以及對該工作可能達成的程度的一種主觀評價。

2. 自我應驗:做某件事情或是對待某人,心裡有預期,而事情的發展也如自己的預期的內容一致、實現。

3.自我監控:指個體對自身的心理與行為的主動掌握,調整行動,以達到所預定的模式或目標的自我實現過程。

4.自我增強:指個人按自訂標準評判自己的行為之後,在心理上對自己所作的獎勵或懲罰。

【評論主題】

【評論內容】

Mayer知識種類

認知心理學家發現,下列的方法可以有效區別各種不同的知識(Mayer,1981)

1. 語意知識(semantic knowledge):指一個人對世界的事實知識,包括蓋聶(Gagne,1974)所謂的語文知識(verbal information)

例如:能回答「哪裡是加州的首府?」「正方形有幾個邊?」等問題。

 

2. 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意謂個體在特殊情境下所使用的算則,或一系列的步驟,包括蓋聶所謂的心智技能(intellectualskill)

例如:要解決234234/13這個問題就必須使用到長除的程序。

例如:能將諸如幾何圖形的不同物體加以分類,或能使用”加s”的法則將一個字變成複數的形式。

(語文學習到「知」,動作學習...

【評論主題】21.小明多次偷同學東西,吳老師勸導無效後,決定公佈小明的不良行為。吳老師採取的是下列哪一種懲罰策略?(A)報應性的懲罰 (B)懲戒性的懲罰(C)感化性的懲罰 (D)恕道性的懲罰

【評論內容】

(一)報應性懲罰

l以直報直,以怨報怨。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罪有應得。

l強調因果報應,懲罰動機在於「報復」。

 

(二)懲戒性懲罰

l與報復性懲罰相似,均在給對方一些苦處;但報應性懲罰重在報復對方,懲戒性懲罰重在懲戒作用。

l殺雞儆猴,以敬效尤。如公佈學生的不良行為或是加重懲罰

l將學生視為客體,呈現「I-it」的教學關係。

 

(三)感化性懲罰

l較富有教育性動機的概念,目的在使受教者改善其行為。

l對於犯錯者必需適當的限制其權利自由,待其改過遷善後,才回復其權利或自由

l強調學生犯錯後的補教措施...

【評論主題】5.交互教學(reciprocal teaching)是由帕林卡沙(A. Palincasar)和布朗(A. Brown)提出,其目的在促進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下列何者不屬於這種教學方法所教

【評論內容】

交互教學法(reciprocal teaching)是由帕林卡沙(A.Palincasar)和布朗(A.Brown)根據Vygotsky的認知理論所發展的教學方法。利用摘錄重點(summarizing)、提出問題(questioning)、澄清(clarifying)、以及預測下段文章內容(predicting)等四種活動,教導學生學習如何應用有效的閱讀策略。

對於閱讀障礙學生而言,交互教學法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兼顧閱讀學習策略及學習習慣,是值得推薦的閱讀理解教學策略(王佳玲,民89)。結合合作學習和同儕指導於交互教學中,除了能有效增進閱讀理解能力外,亦可改善、提昇社會適應及人際關係應對進退之技巧。

其目的在促進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包含以下四種策略:

(一)摘要: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所理解的內容...

【評論主題】6.林老師想研究「資訊融入數學科」的教學效果。下述何種研究方法比較適當?(A)實驗研究 (B)相關研究 (C)描述研究 (D)個案研究

【評論內容】

(A)  實驗研究:透過操縱一個自變量來考察其茵變量上產生的效果,目的在於考察因果關係,及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是否存在一種因果關係。特點是研究者對變量進行操縱和控制

(B)  相關研究:找尋自然出現的相關關係。當調查和自然現象揭示出一個特徵或行為會伴隨著另一個一起出現時,我們便說兩者之間存在著相關。

(C)  描述研究:對行為或是現象的觀察和紀錄。

(D)  個案研究:是質性研究典範下常見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深度地探討一個體或群體,例如:一個家庭、社會、學校或部落等,針對某特定行為或問題的研究方法,其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透過自然情境中對特定個案的理解,進而深思問題或行為的癥結,企圖發展一種歸納性的判斷,。

【評論主題】34.國民中小學各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之組成方式如何決定?(A)由校長決定之 (B)由教育局統一規定(C)由學校校務會議決定之 (D)由學校教務會議決定之

