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主題】40. 陳老師為改善小明上課隨意發言的行為,設計一張自我紀錄表。小明桌上計時器每10分鐘會響一聲,小明需記錄自己是否有發言舉手,陳老師採用哪一種自我管理的技巧?(A)自我提示 (B)自我增強 (C)自

【評論內容】

資料來源:張美華(2012)。自我監控策略在身心障礙學生學業與行為問題之運用。特殊教育季刊,(122),22-33。https://doi.org/10.6217/SEQ.201203_(122).0003

【評論主題】20. 某位老師在進行功能性評量時,發現個案在標的行為發生前會喃喃自語皺眉頭,請問此一舉動屬於行為脈絡中的何者?(A)結果 (B)情境 (C)先兆 (D)反應。

【評論內容】參考資料來源:研習PPT:正向行為支持行為功能介入方案 翁素珍老師 https://spcedu.cyc.edu.tw/upfile/spcedu/msg_files/149639549605.pdf

【評論主題】17. 教師依據學生優勢學習管道與表現方式,設定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並運用「動態評量」的歷程,提供不同層次的提示系統,其目的為何?(A)引導學生自我認知與監控執行策略 (B)以鷹架模式提供學習歷程的支

【評論內容】動態評量(Dynamic Assessment)

動態評量的定義

動態評量一詞是由以色列籍心理學家及教育家弗斯坦(Reuven Feuerstein)首先使用的,動態評量的興起是對以智力及心理計量理論為基礎的靜態評量方式的反動。而維谷斯基(Vygotsky)對社會文化影響心理發展的觀點,以及近測發展區(ZPD)概念的倡導,也進一步促成動態評量的發展。(此段落參考資料來源:https://blog.xuite.net/kc6191/study/34250611)近側發展區→鷹架理論的發展背景主要是延伸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簡稱 ZPD),也就是學生收到一個任務、面對一項挑戰時,其難度是否介於「學員無法達到」(就算有協助)與「學員可以達到」(就算沒有協助)之間那「學員可以透過協助達到」的區間,而鷹架主要就是用於比喻在這 ZPD 區間要提供給學員的協助(Guide)。(此段落參考資料來源:https://medium.com/moodwide/%E7%90%86%E8%AB%96%E9%B7%B9%E6%9E%B6-%E8%A6%81%E6%80%8E%E9%BA%BC%E5%BB%BA%E7%BD%AE%E5%AD%B8%E7%BF%92%E7%9A%84%E8%BC%94%E5%8A%A9%E8%BC%AA-%E4%B8%80-%E7%B8%BD%E8%A6%BD-d55e0063e02d)或是可以參考許家驊(2008)。不同策略教學及鷹架中介設計對個體數學文字題解題學習潛能開展效益影響之動態評量研究。             教育心理學報39(4),513-532。https://doi.org/10.6251/BEP.20070926其摘要如下: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策略教學(認知解題與整合解題)及鷹架中介(漸進提示、解題歷程教學與連續中介)動態評量設計對未曾學過二步驟加減法解題個體之潛能開展效益影響……

【評論主題】34. 小華為情緒行為障礙學生,在教室內自己座位上常有難以專注工作的行為,陳老師利用錄音機發出聲音來提供他線索詢問:「當我上課時聽到提示聲響時,如果我正在專注工作,我就在紀錄表格內打勾」,以改善其專注

【評論內容】自我監控

自我監控一詞有兩方面的涵義:其一是當成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一部分,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等於後設認知。布朗(Ann L. Brown)持第一種觀點,認為自我監控是後設認知的一部分。在布朗的後設認知理論中,將後設認知分成:認知的知識與認知的調整兩部分。認知的調整包括計畫、監控和查核結果三方面,而監控是指個人對於自己的認知活動具有監督、控制、測試、修正,或是重新安排認知策略的能力。→本題目中學生能透過錄音機聲音:「當我上課時聽到提示聲響時,如果我正在 專注工作,我就在紀錄表格內打勾」,以改善其專注工作的行為,即屬於監控作用另一方面,傅來福(John H. Flavell)的後設認知理論則經常被當成是認知的自我監控。傅來福認為後設認知包括認知目標、後設認知知識、後設認知經驗,和認知行動或策略等四個部分。這四個部分不但有各自運作的功能,而且能交互作用以監控個人的一切認知活動。(from 教育百科)資料來源:https://g0v.hackmd.io/@8o94eksFRYuU4G2q2z8Ndw/HyJzM307I資料來源:張美華(2012)。自我監控策略在身心障礙學生學業與行為問題之運用。特殊教育季刊,(122),22-33。https://doi.org/10.6217/SEQ.201203_(122).0003