【評論內容】

各校應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下設「各學習領域課程小組」,於學期上課前完成學校課程計畫之規劃、決定各年級各學習領域學習節數、審查自編教科用書及設計教學主題與教學活動,並負責課程與教學評鑑。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之組成方式,由學校校務會議決定之。

【評論主題】

【評論內容】

知德是由於訓練而產生和增長的,是通過教育而獲得的,它既可教,又可學。

行德是通過習慣養成的,是人們長年累月實踐經驗的結果。

【評論主題】30.關於教育中的主體爭議問題,下列何者最不正確?(A)教師的主體性或學生的主體性都不是絕對的(B)媒體文化對於學生的主體發展可能產生反教育的影響(C)臺灣近二十年來的教育改革就是要突破對個人主體性的

【評論內容】

(A)以前的教育以老師為主,現在的教育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故沒有絕對的主客體之分。

(B)新聞媒體一直報老師對學生怎樣,學校又怎樣,說來說去都沒有說到事情的源頭與發展,當然會協助產生反教育。

(C)同(A)敘述。

(D)人權教育:人與生俱來的基本權利和自由;環境教育:由人類中心的利我想法,轉化為欣賞自然,接受萬物存在本身的價值。

→強調的主體不同(人和環境),因此哲學假設也是互相矛盾的。

【評論主題】17.江教授認為隨著科技文明發展而來的「工具理性」,可能會對人性造成了扭曲與貶抑,因此特別著重揭露真相,透過辯證與反思,以追求主體的自由與社會的解放。他的立場與下列何者最為一致?(A)批判理論(cri

【評論內容】

(A) 批判理論的基本觀點:

1.批判理論是一群理論,不單是一個理論。

2.旨在進行啟蒙,試圖破除各種意識形態,使個人得到解放。

3.特別專注文化研究。

4.理論與實踐是息息相關的,主體是聯繫二者的媒介。

5.對工具理性與科技理性進行強烈批判。

6.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是不盡相同的。

【評論主題】10.開始上課時,教師採取某些措施,讓學生做好心理準備,以儘快進入學習狀態。這是何種原則在教學情境的應用?(A)同化作用(assimilation) (B)心向作用(mental set)(C)平衡作

【評論內容】

Simpson將技能領域行為目標分七類:

1.知覺 2.心向作用(準備) 3.指導的反應4.機械練習5.複雜反應6.技能調適7.創作

 

心向作用(mental set):在某種學習之前已完成心理上的準備。

在此目標之下,又因心向程度的不同,分為三個層次:

(1)心理傾向,指只在心理上完成準備狀態。

(2)動作傾向,指在身體上完成準備狀態。

(3)情緒傾向,指在情緒上已進入樂於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狀態。

【評論主題】4.當小明「靈感一現」想出了百思不解的問題解答方法,這屬於創造思考歷程的哪一階段?(A)準備期(preparation) (B)醞釀期(incubation)(C)豁朗期(illumination)

【評論內容】

瓦拉斯(Wallas)創造力思考五階段

(1)視創造為一種歷程

(2)將創造性思考分為5個階段:

1. 準備期:蒐集與問題有關的訊息,嘗試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並組織他們以解決問題,為創造做準備。

2. 醞釀潛伏期:將問題思考放入潛意識中進行(尚未展現出來) 。在已積累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會對問題和資料進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的過程。

3. 豁朗期:解決問題的方法突然出現在意識層次。指新觀念、新想法突然迸出的時期,或者可說是靈光一閃。

4. 驗證期:針對迸出的新觀念、新想法進行驗證,檢證解決問題的可行性。

5. 修正期:將可行的方法進行修正或是補充,使其趨向完善、有價值。

【評論主題】3.王老師教數學時要求嚴格,經常斥責學生,導致學生變得不喜歡數學課。這種現象可用下列何種原理解釋?(A)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 (B)替代學習(vicarious learning)(

【評論內容】

古典制約有:非制約刺激(UCS) 、非制約反應(UCR)、制約刺激(CS)、制約反應(CR)四種。

非制約刺激(UCS) : 斥責 。非制約反應(UCR) : 不喜歡 。

制約刺激(CS) : 數學課。制約反應(CR) : 不喜歡。

學生本來就不喜歡斥責,如果數學課伴隨斥責,那麼在上數學課之前,學生就會以為斥責又要來了!如此一來,學生就會把數學課和斥責連在一起,久而久之就變得不喜歡數學課。

【評論主題】

【評論內容】

教師哲學

(1) 教樸:

l老師地位卑下,非某主義。

l唯唯諾諾,照本宣科,沒有獨立的人格特質。

l希臘時期、地位低。Ex: 戰敗收為奴隸的知識份子,身上背竹筐裝書籍給小孩取讀,小孩讀完再把書丟回教僕背後的竹筐。

(2)經師:

l「說經之師」。具備教育專業的知識、能力,或稱之為「教書匠」。

l博學強記,學店,傳授雞零狗碎的事實,講述法,應付考試。

l中世紀,書籍精熟的大師,Ex:馬龍,學生人數多,站門外聽課

(3) 人師:

l楷模、導師

l教育愛,有教無類,循循善誘,啟發引導,因材施教。

lEx:蘇格拉底「知即德」為人師表要有老師的言行舉止

(4) 訓練員:

l...

【評論主題】14.李校長常對學生說:「天、地、君、親、師」。這樣的說法是看重教師的何種權威?(A)傳統的權威(traditional authority)(B)魅力的權威(charismatic authorit

【評論內容】

韋伯在《經濟與社會》(1922)一書中,區分出正當權威的三種純粹類型:

1. 傳統權威:相信傳統的尊嚴,它的合法性是從過去承傳下來的。這種權威具有神聖的品質,並根據傳統的習俗和做法推選出統治者,如國王、教宗。

2. 魅力權威(感召權威):建立在一個非凡領袖或個人的崇拜上,並且由這個人制定的法則而統治,如先知、軍閥。

3. 法理權威(法律-理性權威):相信現行法規的合法性,並相信通過這些法規獲得權威的人,如民選首長、公務員。

【評論主題】

【評論內容】

l 向上流動:本來就是遊民,後來奮發圖強,努力打拼,後來變成大老闆。

l 水平流動(平行流動):指職位改變而階級不變。小明本來是A公司的會計。後來換到B公司當會計。

l 向下流動:大老闆變成遊民

l 互換流動:本來是大公司老闆,因經營不善而倒閉負債,變成遊民,而後另起爐灶,又成為大公司老闆。

【評論主題】1.關於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的比較,下列何者正確?(A)生手教師比專家教師更能善用教學策略(B)生手教師與專家教師解決問題的效率相同(C)專家教師較生手教師更能對教學進行反思(D)專家教師和生手教師在專

【評論內容】

Berliner(1986)聲稱專家教師和生手教師的差別是:

1. 生手教師執著於字義,專家教師則會對有關的物體或事物做推論。

2. 生手教師陳述教室情形時,只能簡單地陳述班級表面特質。

l 專家教師則有下列的特質:

1. 能夠將問題序列化成高層次認知可解決的解決途徑。

2. 能使用高層次的類目分析問題。

3. 能夠快速而正確地了解在教室中發生的事件。

4. 能敏覺到工作情境中的工作要求和社會結構。

5. 當課程進度不宜時,會很快地改變工作計。

 

Leinhardt(1986)比較生手教師和專家教師的差別,選取top15%的教師研究三個月。發現...

【評論主題】1.關於專家教師與生手教師的比較,下列何者正確?(A)生手教師比專家教師更能善用教學策略(B)生手教師與專家教師解決問題的效率相同(C)專家教師較生手教師更能對教學進行反思(D)專家教師和生手教師在專

【評論內容】

 

專家

生手

知識結構

1. 重知識深層結構

2. 系統性、大量有組織的統整知識

3. 活用短期與長期記憶機制

4. 有系統結構的大單元串聯記憶策略(採精緻性複誦)

1. 表層結構

2. 缺乏性統性的零碎知識

3. 欠缺有效經濟的記憶技巧

4. 欠缺統整組織的零散訊息記憶

(採機械式複誦)

基模

1. 大

2. 先前知識(語意、策略等知識)的質量較佳且多

3....