【評論主題】40. 陳老師為改善小明上課隨意發言的行為,設計一張自我紀錄表。小明桌上計時器每10分鐘會響一聲,小明需記錄自己是否有發言舉手,陳老師採用哪一種自我管理的技巧?(A)自我提示 (B)自我增強 (C)自

【評論內容】

資料來源:張美華(2012)。自我監控策略在身心障礙學生學業與行為問題之運用。特殊教育季刊,(122),22-33。https://doi.org/10.6217/SEQ.201203_(122).0003

【評論主題】20. 某位老師在進行功能性評量時,發現個案在標的行為發生前會喃喃自語皺眉頭,請問此一舉動屬於行為脈絡中的何者?(A)結果 (B)情境 (C)先兆 (D)反應。

【評論內容】參考資料來源:研習PPT:正向行為支持行為功能介入方案 翁素珍老師 https://spcedu.cyc.edu.tw/upfile/spcedu/msg_files/149639549605.pdf

【評論主題】17. 教師依據學生優勢學習管道與表現方式,設定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並運用「動態評量」的歷程,提供不同層次的提示系統,其目的為何?(A)引導學生自我認知與監控執行策略 (B)以鷹架模式提供學習歷程的支

【評論內容】動態評量(Dynamic Assessment)

動態評量的定義

動態評量一詞是由以色列籍心理學家及教育家弗斯坦(Reuven Feuerstein)首先使用的,動態評量的興起是對以智力及心理計量理論為基礎的靜態評量方式的反動。而維谷斯基(Vygotsky)對社會文化影響心理發展的觀點,以及近測發展區(ZPD)概念的倡導,也進一步促成動態評量的發展。(此段落參考資料來源:https://blog.xuite.net/kc6191/study/34250611)近側發展區→鷹架理論的發展背景主要是延伸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簡稱 ZPD),也就是學生收到一個任務、面對一項挑戰時,其難度是否介於「學員無法達到」(就算有協助)與「學員可以達到」(就算沒有協助)之間那「學員可以透過協助達到」的區間,而鷹架主要就是用於比喻在這 ZPD 區間要提供給學員的協助(Guide)。(此段落參考資料來源:https://medium.com/moodwide/%E7%90%86%E8%AB%96%E9%B7%B9%E6%9E%B6-%E8%A6%81%E6%80%8E%E9%BA%BC%E5%BB%BA%E7%BD%AE%E5%AD%B8%E7%BF%92%E7%9A%84%E8%BC%94%E5%8A%A9%E8%BC%AA-%E4%B8%80-%E7%B8%BD%E8%A6%BD-d55e0063e02d)或是可以參考許家驊(2008)。不同策略教學及鷹架中介設計對個體數學文字題解題學習潛能開展效益影響之動態評量研究。             教育心理學報39(4),513-532。https://doi.org/10.6251/BEP.20070926其摘要如下: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策略教學(認知解題與整合解題)及鷹架中介(漸進提示、解題歷程教學與連續中介)動態評量設計對未曾學過二步驟加減法解題個體之潛能開展效益影響……

【評論主題】34. 小華為情緒行為障礙學生,在教室內自己座位上常有難以專注工作的行為,陳老師利用錄音機發出聲音來提供他線索詢問:「當我上課時聽到提示聲響時,如果我正在專注工作,我就在紀錄表格內打勾」,以改善其專注