【評論主題】針對葛妮(M. Greene)《教師即陌生人》(Teacher as Stranger)一書的教育哲學,下列 哪一項才是老師最重要的工作?(A)老師應保持客觀中立的立場,最好不要涉入學生糾紛(B)老師

【評論內容】

葛妮M. Greene(1973)

《教師即陌生人:當代教育哲思》(Teacheras Stranger:Educational Philosophy for the Modern Age)

l 美國當代教育哲學家葛妮在《教師即陌生人:當代教育哲思》中所提出-教師即陌生人,其主張教師須透過哲思來釐清自我意識,且應如返鄉遊子般,以嶄新的視野來覺察生活中的每一天,同時透過教育的歷程,也讓學生能自我覺察、自我選擇、自我實現,進而提升自我意識。

l 主張教師要對自己和環境進行批判反省,積極參與校務,共創意義世界。

 

l 本文藉由理論分析的方法,首先探討「教師即陌生人」隱喻產生的背景,接著討論隱喻的意涵,再進一步引申出對當代教師教學的啟示。本文的啟示如下:

(1)教師須重新審視自...

【評論主題】下列何者可說明柏拉圖(Plato)「洞穴寓言」在教育上的蘊義?(A)教育在協助人類達成正確的認知 (B)教育的意義在於民主文化的開展(C)學習的真意在於提高人類的智商 (D)教育是蘊含道德灌輸的互動歷

【評論內容】

柏拉圖(Plato)「洞穴寓言」→現象界的謬誤

l 洞穴偶像: (限於自我之弊)

1. 源於柏拉圖洞穴寓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洞穴,指的是人以往認識的限制。

2. 每個人都會以本身特有的性格、愛好、教育與所處的環境來觀察事物,人的洞穴使自然之光發生曲折和變色,導致成見,只見樹木而不見樹林。

3. 因此洞穴偶像是要求人破除淺見,重視整體。

→教育在協助人類達成正確的認知。

 

l「洞穴寓言」在教育上的蘊義:

1. 教師應具有人文情懷及道德勇氣,以開展學生理性為終身教育職志。

2. 教師應具備批判與反省能力,以避免受到教育歷程中的不當意識形態宰制以...

【評論主題】南宋的朱熹曾說:「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欲窮天下之理,而不即經訓史冊以求之,則是正牆面而立爾。此窮理必在於讀書也。」這段話類似於下列何種教育理念?(A)實用主義教育 (B)學科本

【評論內容】

朱熹

1. 字元晦,號晦庵,建立白鹿洞書院、理學集大成者。

2. 理氣二元論。

3. 用科學的方法-重經驗-道問學

4. 教育目的:明人倫,終極目標為致知(存天理、去人欲)。成為聖賢。

5. 以「即物」為手段(從經驗下手),以「致知」為目標(為理性之作用)

6. 反對科舉取向的教育,注重兒童教育。

7. 教育理念:經典博雅教育。曾說:「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欲窮天下之理,而不即經訓史冊以求之,則是正牆面而立爾。此窮理必在於讀書也。」 

 

【評論主題】

【評論內容】l 謝富樂在《教育的語言》中分析了許多教育領域中常見的隱喻

 

A. 生長的隱喻:說明對教育權威的反抗,但是規避由選擇及行動而影響的社會責任。

B.  塑造的隱喻:強調教師的主動及責任,但是不符合兒童身心發展及注重兒童本性。(經驗主義、行為主義)

C. 雕刻的隱喻:強調不是在事前就完全定型,固定不變,但只受到某一種標準的規範,且作品完成後就停止成長。(理性主義)

D.有機的隱喻:將教育比喻為個人同化週遭文化的歷程,將焦點放在文化生命的延續,但沒有區分不同的吸收文化內涵的方式,而此往往是社會及教育政策的道德問題關鍵所在。

E. 鑄劍的隱喻:教育即鑄劍─表示教育過程如同鑄劍一般的千錘...

【評論主題】16.王老師教「認識社區」單元時,把學生五人編成一組,將教材內容分成休閒、文化、商業、機構、人口五個主題。各組分配到相同主題的同學組成專家小組,一起進行資料的蒐集與研讀。之後,學生再回到原來的小組,輪

【評論內容】

拼圖法第二代(Jigsaw Ⅱ):適用於社會文學科目,採用異質分組(4~6人)、專家分組、內容之合作。

事前準備:教材、題目、專家單…

步驟1. 分組。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原則,分配學生至各學習小組。

步驟2. 分配專家主題。分配組內每人一個專家主題

步驟3. 閱讀、研讀全部教學單元的主題並加強個人的專家主題。

步驟4. 分配學生至專家小組討論,並精熟討論主題。

步驟5. 回到原小組輪流報告個人的專家主題,指導其他組員。

步驟6. 進行小考,並將個別得分轉化為小組得分。

步驟7. 個人與小組公開表揚。

【評論主題】13. 周老師擔任導師,新學年開學之後,她立即和全班學生利用時間討論,建立班級管理的常規,約定各種獎勵和違反常規的處理原則。就學校文化而言,她所實施的這些措施屬於哪一種文化?(A)物質文化 (B)制度