【評論內容】自我監控

自我監控一詞有兩方面的涵義:其一是當成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一部分,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等於後設認知。布朗(Ann L. Brown)持第一種觀點,認為自我監控是後設認知的一部分。在布朗的後設認知理論中,將後設認知分成:認知的知識與認知的調整兩部分。認知的調整包括計畫、監控和查核結果三方面,而監控是指個人對於自己的認知活動具有監督、控制、測試、修正,或是重新安排認知策略的能力。→本題目中學生能透過錄音機聲音:「當我上課時聽到提示聲響時,如果我正在 專注工作,我就在紀錄表格內打勾」,以改善其專注工作的行為,即屬於監控作用另一方面,傅來福(John H. Flavell)的後設認知理論則經常被當成是認知的自我監控。傅來福認為後設認知包括認知目標、後設認知知識、後設認知經驗,和認知行動或策略等四個部分。這四個部分不但有各自運作的功能,而且能交互作用以監控個人的一切認知活動。(from 教育百科)資料來源:https://g0v.hackmd.io/@8o94eksFRYuU4G2q2z8Ndw/HyJzM307I資料來源:張美華(2012)。自我監控策略在身心障礙學生學業與行為問題之運用。特殊教育季刊,(122),22-33。https://doi.org/10.6217/SEQ.201203_(122).0003

【評論主題】48. 學校行政人員應下情上達善盡專業建言之責,但向上溝通並非易事,諸多因素會使下屬為之卻步。請問下列何者不屬於影響向上溝通的因素?(A) 次級組織凝聚力的強弱(B) 組織開放的程度(C) 參與決定程

【評論內容】上行溝通 一、定義1.將有關的訊息由組織下層傳送至組織上層的一種溝通方式。2.亦即此種溝通管道是由下層人員以簽呈、報告、團體會議、意見箱、申訴程序等方式,向上層人員反應事實或意見。二、內容1.有關業務執行的情形,或工作成果的報告2.有關成員的請求或欲加了解的事項3.有關成員對組織工作或政策上的改進建議或意見4.有關成員對工作或整個組織的感受和態度三、重要性1.檢視業務執行的情況,了解政策有無被曲解,政令是否被誤解,以及作法是否符合原意2.祛除成員的疑慮,協助成員解決問題3.滿足成員的基本需要、激勵成員貢獻意見,以及經由向上級陳述其內心的感受而解除其緊張的情緒及壓力由此可見,上行溝通為組織所必須,缺乏上行溝...

【評論主題】【題組】48. 「繪製概念圖」是屬於布魯姆(B. Bloom)認知的知識向度(knowledge dimension)中哪一種知識?(A)後設認知知識 (B)概念知識 (C)程序知識 (D)事實知識

【評論內容】布魯姆(Bloom)的教育目標分類

分為知識向度(Knowledge Dimension)和認知歷程向度(Cognitive Process Dimension)一、知識向度(Knowledge Dimension)

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法修訂版將舊版的知識層次獨立出來,自成一個向度。知識向度屬名詞詞態,以學習內容為主,目的在協助教師區分教什麼,並延續跨領域的觀念,將知識區分成四類:

(一)事實知識(Factual Knowledge):指學生應了解的術語,或是學生想進行問題解決時必須知道的基本要素。包括:1.術語知識。2.特定細節及元素知識。

(二)概念知識(Conceptual Knowledge):乃從較複雜、較大的基本元素間,抽取共同屬性,予以分類形成的知識。包括:1.分類和類別知識。2.原理和原則的知識。3.理論/模式/結構的知識。

(三)程序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指知道如何做某事的知識;通常是一系列或有步驟的流程,以及決定何時運用不同程序的規準。包括:1.特定學科的技能和演算知識。2.特定學科的技術和方法知識。3.運用規準的知識。

(四)後設認知知識(Metacognitive Knowledge):指一般對認知的認知以及對自我知識的認知和覺察;含認知知識、監控、控制、調整認知。包括:1.策略知識。2.認知任務知識(包括脈絡和情境的知識)。3.自我知識(self knowledge)。→題目「繪製概念圖」屬於策略知識,故選擇(A)後設認知知識

二、認知歷程向度(Cognitive Process Dimension

 

資料來源:https://blog.xuite.net/kc6191/study/15894297

【評論主題】[題組一]請根據下列文字敘述,回答第47-48題。       平賜老師在進行生物教學時,讓學生利用顯微鏡觀察動物和植物的細胞形狀和構造,引導學生比較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差異,課程結束前 15 分鐘,

【評論內容】蓋聶(R.M.Gagne)的學習條件論(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學習是一種認知歷程,將外在環境中的刺激轉化為一個資訊處理階段,從中獲得新知識和能力。一、起源1.先以行為主義的觀點為基礎,提出學習階層(hierarchy of learning)的主張;1965年後又增加了認知的元素(認知心理學派),如概念、原則、解決問題等心智歷程→認知學派和行為學派的折衷派2.著重刺激反應的聯結,也關心刺激和反應之間的中介心智活動

二、基本理念1.蓋聶認為教學活動應有合理的次序存在,因此他提倡學習階層(hierarchy of learning)。2.他將人類學習分成由簡到繁、有順序的八個層次;居於低層的學習簡單,卻是構成複雜學習的基礎。(1)訊號學習:由反射性反應所引發的學習。→(A)(2)刺激反應聯結學習:學習者對特定刺激產生的自主性特定反應。(3)反應連鎖學習:多重反應連鎖的動作技能學習。(4)語文聯結學習:對所學知識以一連串語言文字來表現。(5)辨別學習:在多重刺激下對不同刺激給予不同反應的歷程。→題目所問「比較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差異」,是先給予多重刺激(利用顯微鏡觀察動物和植物的細胞形狀和構造),再讓學生進行反應,故選擇(B)辨別學習(6)概念學習:將具共同屬性事物用概括性的文字或符號表示。→(C)(7)原則學習:兩個概念以上的連鎖學習。(8)解決問題。→(D)

【評論主題】41. 導師見奧佛最近精神不佳,凡事提不起勁,因而約談他,晤談後,導師初步認為奧佛可能有「習得無助感」。請問,下列哪一個敘述最可能是奧佛自己講出來的話?(A)失敗不是我的錯,是因為我沒這種能力啊(B)

【評論內容】

習得的無助感一、定義因長期處於失敗情境中,進而把失敗歸因於內在、穩定、及不能控制的因素,對失敗、沮喪和無助都會表現出認命、冷漠、逆來順受的態度,認為失敗是無法避免及任何幫助都沒有用的一種心理狀態,此即為習得無助感。二、成因1.個人因長期處於失敗及挫折情境中,面對衝突及壓力無法解決,而以逃避心態去面對問題,形成逃避失敗的習慣,因為個人認為自己無法控制事件結果的一種狀態。2.產生習得無助感的學生常用來解釋自己的行動無法獲得預期結果,但這些結果卻是別人可能達到的。三、三要素 ※狄衛克(C.S. Dweck)提出1.面臨失敗時,有放棄的傾向2.避免把失敗歸因於個人的責任3.當責任確定時,傾向於把失敗歸因於缺乏能力而非缺乏努力。→習得的無助感的學生認為自己對結果沒有決定力,因此不會想去扭轉環境,所以決定個人行為重要因素之一不是嫌惡事件的發生,而是個人對行為與事件間之關係的知覺。From:國家教育研究院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0747/四、解決方法應鼓勵學生正向歸因:認為失敗是運氣不好、或工作難度高,自己這次失敗是偶發狀況,只要用對方法,就有成功機會。

(A) 失敗不是我的錯,是因為我沒這種能力啊→歸因能力,屬於習得無助

【評論主題】34. 關老師發現以往品學兼優的王聰明同學,居然在同學的慫恿之下,躲在廁所偷抽菸。王聰明同學被抓到後,他非常後悔,態度良好並確實沒有再犯。關老師打算從輕發落,只口頭警告一次,並罰勞動服務6小時。然而學