【評論內容】

學校文化形成的因素

一. 學校行政文化:校長為最具影響力的人物。

Ex:有怎樣的校長就有怎樣的學校。

二. 教師文化:教師屬『技術層級』,同儕之間為『非正式』社會關係為主。

Ex:哈格雷夫斯就指出中小學教師文化具有教室自主、忠於同事、平凡規範等三種特徵

三. 學生文化:同儕團體是影響學生社會化的重要因素。對學校文化的影響最為深遠。

Ex:不同階級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生文化。

四. 社區文化:學校所在社區亦會對學校產生影響。

Ex:都會區的學校文化與鄉村的學校文化可能就有所差異。

五. 學校物質文化:透過非正式的「境教」作用,達到潛在教育的效果。

Ex:校地大小與校園建築都是構成學校文化的重要...

【評論主題】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辦法第六條規定,每學年開學後多久,班級教師應協助成立班級家長會,並提供其相關資訊?(A) 一週(B) 二週(C) 三週(D) 四週

【評論內容】

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辦法

第6條

每學年開學二週內

導師協助成立班級家長會

第6條

每學年開學一個月內

學校協助成立全校家長代表大會

第8條

每學期開學前一週~開學後三週內

舉辦家長日

【評論主題】7.對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的敘述,下列何者為真?(A)古典制約只能產生二級反應(B)古典制約被稱為反應性反應(C)在制約學習中,非制約刺激(UCS)與制約刺激(CS

【評論內容】

古典制約

1.  被稱為反應性反應,又稱為巴夫洛夫制約、反應制約、alpha制約。

2. 不只能產生二級反應(二層次制約,再加入CS2),還可以產生多層次制約(3↑CS)。

3. 二級制約作用:把原來的制約刺激當成非制約刺激,與另一制約刺激聯結,原來的制約刺激即是二級強化物,可繼續形成更高級的制約作用。

4. 古典制約原則有類化與辨別、削弱與自然恢復。

5.  在制約學習中,非制約刺激與制約刺激所指的是不同刺激,非制約反應與制約反應則是相同的個體生理現象(巴夫洛夫實驗中,非制約反應與制約反應皆是指流口水的生理現象,故相同)

6.  非制約刺激(UCS):本來就可以引起個體某固定反應的刺激。

制約刺激(CS):指原來的中性刺激。

7.  非制約反應(UCR):指由無條件刺激原本即可引起的固定反應。

制約反應(CR):指條件作用形成後由條件刺激引起的反應。

【評論主題】7.對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的敘述,下列何者為真?(A)古典制約只能產生二級反應(B)古典制約被稱為反應性反應(C)在制約學習中,非制約刺激(UCS)與制約刺激(CS

【評論內容】

古典制約

1.  被稱為反應性反應,又稱為巴夫洛夫制約、反應制約、alpha制約。

2. 不只能產生二級反應(二層次制約,再加入CS2),還可以產生多層次制約(3↑CS)。

3. 二級制約作用:把原來的制約刺激當成非制約刺激,與另一制約刺激聯結,原來的制約刺激即是二級強化物,可繼續形成更高級的制約作用。

4. 古典制約原則有類化與辨別、削弱與自然恢復。

5.  在制約學習中,非制約刺激與制約刺激所指的是不同刺激,非制約反應與制約反應則是相同的個體生理現象(巴夫洛夫實驗中,非制約反應與制約反應皆是指流口水的生理現象,故相同)

6.  非制約刺激(UCS):本來就可以引起個體某固定反應的刺激。

制約刺激(CS):指原來的中性刺激。

7.  非制約反應(UCR):指由無條件刺激原本即可引起的固定反應。

制約反應(CR):指條件作用形成後由條件刺激引起的反應。

【評論主題】7.對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的敘述,下列何者為真?(A)古典制約只能產生二級反應(B)古典制約被稱為反應性反應(C)在制約學習中,非制約刺激(UCS)與制約刺激(CS