【評論內容】題目中關老師和學務處對學生事務的懲處想法不一,教師是秉持自己對學生的觀察以及自身教育理念,行政是站在校規的立場秉公處理,故選擇「(A)科層權威(行政)與專業權威(教師)的衝突」有關「科層權威與專業權威的衝突」的相關文獻,如下圖:(B)個人內在的衝突又分為以下三類:1.雙趨衝突(approach-approach conflict):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只能選擇其一。2.雙避衝突(avoidance- avoidance conflict):兩害相權取其一。3.趨避衝突(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既愛之又恨之,欲趨之又避之的矛盾心理。(C)角色間的衝突教師角色衝突分為兩種:1.角色內衝突:是指因各方(包括教育行政主管人員、校長、同事、家長、學生等)對教師有不同期望,致教師產生無所適從、左右為難的現象;2.角色間衝突:指教師同時擁有兩個以上不能協調的角色,因而產生無法兼顧的矛盾心理。如女性教師同時要負擔教師、母親、妻子、媳婦的角色,致產生分身乏術之感。(D)階級意識型態的衝突提出者:馬克思資產階級向無產階級灌輸的「虛假意識」——資本家是通過自身奮鬥和教育獲取財富,貧困的人是因為他們沒能力或不夠努力。這些觀點將社會性問題歸因為個人問題,而不檢視社會制度本身的缺陷,從而隱瞞了無產階級正在受到資本家剝削的事實。馬克思主張的憑藉「階級意識」取代「虛假意識」,讓工人們意識到自己受到資本家的剝削,並聯合全體階級的力量反抗資本階級,最終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參考資料: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80/server/api/core/bitstreams/45a0372c-7750-4cc6-bd8c-f74a40acca42/contenthttps://blog.xuite.net/kc6191/study/15490565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0190/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6%B2%E7%AA%81%E7%90%86%E8%AE%BA

【評論主題】21. 小郭老師在課程進行中鼓勵學生產生多元獨特的想法,在腦力激盪活動「初期」階段,下列哪一項指導語較不恰當?(A)請試著說出自己獨特瘋狂的想法 (B)請試著說出越多想法越好(C)請試著批判他人想法不

【評論內容】

腦力激盪術(Brainstorming)1.Osborn提出2.利用群體集思廣益,以產生更多創意方案的過程,以尋求最佳解決方案與決策。3.10-12人為佳4.四原則:(1)延遲批判→由此可知 (C)請試著批判他人想法不合理的地方 (2)提出的想法越多越好→(A) 請試著說出自己獨特瘋狂的想法(B) 請試著說出越多想法越好(3)歡迎搭便車:可以就前人提出的想法佳以連結修改,但是雙方不可以互相批評或是覺得自己被抄襲→(D) 請試著說出和他人不一樣的想法(4)事後評估:當大家都想不到的時候,就可以開始進行評估,討論後得出最佳結論。

【評論主題】18. 任教九年級超過十年的郭老師,邀請大學教授、國教輔導團英語教師與專家幫忙審查英文段考試題,這種做法最有助於檢驗下列哪種效度?(A)同時效度 (B)內容效度 (C)輻合效度 (D)表面效度

【評論內容】(A) 同時效度校標關聯效度的一種同時效度:題目的內容與評量目標的一致性程度。預測效度:題目能預測未來的事件、行為、態度、結果的程度

【評論主題】16. 大展因為段考成績不理想,覺得很沮喪。導師分享自己也曾考壞,被老師和爸媽責駡,後來找到自己最合適的讀書方法,順利考上理想學校。在此,導師使用的諮商技巧最合乎下列哪項?(A)引導 (B)初層次同理

【評論內容】

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指的是一種特殊的溝通過程,將自己內心的感受與訊息與他人分享。描述性的揭露(descriptive disclosure):向他人透露有關自己的一些事實,像是職業、地址、電話等。→題目敘述中「導師分享自己也曾考壞,被老師和爸媽責駡,後來找到自己最合適的讀書方法,順利考上理想學校。」屬於此類評估性的揭露(evaluative disclosure):透露個人的意見和感受,像是自己對事物的喜好與否等。比較:描述性的揭露是當關係處在初階段或愈表淺時,則傾向描述性的揭露,只有當關係愈深入時,則傾向愈多的評估性的揭露。參考資料:https://lovecyut.pixnet.net/blog/post/1608664

【評論主題】15. 小偉與小怡都是七年級學生,在元旦連假時發生性行為,小怡事後跟導師提及此事,導師除了告知家長外,應該採取下列哪一項作法?(A)視同疑似性侵害情事,通報主管機關 (B)訓斥並禁止二人繼續交往(C)

【評論內容】

一、兩小無猜條款《中華民國刑法》「妨害性自主罪」第227條規定,和未滿16歲或14歲的人發生性行為者,不論其為自願或強迫,都一樣是有罪的,違反刑法「準強制性侵害罪」,而且是屬於非告訴乃論的罪。而根據《中華民國刑法》第229條之1和前述之227條第1項,如果雙方都是未成年人,為告訴乃論和減輕或免除其刑。→根據題幹敘述為七年級學生,雙方都未滿14歲,性侵害性騷擾性霸凌皆屬於校園性平事件二、《性別平等教育法》第 21 條學校校長、教師、職員或工友知悉服務學校發生疑似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者,除應立即依學校防治規定所定權責,依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及其他相關法律規定通報外,並應向學校及當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通報,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因此選擇(A) 視同疑似性侵害情事,通報主管機關

【評論主題】14. 國二的大仁每天花五小時在臉書上更新自己的訊息,因為他覺得別人想立即知道他的各項動態。此種行為屬於下列何種現象?(A)月暈效應(halo effect) (B)想像觀眾(imaginary au

【評論內容】參考資料:https://blog.xuite.net/st868221/twblog/126836636青少年自我中心概念青少年自我中心概念由艾爾肯(Elkind, 1967)所發展出來,他認為青少年的自我中心現象中,存在著主要兩個特徵:想像觀眾(imaginary audience)和個人神話(personal fable)1. 想像觀眾(imaginary audience):想像觀眾的產生主要是源於不能區分思想領域中主觀面與客觀面所致,它係指「青少年相信他是眾人注意的焦點,然而,在實際的社會情境中,並沒有這樣的眾人存在」2. 個人神話(personal fable):從青少年在面對單一與多數、普遍面與特殊面之分化的思考層次來看,如同自己無法分辨主觀上與他人客觀上關注事物的差異而導致想像觀眾的產生一樣,當青少年在觀念尚未能分化其特殊性與普遍性時,也會引起一種特殊的構念,稱為個人神話青少年心理特徵1.想像觀眾:相信自己是眾人的焦點。Ex:走在路上覺得別人都在看自己2.個人神話:認為自己獨特唯一。Ex:青少年愛飆車→覺得自己不會出車禍3.明顯偽善:理念與行為不符。Ex:嘴巴說要做環保,卻把手中的垃圾亂丟(說一套做一套)4.假裝愚蠢:用非常複雜、貌似有理的方式處理簡單的問題,卻經常導致失敗

【評論主題】8. 下列哪一種教學內容,比較符合弗雷勒(P. Freire)所主張的「提問式教學」(problem-posing teaching)?(A)教導學生行使投票權的公民權利與義務(B)引導學生思考城鄉教

【評論內容】提問式教育一、目的:使師生皆能成為教育的主體,二、作法:將情境問題呈現於師生面前,藉由對話與溝通,進行師生共學。三、師生關係:1.學生:從受壓迫的教育結構中獲得覺醒與解放,使其成為主動探究知識的行動者2.老師:知識的灌輸者→知識的啟發者(轉化型知識份子)3.師生互動:透過對話與辨證,老師與學生教學相長,不像傳統教學情境中的垂直關係,而是平等關係。參考資料: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62370https://mail.nhu.edu.tw/~society/e-j/60/60-17.htm

【評論主題】12、曉華在進行閱讀時,不時會反問自己是否真的理解內容所要陳述的意涵,請問曉華使用下列哪一項策略呢?(A)組織策略(B)後設認知策略(C)複誦策略(D)精緻化策略

【評論內容】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

由Swartz及Perkins發明及定義,即「認知的認知」或「知識的知識」。簡言之,就是對自己的認知過程(包括:記憶、感知、計算、聯想等各項)的思考。
後設認知策略