【評論內容】

古典制約

1.  被稱為反應性反應,又稱為巴夫洛夫制約、反應制約、alpha制約。

2. 不只能產生二級反應(二層次制約,再加入CS2),還可以產生多層次制約(3↑CS)。

3. 二級制約作用:把原來的制約刺激當成非制約刺激,與另一制約刺激聯結,原來的制約刺激即是二級強化物,可繼續形成更高級的制約作用。

4. 古典制約原則有類化與辨別、削弱與自然恢復。

5.  在制約學習中,非制約刺激與制約刺激所指的是不同刺激,非制約反應與制約反應則是相同的個體生理現象(巴夫洛夫實驗中,非制約反應與制約反應皆是指流口水的生理現象,故相同)

6.  非制約刺激(UCS):本來就可以引起個體某固定反應的刺激。

制約刺激(CS):指原來的中性刺激。

7.  非制約反應(UCR):指由無條件刺激原本即可引起的固定反應。

制約反應(CR):指條件作用形成後由條件刺激引起的反應。

【評論主題】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辦法第六條規定,每學年開學後多久,班級教師應協助成立班級家長會,並提供其相關資訊?(A) 一週(B) 二週(C) 三週(D) 四週

【評論內容】

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辦法

第6條

每學年開學二週內

導師協助成立班級家長會

第6條

每學年開學一個月內

學校協助成立全校家長代表大會

第8條

每學期開學前一週~開學後三週內

舉辦家長日

【評論主題】35.小英是國小五年級女生,他媽媽憂慮地表示小英近六個月來常常睡不好,急躁易怒,注意力無法集中,常常喊累,導致學業成績下滑。以小英的狀況,他最可能罹患下列何種病症?(A)懼學症 (B)恐慌症(C)廣泛

【評論內容】

l廣泛性焦慮症(簡稱GAD)是目前相當普遍的焦慮性疾病,患者往往對兩個以上的事件或活動出現異常焦慮及緊張的狀況,這種焦慮感伴隨著以下至少三項症狀,並且症狀持續六個月以上:

1.坐立難安,靜不下來的感覺,浮躁或者不耐煩(「on edge」)。

2.容易疲累。

3.無法集中注意力、難以保持專心或腦袋一片空白。

4.易躁易怒。

5.肌肉緊繃。

6.睡眠障礙(難以入睡或保持睡眠,或睡不安寧)。

【評論主題】12.「人類與生俱來就有的語言習得裝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可以發展語言技能,具體展現通用文法」,這段論述是下列哪位學者的主張?(A)皮亞傑(J. Pi

【評論內容】

杭士基(A.Chomsky)

1. 天賦論,主張人類天生具有學習語言的能力。

2. 人類的認知結構中,天生有「語言習得裝置」(LanguageAcquisition Device;LAD),只要有適當語言刺激,就能吸收語言及其中的文法規則,自創新句子。

3. 將語言分為兩個層次,一個為語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即靠LAD所得的語言能力,另一個為語言表現(languageperformance),以前者為基礎在環境中學習而得的語言。但此說法無法解釋語言能力上個別差異及兒童如何解釋字義,或者語言發展為何得視有無交談的對象才能決定。

4. 語言的深層結構代表意義,表層結構代表語音。

【評論主題】27.知識管理的涵義可用 K=(P+I)×S 公式說明,下列哪一項的解釋是錯誤的?(A) K 是知識(B) P 是人力資源(C) S 是分享擴散(D) I 是指標

【評論內容】

知識管理公式(KPIS):KM=(P+)×S

KM =知識管理架構,即知識價值創造加倍效果

P =人力資源價值,即知識運載者

+ =資訊技術,即資訊處理能力

I =資訊價值,即資料、資訊、知識、智慧

S =分享擴散,即產生附加價值

nnnnnnnnnnnn

當S→無限大,則KM→無限大

(參考高明p1-35)

【評論主題】14.課程決定在不同的層級有不同的權責,依我國的現況,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核備學校課程計畫是地方層級的權力(B)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是教室層級的課程決定(C)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頒布是中央層級的權力(D