一、定義

1.是一種系統的訓練計畫或方法。 

2.採用後設認知策略時,一方面要提供學生有關後設認知的知識,一方面要訓練學生知道如何調整學習歷程,增加學習效果。

二、著名的後設認知策略研究

著名的後設認知策略研究著名的後設認知策略研究包括傅來福(J.H. Flavell)、布朗(A.L. Brown)、司騰柏格(R.J. Sternberg)等人的研究。以下逐一說明:  (一)傅來福(J.H. Flavell)

後設認知策略強調訓練學生自我覺知和對自我學習歷程的檢討,包括下列四個條件:   

1.訓練學生獲得各種學習方法的行動;   

2.訓練學生了解學習目標;   

3.促進學生學習後的體驗和感受的訓練;   

4.幫助學生了解知識儲存的方法和使用。   

(二)布朗(A.L. Brown)

認為有效的後設認知策略包括三種:   

1.基模知識訓練:提供學生基本認知結構訓練,例如教學生使用記憶術、作筆記、畫重點、自我發問,以建立知識基礎,有助於對文章理解。   

2.學習技巧知識訓練:提供學生目標導向的學習方法和知識,以幫助學生增進學習效果。例如,但守樓(D.F. Dansereau)的計謀(MURDER)訓練計畫即為一種後設認知策略。以大學生為例,有心情、了解、回憶、吸收、擴展、和檢查錯誤等六個步驟。巴隆(F. Baron, 1981)也提出一套後設認知策略,即分析目標、計畫策略、實行策略、檢查策略、及修改策略等五個程序,以提高學生計畫能力,使其能夠進行有效的解決問題歷程。   

3.自我調整訓練:提醒學生隨時使用後設認知知識去監控自己的學習歷程,以便採取補救策略,調整自己的學習及認知。   

3.司騰柏格(R.J. Sternberg)

認為後設認知策略應包括一般思考歷程及學習歷程的訓練及解決問題的訓練計畫。一般的後設認知策略應提供學生如何應用、如何使用或組織知識的自我監控訓練。其訓練步驟可分為確認問題性質、選擇問題方式、選擇解題步驟、選擇心理表徵、時間及資源分配應用,及解題監控等六項。

參考資料:

後設認知策略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維基百科

【評論主題】35. 陳老師任教於學生人數少於 50 名的偏鄉學校,有不少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學生,老師運用其藝術專長爭取資源組成全校學生參與的藝文表演,並利用假日進行社區親子互動活動,提供學生表現的機會。以下何者描繪

【評論內容】

題目中「老師運用其藝術專長爭取資源組成全校學生參與的藝文表演,並利用假日進行社區親子互動活動」的敘述符合斯普朗格(E. Sprager)文化教育學派

●教育本質:追求文化價值、文化傳承(文化創新→X)

●以「文化陶冶」作為教育的手段,強調處理「主觀心靈」與「客觀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教育活動重在精神力量的啟發

●提出「教育愛」

參考資料:斯普朗格的文化教育學派教育哲學

【評論主題】21.阿果是位視覺障礙者,他發展出許多策略來辨識自已是否偏向,以下何者是阿果所有可能使用的策略?甲、藉由偵測行進時之路面高度的改變;乙、透過平行車流聲確認;丙、用嗅覺體察環境變化;丁、利用運動覺協助辨

【評論內容】

2.定向與行動原理

2-1、發揮保有感官潛能:

2-1-1、聽知覺:以聽覺辨認聲音之來源與意義,例如從汽車的聲音辨認汽車的類別,行駛的方向,行駛的速度,十字路口的紅燈或綠燈。

2-1-2、視知覺:以視覺辨認影像的意義,例如白天在教室走廊上,感覺較暗部分表示是教室內,感覺較亮部分表示是教室室外,夜間在街道上行走,感覺較暗地區表示是公園或郊區,感覺較明亮地區表示是商業區。

2-1-3、觸知覺:以手指觸覺辨認接觸事物的意義,例如麻布、棉布,衛生紙、白報紙,軟硬,粗細,乾溼,桌椅,櫥櫃,牆壁,門窗,點字標示,立體地圖。

2-1-4、運動知覺:從身體的運動活動辨認周圍的環境,例如上樓、下樓、上坡、下坡、轉彎、或行走的距離。

2-1-5、感知覺:從身體外表皮膚的感覺辨認周圍的環境,例如樹蔭下、陽光下、窗戶邊、巷子口。

→沒有嗅覺,故不能選丙

資料來源:

定向與行動 課程 講授大綱_范文良 101.06.02

【評論主題】7. 楊老師擔任國一導師,班上一位聽損學生小強的雙耳聽力損失 90 分貝以上,楊老師想知道如何協助小強在學校的學習。下列建議何者是較合適的?(A)協助鼓勵小強使用 FM 調頻系統。(B)協助鼓勵小強使

【評論內容】訊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 Ratio)訊號(Signal)強度與噪訊(Noise)強度間的比值,以dB(分貝)數表示。訊噪比數值愈高,代表視聽產品的品質愈佳。

計算方式:所指為有用訊號功率(Power of Signal)與雜訊功率(Power of Noise)的比。因此為振幅(Amplitude)平方的比:

{displaystyle mathrm {SNR} ={P_{mathrm {signal} } over P_{mathrm {noise} }}={A_{mathrm {signal} }^{2} over A_{mathrm {noise} }^{2}}}

資料來源:

Signal-to-Noise Ratio - 訊噪比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維基百科_信噪比

【評論主題】3. 教師教導學生說出自己要做的事,或是面對特定任務應該要注意的事,教師示範後,要學生利用教師所提供的線索在教室練習。以下哪一項對上述教師教導之描述是正確的?(A)訓練學生語用的技巧(B)訓練學生自我

【評論內容】

節錄自文獻〈自我監控策略在身心障礙學生學業與行為問題之運用〉

肆、自我監控策略在學業與行為問題運用的步驟與原則

Mercer和Mercer (2005)曾提出教導自我記錄有三個重要步驟。首先是提供基本理由及觀念(provide the rationale):與學生討論選擇需改變的行為和其需改變的原因及如何運用自我記錄去改變這些標的行為。其次是教師的演示及示範(demonstrate and model):教師先演示及示範自我記錄,而學生嘗試初步練習,老師給予回饋,讓學生能確定知道該如何使用。最後是熟練及給予回饋(practice with feedback):剛開始教師在學生練習自我記錄時,給予提示(prompts)及矯正的回饋(corrective feedback),待學生熟練此策略時,教師即減少提示和回饋。Yell等人(2001)主張教導自我監控有五個步驟:一是選擇標的行為,二是定義標的行為,三是監控標的行為,四是評估進步情形,五是褪除自我監控。綜合上述兩位學者觀點,筆者認為教導自我監控策略應有下列七項重要步驟及原則:一、先確立學生使用自我監控策略的意願和承諾二、經由與學生討論,選擇並界定標的行為三、教師教導及示範如何運用自我監控策略四、給予學生練習使用策略的機會,並給予回饋五、逐漸褪除教師的提示協助,給予學生能獨立練習及熟練的機會六、教導學生如何自我監控自己在標的行為改善進步的情形及反思進步或不進步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影響七、教師給予學生鼓勵及增強

【評論主題】6.有關身心障礙資優學生的課程與輔導,下列哪些敘述較為適切?甲、生理上的限制比脆弱的自我觀念,更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 乙、可透過輔助科技的應用與訓練,提升學生的獨立自主能力丙、為減低學生的心理壓力與挫折

【評論內容】

甲、生理上的限制比脆弱的自我觀念,更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

→脆弱的自我觀念比生理上的限制

丙、為減低學生的心理壓力與挫折感,應給予學生最少的要求

→資優學生通常本身就具有較高的自我要求、有完美主義傾向,甚至常有過高、不合理的期待,並非外人改變期待與要求就可以改善。應提供學生情意教育課程,提升資優生的抗壓性、挫折忍受力,並教導學生合理的期待與適當抒發情緒壓力的方法