【評論內容】

中央層級

法規、課綱、配套措施..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頒布

建立並實施課程評鑑機制

建立各學領域能力指標

地方層級

核備學校課程計畫、審查學校總體課程計畫

編列預算

學校層級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

利用彈性課程實施學校特色課程

負責課程與教學評鑑,並進行學習評鑑

教室層級

是從教師知覺的課程開始,他們在備課階段根據對學生程度的判斷,決定哪些課程納入或排除,修改或補充,然後進入運作的層級

利用彈性時間進行班級的補救教學

【評論主題】12.以「秋季」為主題的課程,涵蓋了節氣與氣候、秋天的植物、人們的活動與節日等學習內涵。此學習內涵在課程組織原理中,屬於下列何者?(A)組織中心 (B)組織要素 (C)組織目標 (D)組織網絡

【評論內容】

課程組織要素:

(一)概念:指陳述具有共同特徵之事物或理念的名詞。

(二)通則:指敘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概念間的關係。

(三)技能:包括技巧、能力、習慣。

(四)價值:指人類信念、態度、興趣、鑑賞等。

 

題目:

以「秋季」為主題的課程,涵蓋了節氣與氣候、秋天的植物、人們的活動與節日等學習內涵。

l 組織中心:秋季(以「某主題」為課程中心)

l 組織要素:其中的「概念」,包含節氣與氣候、秋天的植物、人們的活動與節日等學習內涵。

是這樣嗎?

【評論主題】7.對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的敘述,下列何者為真?(A)古典制約只能產生二級反應(B)古典制約被稱為反應性反應(C)在制約學習中,非制約刺激(UCS)與制約刺激(CS

【評論內容】

古典制約

1.  被稱為反應性反應,又稱為巴夫洛夫制約、反應制約、alpha制約。

2. 不只能產生二級反應(二層次制約,再加入CS2),還可以產生多層次制約(3↑CS)。

3. 二級制約作用:把原來的制約刺激當成非制約刺激,與另一制約刺激聯結,原來的制約刺激即是二級強化物,可繼續形成更高級的制約作用。

4. 古典制約原則有類化與辨別、削弱與自然恢復。

5.  在制約學習中,非制約刺激與制約刺激所指的是不同刺激,非制約反應與制約反應則是相同的個體生理現象(巴夫洛夫實驗中,非制約反應與制約反應皆是指流口水的生理現象,故相同)

6.  非制約刺激(UCS):本來就可以引起個體某固定反應的刺激。

制約刺激(CS):指原來的中性刺激。

7.  非制約反應(UCR):指由無條件刺激原本即可引起的固定反應。

制約反應(CR):指條件作用形成後由條件刺激引起的反應。

【評論主題】15.麗麗老師進行教學時,讓原住民學童從快失傳的手工藝、家家戶戶會做的醃魚、老祖母的織布中,發現科學概念。這種作法屬於下列哪一種教學取向?(A)直接教學 (B)間接教學(C)連結式教學 (D)文化回應

【評論內容】

文化回應教學

1. 文化回應教學的概念起源於1970年代,指使用學生本身的文化知識、經驗、參照架構和不同族群學生學習方式,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效。

2. 重點在回應學生的社會及文化脈絡,並統整學生的文化內容。所謂文化脈絡是有關學生行為、互動模式、期望與價值,文化內容包括來自學生與社區的經驗、知識、事件、楷模、與議題,具有文化素養的教師了解文化要素的運作,並能以學生較能理解的方式進行教學。

3. 由於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最為接近,在減少文化偏移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成為文化回應的教師是一個動態、循環和持續的歷程,有賴教師自己對不同群體的態度、信念持續進行評估與省思。

4. 教師應避免用主流...

【評論主題】1.教師選擇教科用書時,考慮到教材符合學科基本而重要的事實。此作法係根據下列 哪一部份的教科書評選規準?(A)內容屬性 (B)物理屬性(C)教學屬性 (D)發行與費用

【評論內容】

(一)  物理屬性

1.紙質、字體、字號、開數是否合於標準規格。

2.外觀、印製、圖片、文字是否清晰。

3.裝訂是否牢固耐用。

(二)  內容屬性

l 對於學生「學習」內容的要點

l 比較偏向教科書編寫時就要注意的

1.理論取向-理論基礎是否明白、一致。

2.目標-內容是否合於課程標準所訂之目標、綱要。單元目標是否包含認知、情意、技能三個領域。

3.正確性-內容是否正確、合情理、邏輯

4.時效性-內容是否能配合現代知識

5.均衡性-內容是否有偏見、意識形態等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